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效应及福利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9 20:12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22%,  耕地面积却仅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 7%,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因此,中国粮食安全一直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015 年中央 1 号文件仍然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提高粮食总产量以确保粮食供给充足;第二,最大限度稳定粮食供应,确保粮食价格平稳;第三,确保社会公平,所有有需求的人均可均等得获得粮食。“国以食为本,民以食为天”,对任何国家而言,粮食既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确保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头等大事。历史资料显示,近年来世界粮食连年增产,总产量大幅提升,但产量提升并未带来价格的平稳,世界粮食价格仍然波动剧烈状态,致使饥荒现象时有发生,诸多国家由此出现政局不稳,甚至社会动荡的现象。因此,稳定粮食产量和价格是每个政府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 为降低粮食价格波动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影响,增进全社会福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必要时政府可实施粮食价格稳定政策,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干预,增加全社会福利的建议(李光泗和郑毓盛,2014)。因此,政府的宏观干预手段一直作为市场调节手段的有效补充,在我国粮食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 世纪 50~70 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随后于 20 世纪 90年代实施粮食专项储备制度。进入新世纪,为应对粮价波动,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粮食流通管理政策,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即为 2005 年和2006 年国家分别在稻谷和小麦主产区推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将立足于我国粮食生产与价格波动现状,以小麦市场为例,从国家宏观政策视角对小麦生产和价格波动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完善小麦最低收购价及其相关农业政策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以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价格,改进农业宏观机制。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对我国小麦宏观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理清国家政策的落脚点;利用 PVAR 模型就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科学测算,并以总量、强度为切入点分析其敏感性;(3)利用 DID 和 RDD 模型,就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小麦价格的托升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拉升了小麦价格;(4)基于福利效应模型,分析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效果,以便科学决策的制定;(5)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合理评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政策效应,优化小麦市场宏观政策,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参考。 
.........

第二章  世界及中国小麦行业发展分析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居第二位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小麦是世界种植较为广泛的粮食作物,最早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地区,属于禾本科植物的一种。在地理纬度上多分布于北纬 18°~50°,不同海拔高度均有栽培。小麦具有丰富的营养:小麦籽粒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铁、烟酸、泛酸、不饱和脂肪酸、核黄素及各类维生素等,成为世界诸多国家人们的主食之一。小麦的产成品—面粉是制作面包、饼干、馒头等的主要原料;而小麦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等,同样小麦还是生物质燃料的主要来源。按照不同小麦品种对生长温度以及季节的不同,可将小麦划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类型。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骤增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消费直线上涨。与此同时,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土地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态恶化以及饲料用粮食和新能源燃料消费增加等,给全球粮食供应的平衡带来了挑战。国际粮食委员会指出,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小麦总产量增幅接近一倍,这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小麦生产技术的革新带来的单产的迅速增长,如,1978 年小麦单产较 20 世纪初期提高了 60%左右。但是进入 21 世纪,世界小麦单产的增速开始放缓,为了使得小麦产量增速能与全球人口增速相一致,必须扭转当前这种趋势,提高小麦产量。中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粮食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的水平,与之对应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玉米等粗粮逐渐退出口粮范围。因此,国家不断确保、重申粮食安全政策的重要性,小麦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显现。 

2.1 世界小麦种植分布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单产的大幅提高是小麦总产量大幅提高的关键推动力量。例如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比 60 年代初期、80 年代初期比 70 年代初期小麦产量均分别提高 30%左右;90 年代小麦产量比 80 年代初期产量约提高17%,较之 60 年代和 70 年代速度稍有放缓。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小麦产量比20 世纪 90 年代约提高了 7%(贺德先,2009)。目前,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加拿大和俄罗斯,其中单产较高的国家主要有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乌克兰、俄罗斯、丹麦等,每公顷产量在 6500~8200 kg 之间,约为世界其他地区每公顷产量的 2.5~3 倍。从全球小麦种植面积角度看,自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全球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 2. 1 亿~2. 3 亿公顷。图 2-1 为我们呈现了世界小麦种植的总体分布情况。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效应及福利效果研究

.........

2.2 世界小麦生产与消费状况 
由图 2-2  可知,1998~2014 年小麦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 1998~2003 年,世界小麦产量总体较为平稳,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五年间,年均跌幅为 1.16%;(2)第二阶段为 2003~2004 年,世界小麦产量飙升,达 528.59百万吨,为 1998 年以来小麦产量的最高峰;(3)第三阶段为 2004~2006 年,世界小麦产量在经历了短暂上升后产量迅速回落,并在 2006 年触底,降为 595.62 百万吨;(4)第四阶段为 2006~2009 年,该阶段是世界小麦产量显著增长的阶段,小麦增幅尤其以 2007~2008 年最为显著;(5)第五阶段为 2009~2015 年,该阶段世界小麦产量的整体变动趋势为震荡中上升,产量涨跌交替,但总产量以上升为主要趋势。 
........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粮食价格政策分析 .......... 30 
3.1  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价格政策分析 .... 30 
3.2  我国粮食政策演变分析 ...... 36 
3.3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 41
3.4  小结 .... 44 
第四章   最低收购价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46 
4.1  文献综述 ............ 47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49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4.4  计量分析过程 .......... 56 
4.5  结论 .... 62 
4.6  本章小结 ............ 63 
第五章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小麦价格托市效应分析.... 64 
5.1  引言 .... 64 
5.2  文献综述 ............ 65 
5.3  模型与数据说明 .... 66
5.4  单位根过程和协整检验 ...... 71 
5.5  实证分析 ............ 73
5.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9
5.7  本章小结 ............ 80 

第七章  优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建议 

7.1 扩展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粮食品种的改进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一系列支持,我国粮食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粮食生产一改过去进口缺口较大的状况,产量大幅提升,粮食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数较大,人均粮食产量依旧排名落后。同时我国农业人口占比较大,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均较低,随着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农村经济已有较大进步,但农民增收仍十分有限。随着粮食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粮食生产和价格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冲击,因此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关系到经济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已经有效地刺激了粮食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现了粮食稳产增效的目的。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的初衷是解决我国粮食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因此对于农民的增收目标,最低收购价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美国农业宏观政策的发展史显示,国家宏观层面的农业政策目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产量目标、收入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侯明利,2009)。从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目前该政策仅仅实现了第一层面的目标,即实现了小麦生产的增产增效,对于其他三个层面的目标,政策效果并不显著。 农业政策四个层面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粮食产量提升是农业政策需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实现了粮食的增产,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效应的溢出效应,使得粮食种植户的收入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收入目标难以保证。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若消费者的经济地位相对较低时,基本需求占据较大比例,更高层次的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将难以受到重视进而得以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的粮食政策目标应继续巩固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并将增加农民收入纳入政策的核心范围考虑,在此基础上,积极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确保食品安全,并优化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

结论 

政府的宏观干预手段一直作为市场调节手段的有效补充,在我国粮食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为应对粮价波动,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粮食流通管理政策,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即为 2005 年和 2006 年国家分别在稻谷和小麦主产区推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 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2006 年以来,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带动下,该政策对小麦生产和流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需要了解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小麦产量、托升了小麦价格?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效应的影响如何?现有价格政策存在哪些缺陷?很显然,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解读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现有政策的合理评估,进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更为合理的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以便进一步推进我国小麦产业长足发展,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在明晰我国小麦行业及相关粮食政策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情况及面临的挑战,同时对小麦最低收购价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效应及福利效应,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于稳定小麦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购销市场稳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政策参考。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20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20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