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管理层激励对真实盈佘管理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4 21:51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焦在企业的盈余管理方面,国内外各种研究成果都证实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动机,或者迎合监管动机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这使得企业的利润遭到粉饰,企业的长期价值和资本市场价值受到损害,因而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难以确定,进而使得利益相关者进行各项经济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不准确,导致其做出的决策偏离最优轨道。一般而言,盈余管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国内外关于这种传统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应计项目进行操控,变更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如减少资产减值项目的计提或者改变折旧计提方法等影响应计利润。另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方式是真实盈余管理,说其重要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规范化,而且这种新颖的真实盈余管理形式与传统的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相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审计人员以及监管人员发现,对企业的危害更大。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表面上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样,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激增产量减少成本、打折促销等,但是其实质上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盈余水平和现金流量,这种潜移默化的变更很难引起监管机构的注意。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成熟,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大,管理层通过传统的操控应计项目的方法来改变盈余越来越行不通,因为其所承受的风险不断加剧,可操作渠道也愈发狭窄。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高管更倾向于采取真实盈余管理这种较为隐蔽的方式,其结果暂时改变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降低了整体盈余质量,对现金流量也造成了影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随着管理层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上市公司高管倾向于利用激励机制来操控盈余,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真实盈余管理各种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将管理层激励纳入影响因素的考虑范围之内,了解两者关系的全貌进而提出有效对策。
..........

1.2 文献综述
Schipper(1989)拓宽了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首次将真实活动操控纳入盈余操控的考虑范围,他认为盈余管理行为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刻意进行的,是通过某种手段使财务数据达到自己期望的行为。将该定义加以细化限定,真实盈余管理的含义也就此产生了。他表明,真实盈余管理同样是通过采取诸如变更投资、经营策略时间或其他交易决定等手段来满足管理层既定的利润期望,因此,真实盈余管理在盈余管理领域的地位不容忽视。随后,国外学者继续展开深入研究,将目光聚焦在真实盈余管理方面。Graham(2005)通过一项调查报告表明,绝大多数的财务高管会通过出售债券、缩减各项开支、在第四季度降价销售等真实活动来人为地改变企业利润,目的是让当期的财务报表看上去盈利更多,即使采取这些手段很可能会牺牲公司未来的业绩和利益。此外,Graham 通过研究还发现了企业采取各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是出于各个角度的动机:首先是避免当期盈余没有达到上年度制定的标准;其次是迎合分析师做出的预测,最后是使财务报告看上去更好,从而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行为感到满意。Roychowdhury(2006)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贡献是极大的,一方面,他验证了盈利较小的公司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遮掩盈利不佳的状况。研究发现,盈利较小的公司为了使债权人和股东相信公司发展良好,会通过采取过度生产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打折销售以刺激销量、缩减费用开支等手段避免暂时的亏损。另一方面,他还提出了度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经典模型,将其分解为三种不同的手段:生产操控、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并综合衡量这三个方面的操控程度,该模型使得真实盈余管理可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此后其他学者在衡量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时均使用该模型。Cohen,Daniel A.等(2008)研究发现萨班斯法案颁布前后企业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大不相同,这说明管理层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随着监管力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在颁布萨班斯法案前后,企业管理层由较多地采用操控应计利润手段逐渐转变为采取真实活动操控手段。Cohen(2010)随后进一步以各公司的广告支出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公司管理层有时会增加广告支出而有时会急剧减少广告支出,盈利数据也就相应的降低或升高,从而达到公司预先制定的盈利目标。Chapman & Steenburgh(2010)认为短视行为虽然对企业有着不利影响,但是经理人仍然会在销售阶段采取这种行为,其目的是满足自己预定的收益目标。具体表现在,经理人会做出异常的销售决策,比如在报告期末加大对不易腐败商品的销售折扣,刺激商品的销量,从而将本应在以后各期实现的利润转移到当期实现。
...........

