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2016-12-09 15:17
长期以来,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都无一例外地囿于语言层面上的原文和译文文本的对比研究,讨论翻译的标准和翻译原则,把原作本文和译作文本看成是孤立静止的自足客体,企图使译文“再现”原文,“等值”于原文;忽视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发端于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接受美学一反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专注于作者与作品的研究格局,突破了传统的文学批评中以作者、本文为中心的范式,第一次从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读者与阅读接受的问题,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尽管接受美学属于文艺理论的范畴,但由于文学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学文本: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因而也会涉及到这两种文本的接受。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认识到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二、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结语
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可以给读者带来美感。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概念系统和表达系统都有较大的差异,能激活汉民族审美信息的信息未必也能激活英语民族的审美信息,反之亦然。接受美学理论让我们正确的认识到:译者在理解和解读原文时,要理解和解读原文作者,尽量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文作者的融合,缩短与原文的审美距离; 同时,也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和阅读期待。此外,译者也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好的译者一般并不仅仅是迎合读者的情趣,,而且还很注重去影响读者、提高读者,让读者更充分地了解异域的语言文化,更充分地领略原作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08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0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