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区域政策、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1-31 19:21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但随之产生的区域性矛盾化日益凸显。针对改革不同阶段的现实问题,中央政府投放了以开发区政策为代表的区域政策来缓解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不仅在中国,世界范围内基于特定区位实施的偏向性政策百成为协调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区域政策实施的初衷是通过给予政策优惠吸引优质企业在特定的区域集聚,使人才、资金和技术实现集中配置,从而对周边区域形成福射带动作用。KlineandMQretti(2013)指出区域政策的投放能够对于当地及周边的经济活动、工业分布、就业等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却没有在学界引起足够重视。

在中国,区域政策的实施按照沿海逐渐向内陆延伸的路径展开,设立之初以提升效率为主晕立足点,依托城市"建立现代工业、利用外资和拓展外资出口,发展高新技术"(汪俊石,1996)。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嘘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区政策在2003年前后化出现"援助’’倾向,即类似于欧盟的做法,中央在区域资源配置上逐渐偏向内地,中西部地区被补贴企业数量占比和补贴收入总额占比在2003年前后出现了拐点且逐年有所上升(陆铭、向宽虎,2014)。在此背景下,开发区的空间分布趋于平衡,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也随么产生徵妙的变化。

..................


1.2研究内容与结拘安排

本研究的核心在于讨论,区域政策如何改变企业的行为与决策,最终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本研究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见图1.1):

区域政策、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

第1章为导论,介绍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概述研究内容和结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为文献综述,细致梳理了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理论和经验进展,对区域政策产生的制度背景、作用机理、福利效应、与企业行为的内在关联,及区域政策在各国运行时的本地化模式进行了归纳和述评,试图把握区域政策研究的内在发展逻辑,找出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


2文献综述


2.1引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开发区政策为代表的"直投型"区域政策和以基础设施政策为代表的"非直投型"区域政策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龟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学者们针对区域政策产生的制度背景、作用机理、福利效应、与企业行为的存在关联,及区域政策在各国运行时的本地化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沿着四条线索对有关区域政策的文献进行梳理:

第一条主线对区域政策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出较为完整的梳理和归纳,以区域政策形成的背景与历史切入,从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两个层面讨论区域政策的实施能否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区域政策的福利效应。第二条主线尝试解稼区域政策与企业行为的内在关联,包括企业受区域政策作用所产生的迁移、选址和投资等微观行为,及宏观上所形成的产业集聚特征。第三条主线针对区域政策的中国模式——开发区政策与港口政策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评述,结合政策的动态发展对其运行的内在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探讨。第四条主线提出了评估区域政策的两个基本原则——公平与效李,就制定区域政策时如何权衡这二者的关系做了总结。以上四条主线依次对应本章的2.2至2.4节。

......................


2.2区域政策研究緣述

2.2.1区域政策的背景与历史

般而言,区域政策指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工资、制造就业机会、投建基础设施等干预手段提高其辖区经济水平的针对性政策。现有关于区域政策的文献主要呈现两个特点;其一,研究往往围绕着某一特定政策的影响展开,例如强调城市再发展的"企业振兴区’’,或强调福利改善的"区域选择性补助"政策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二,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区域政策通常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度身定制’’,因此在空间维度上,制度背景相似、经济结构相仿的经济体倾向于采取类似的政策措施。以后者作为划分标准,本研究对美国、欧洲及东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进行了梳理:

除工业补贴外,大规模发展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也是美国的政策特色之一。20世纪初期,作为罗斯福新政的一项举措,‘‘田纳西流域管理基金’’对当时最为落后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和电为基建改造,以此来加速田纳西流域的现代化。除田纳西州外,该项目还涵盖经济相对疲弱的肯塔基、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州。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应的交通服务政策化陆续出台,例如阿巴拉契山脉管理局的设立旨在改善密西西比到纽约的交通状况。

在亚洲,最常见的区域政策形式为中国的开发区(经济特区)政策。区别于上述以改善福利为导向的"援助型"区域政策,中国的开发区主要通过在沿海开放地区划出特殊的监管区域,创造出局部性的优良投资环境,解育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率先成长(林毅夫,2014)。这一模式作为一种"效率集中"的发展思路广泛被亚洲国家(地区)所采纳,韩国、日本等国政府为强化其在电脑、半导体及生物产业上的竞争为,也通过区域性的补贴助为其高科技产业的壮大。此外,亚洲的香港和新加坡地区化在其"自由贸易区"实施类似的区域政策W克服转型阶段的经济问题。

.......................


3区域政策的中国模式:开发区的发展历程.............40

3.1引言.............40

3.2开发区的设立背景..............40

4区域政策的异质性:基于开发区的“示范与援助”效应...............68

4.1引言............68

4.2数据与变量...............68

5区域政策的有效往:基于开发区的"设立与清顿"效应...........85

5.1引言..............85

5.2开发区设立的政策............85


7开放视角下的区域政策:港口溢出效应与改革效果


7.1引言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化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资源,试图通过这一区域性的公共品投入实现与生产的良性互动。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末,全年全国完成铁路、公路、水路等固定资产投资2525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社会园定资产投资的4.9%。一个自然的问题便是,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能否有效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它又存在怎样的区域性恃征?

表7.1汇报了2014年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其中,铁路、公路W及内河航道的建设可严格归类于前文提到的"非直投型"区域政策,这一类政策通过平滑劳动力流动和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摩擦,可间接对生产李产生促进作用。而港口和民航机场除了承担运输的功能外,往往也是地区生产活动的载体,能够对企业的选址、生产行为产生筛选效应和竞争效应,因此是具有双重属性的"直投型"区域政策,也是本研究更为关注的区域政策类型。下面,本研究将运用1998-2007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库与2000-2007年的王业-海关数据库,对港口的溢出效应和政策效应进行检验和分析。

区域政策、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

.....................


8结论和启示


8.1研究结论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互十多年来,区域政策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模式。特别是以开发区为代表的政策模式,灵活适应了中国各个发展时期的特点与战略目标:在资源匿乏、市场不健全的发展早期,它是有效推动生产的"投资天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压为不断增大,它又担负起"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职能。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为了在激烈的招商引资战争中赢得先机,开始积极地利用开发区砍策参与竞争。因此,在中央与地方信悬不对称的情况下,地方的实际用地和園区批复状况会超出中央的控制,造成全国范围内开发区名目繁多,遍地开花的"圈地热"现象,这也成为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一处隐忧。针对这一特包政策的演化和发展,学者们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遗憾的是,现有大多数研究都将其分析视角局限在现象描述、案例分析和政策梳理层面,缺乏全局性的考量,对于区域政策实际的效率示范作用及机制设定,我们仍知之甚少。

为了解答这些疑惑,进一步厘清区域政策影响企业行为的微观作用机制,加深我们对其福射带动作用的理解,进而为中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政策启示。我们将区域政策与其所辖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纳入研究的框架中,提出一个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政策一企业行为一经济效应"分析视角,重点剖析区域政策运行的有效性和异质性,识别其影响企业投资选址、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路径与机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39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39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7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