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概念课教学设计初探
发布时间:2017-01-05 08:31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以及小组的交流与合作,领悟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同类项概念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分类,就是依照某种标准,按“不重不漏”的原则,将事物划分为若干个类别。当然,这些类别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性。这里的“标准”通常是事物的某一本质特征。
人类之所以能应付周围环境的随时变化,就是因为有分类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人们就可以将接收到环境信息做出分类,并利用类别做出推理,从而超越信息,达到认知的目的。
分类活动以掌握事物的关键属性为前提。分类活动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1)要以本质属性作为标准的。(2)指明本质属性的组织方式。(3)要确立公认的限制条件。(4)要权衡各种不同的属性(即哪些是本质属性,哪些是非本质属性)。
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分类活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分类是概念获得的基础,是对概念的内涵进行认识的过程;分类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分类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概念;分类是概括的基础,因此分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能否依据本质属性对事物进行恰当的分类是衡量学生是否已经习得概念的标准。
基于以上认识,同类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我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辨别各种刺激模式
第二环节:分化各种刺激模式的属性第三环节:概括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
第四环节:概括形成概念
第五环节:将新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第六环节:用习惯的形式符号表示新概念
本文编号:234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3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