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中国妇女使命的讨论和宣传——以《东方杂志》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01-31 19:21
Key words: women`s mission ;the Anti-Japanese War ;mobilization;women`s liberation;"Eastern Miscellany"
使命,古语讲是“使者所奉之命”,就是任务,比喻重大的责任 。今天一般说“使命意识”,或某某人的“使命”,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意识”。在历史上,无论记述中还是讨论中,那些怀有“使命意识”的主体,往往烙有精英和男性的印记。像《战国策》中“不辱使命”的唐雎,百日维新中的“戊戌六君子”。打破这种少数仁杰志士才拥有的性别意识领地只是近代的事情。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民族国家的观念开始进入中国。梁启超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责任意识”或“使命感”开始有了较为普遍的国民指代意义。但受封建思想影响,这种“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仍是指向男性公民群体。直到辛亥革命时期,响应民权思想的号召,中国妇女运动开始兴起,妇女作为群体逐渐萌发了自己的使命意识,并随着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变动,经历了一个跌宕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民族解放与性别解放间取得了一致。即,从追求自身解放到参与社会革命,最后加入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中国妇女的使命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而不断修正进化,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妇女界对社会的认知,特别是对经济基础的认识不断深刻,对自身使命的认识亦超出性别解放,开始融入社会革命的视野。但1930年代日本侵华打破了这一进程,民族解放超越性别解放、超越社会革命上升为第一位矛盾,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中国妇女的使命第一次将人身解放、社会革命与民族解放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了一个“自身解放”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主从复合体,,主体是妇女人格、社会地位、经济权利的解放,客体是社会背景提供的实践选项和实现途径,而参与客体社会运动则成为妇女实现主体解放的必要行动。
一、 抗战初期《东方杂志》对妇女使命的讨论
(一)战争与妇女使命(二)抗战与妇女使命
(三)中国妇女自身解放与抗战使命
二、对妇女抗战使命的实践指导及反馈
(一)对妇女参战前期准备工作的指导
(二)对妇女不同群体如何分工参战的指导
(三)实践反馈,以江西安义县妇女工作总结为例
本文编号:239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3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