第 2 章 相关基本理论

2.1 真实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离不开企业披露的各种会计信息,其中盈余信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来说更是极为重要的信息。首先,从政府角度看,盈余信息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依据;其次,从管理者角度来看,盈余信息是整个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反映,是管理层做出各项决策引导企业发展的基础;再次,从企业投资者角度来看,盈余信息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晴雨表”,投资者正是根据盈余信息引导投资方向,做出投资决策的;最后,从公司员工角度来看,盈余信息反映了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员工可以据此得到薪酬利益。综上所述,会计盈余可谓是企业的生命,因此也成为了管理层操控利益的渠道,管理者作为企业经营的主体,在进行经济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运用会计手段或者通过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来改变财务报告盈余信息,满足管理层的预期盈余,从而使得利益相关者面对被粉饰的财务信息却信以为真,进而影响一系列以报表中会计利润为基础的合约结果,由此便产生了盈余管理。进一步来看,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应计盈余管理,二是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是传统盈余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起步比较早。由于管理层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主观可选择性,使得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会计手段调节应计项目,如调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或更换新的折旧计提方法等,从而操控会计盈余。在这种操控方式下,企业盈余总额和现金流量是不变的,变更的只是会计盈余在各个期间的分配量。应计盈余管理对会计盈余管理的操控体现在应计项目的变动上,操控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易,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第一,在外部影响因素方面,这种变动很容易引起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和外部监管人员的注意,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和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完善,预留给管理者当局的可调节空间越来越窄,因而应计盈余管理很容易招致风险;第二,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会计弹性是有限的,具体来说,如果管理层在以前年度已经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方式调整了应计项目,那么以后再运用同样的方法操纵盈余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综上,在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管理层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方式满足自身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已经无法满足其操控的灵活性需求,因而管理层转而选择更加灵活隐蔽的操控方式。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是采取构造真实的经济交易活动来操控盈余的,它通常改变了企业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的结构和发生时间,如缩小投资、出售资产、削减研发支出、加速生产、折扣销售等,从表象上来看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区别,因而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青睐。但是这种方式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后果是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极有可能使企业偏离最优轨道。
..........

2.2 管理层激励基本理论
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可以看做是动力机制。当企业各个层级的从业人员为企业投入了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后,应当获得相应的回报。激励机制是一种激励主体对激励客体的制度安排,是企业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职位晋升激励等,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为其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得各级员工甘于为企业付出努力。本文研究的管理层激励是针对管理层成员的激励机制。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管理层承担着配置企业资源、做出各项经济决策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重任,这就需要管理层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经验、知识和专业技能,而管理层激励则是企业对管理层的回报,以奖励管理层对企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管理层激励机制对企业管理层的鼓励和督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调动成员的士气,充分发挥管理层积极治理公司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中。但是在充分考虑管理层激励机制正面效应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管理层激励机制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可以产生利益协同效应,会促使管理者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进行决策,将公司利益与自身利益视为一体,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缓解两权分离造成的委托代理矛盾,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主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管理层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机会主义效应,高管人员为了获得较高的报酬和额外补贴,可能会采取手段操控盈余水平和股票价格,加大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几率。那么,这种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如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 3 章 研究设计.......... 21
3.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21
3.2 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21
3.2.1 销售操控的度量............21
3.2.2 生产操控的度量............22
3.2.3 费用操控的度量............22
3.3 变量的设计.....23
3.3.1 被解释变量(真实盈余管理变量)..... 23
3.3.2 解释变量.......23
3.3.3 控制变量.......24
3.4 回归模型设计..........25
第 4 章 实证分析与检验.......27
4.1 描述性统计.....27
4.2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28
4.3 多元变量回归分析.......... 30
4.4 稳健性检验.....33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4
5.1 研究结论......... 34
5.2 政策建议......... 36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39

第 4 章 实证分析与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

表 4.1 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被解释变量方面,衡量三种操控手段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以及总体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这四个指标的极小与极大值符号是负号、正号,被解释变量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ACFO、异常生产成本 APROD、异常可操控性费用 ADISE 以及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水平 RM 的均值几乎都近似为 0。制造业上市公司三年全样本的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1.9088 和-2.0603;异常生产成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2.8573 和-2.7871;异常可操控性费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1.6598 和-0.4143;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4.5138 和-8.3408,标准差为 0.4927,这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不同企业间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差别。(2)解释变量方面,沪深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三年货币薪酬的自然对数最小值为 9.8675,最大值为 17.9024,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高管货币薪酬差距很大。其次,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最小值 0.07%和最大值 85.23%差距也很大,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会赋予管理层部分股权激励其努力工作,且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差别很大。最后,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的最小值为 0.0051 ,最大值为 2.0263,均值为 0.0925,表明各上市公司在职消费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管理层激励对真实盈佘管理的影响研究

............

结论

在真实盈余管理计划和实施过程中,管理者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不仅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知情者,更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者,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决定权和控制权。因此除了资本市场动机之外,管理层更是出于其自身的利益驱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本文从管理层激励机制角度出发,正是从管理者自身的利益视角出发,分析管理层激励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以 2012-2014 年沪深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公司为样本,探究管理层采取不同激励形式情况下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本文先从理论方面剖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诱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机理和路径。然后借鉴 Roychowdhury 模型计算的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并将其作为因变量,选用管理层货币薪酬、持股比例和在职消费水平三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同时选用相关控制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科学分析,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一方面,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确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经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实施的管理层激励机制既能诱发真实盈余管理,又能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其中,管理层货币薪酬、持股比例和在职消费水平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有较大影响,具体结论如下:管理层的货币薪酬激励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这表明货币薪酬激励能够有效降低真实盈余管理实施的频率。高额的货币薪酬能够满足管理层的心理预期,那么管理层就会与股东站在同一战线进行决策,共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因此,上市公司在权衡利弊之后,应当适度地提高管理层的货币薪酬,使其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尽量避免管理层实施短视行为。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12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12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1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