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士昏礼》及其伦理精神研究
导言
婚姻作为人伦之本而成为人类文明的标识,历史上所有社会国家都兴起于婚姻制度。婚礼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对个体修身而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①“夫礼始于冠,本于昏。”②对于家族而言,“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③研究《士昏礼》有助于后人了解先民的生存状态,感知古代文明之懿训炳然,进而以历史的厚重感来审视自己的婚姻状态以及生存状态,并从中获得某一种启示和教训,最终从根本上树立文化自信心。就理论意义而言,对《仪礼·士昏礼》的研究可以扭转礼学研究方面重传轻经的倾向。自《礼记》逐步替代《仪礼》而居礼经之地位,大多学者多聚焦于《礼记》来研究礼学。殊不知礼学之精要在于《礼经》,即今所谓《仪礼》。因此,本论文选择《仪礼·士昏礼》作为研究对象,可以避免对“士昏礼”的研究也陷入重传而轻经的泥沼。就其文化意义来讲,婚礼作为一种文化,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也正因其悠久而日渐被湮没,所以重新对《士昏礼》进行深入研究以重塑其文化价值也迫在眉睫。
就其实践意义来讲,对《仪礼·士昏礼》的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婚姻观以及重塑年轻一代对婚姻的责任感、认同感、秩序感、神圣感。年轻一代,只知婚纱曼妙、誓言唯美。然而当唯美转瞬即逝,心中关于婚姻的责任感、认同感以及其所建立的安全感、秩序感、现实感、神圣感瞬间崩塌。我国民众的安全感建立在种族不朽的信念之上,而秩序感建立于周公及孔子所立的“造端乎夫妇的君子之法”④。我国婚姻之礼是建立在男女之间君子之法的基础上而并非建立于爱情誓言的维护之上。所以在我国,婚姻是两个家族乃至于整个民族的事情。然而当今西方的婚姻观逐步渗透,加上民众对传统婚姻文化的无知,这就造成流淌着华夏血液的中国民众在传统婚礼和西方婚礼的交织中不知所措。因此,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婚姻观以及重塑年轻一代对婚姻的责任感、认同感、秩序感、神圣感尤为迫切。
本文主要在博采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士昏礼》的仪节设置、名物制度、相关礼俗及其道德教化意义,并且对《士昏礼》中蕴含的伦理精神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揭示婚礼对于维系良好的伦理关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包括祖先崇拜的信仰精神、尊卑有序的秩序精神、男女有别的道德精神、家国同构的家族伦理精神等。论文旨在重现中华民族传统婚姻观,培养民众对婚姻价值的正确认识,从而凸显传统婚礼的当代价值。虽然《士昏礼》的仪式产生于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它在价值和意义层面也推进了人们的文明。由于时异则事变,对其仪式虽然不必完全继承,但是其中所蕴藏的伦理精神却是可以继承也必须继承的。这就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①这句话所阐明的道理。
......
《仪礼》即六经所谓之礼经,《汉书·艺文志》所谓之礼古经。东晋人盛称《仪礼》。《仪礼》本身非西周初期所作,原因如下:西周初期武王伐纣,虽夺取殷都,但政局依然混乱,不可能作出极为详细、周密似《仪礼》这样的礼书;从《仪礼》文辞气象来看,并不似西周金文及《诗》《书》文辞之渊懿古奥,不像西周初期之作。因此,司马迁、钱玄、杨天宇等认为《仪礼》为孔子所撰。孔子以六艺教弟子,而六艺以礼为首,施教时必须撰礼文作为教材。然而孔子及其弟子所撰《仪礼》有多少篇,是否就是所传《礼古经》的五十六篇,则已经不可考。礼书在当时仍是散篇,尚未辑成定本。如今所传十七篇的简本,成书也应当在战国后期。“仪礼”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一套礼仪,一直在变动,也一直在完备。西周时期某些地方实际遵行仪礼,而另一些地方则未必遵行,或者并没有完全遵行。到了春秋时期,遵行仪礼的地方变得少了。即使遵行的地方,其体系也不尽完备。孔子传承整理了“仪礼”,他希望弟子们能够践行“仪礼”。孔子在世时,有些礼仪已经写成文字,就是最初的礼经。可见,礼就在于行,在行礼中表达恭敬,表达期望。
《士昏礼》即为《仪礼》中记载士阶层娶妻的礼典手册。它形成的过程也遵循上述《仪礼》的成书过程。《仪礼·士昏礼》将婚礼礼节步步罗列,呈现出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式传统婚礼,同时兼述了每一程序所涉及到的名物及装饰,是历史上真实的经验性的总结性的存在,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高度发展的先秦物质精神文明的宝贵史料。自“下达,纳采,用雁。”①至“姑享妇人送者,酬以束锦,其礼毕”②。婚礼经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妇馈舅姑七礼。称为七礼的原因,在于婚礼应完成于女子成妇的阶段。婚礼礼典详细记载举手投足,揖让答拜,精致无疑,尽显礼仪恭俭庄敬的精神。《士昏礼》虽记载的是士阶层的婚礼,但实际上有“下达”的特点,即自天子以至于庶民都奉其为圭臬,并依照等级的不同从形式上做一些调整。其调整主要表现在随从的多少、饰物的档次和规模上,但基本皆遵循六礼进行。
......
第一章《士昏礼》的仪节设置
《士昏礼》作为士阶层的婚礼礼典,不论从其本身还是从仪节设置的意义来讲都具有道德属性。礼的道德属性,就是把人们的感性与理性所形成的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人们心中一套具体的行为准则或者称为良知,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在行礼的过程中,通过仪节名物制度来呈现的道德教化,是在不断地演绎使用中,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人们心中,并且内化为本应如此的道德律令,从而使人们自觉地认可并自然而然的遵从,最终使人们对此仪节及其承载的文化达成共识,从而建立起整个社会的秩序感,让民知所从。从这个角度来看,婚礼的仪节便显得尤为重要。《士昏礼》中记载的六礼礼节“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式的婚礼,汉唐以后虽然屡有变化或者简化,但都是以此为蓝本。”①因此,下面就对传世经典《礼》经所载《仪礼·士昏礼》的仪节加以阐述。
通常认为《士昏礼》所载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但,由于婚礼真正完成应在成妇阶段,故笔者在此加诸妇馈舅姑礼为七礼进行阐述。前面五个礼节皆比较简节,其核心主旨在于议定婚姻,即双方商议婚事。
1.议婚:纳采、问名、纳吉
纳采,即今所谓的提亲。在提亲之前需要有媒人即文献中“使者”先“下通其言”②,等待女氏应允之后进行纳采之礼。“采为采择、选择的意思”③。由于媒人此行颇为重要,因此也盛装出席,“使者玄端至”(玄端即士服之以事其宗庙,为祭祀所穿的衣服。),主人提前也要为此而做准备。主人在宗庙布几等如同祭祀。即“筵几於廟”(于宗庙为神布几)以备行礼之用,可见古人“敬慎重正昏礼也”④。使者到来时,其言辞较为谦逊恭敬,先对其讲明来意:“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①傧者(相礼的贵宾)亦谦恭而有礼,表示自家女儿才疏学浅,不敢推辞,以备采择即“某之子舂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②
古人婚姻由媒人介绍而父母为之挑选,这就是通常所讲:“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之所以需要如此,一则可选门当户对者,这样两人成长环境、气质修养、福气品行皆可相匹配,有利于婚后幸福和睦;二则可利于宗族兴盛,家和族睦。娶妻要娶贤,以其人品作为首要考虑的要素,这样则有利于和顺家族,“以道交者,则天荒而地老”;三则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家庭分工使然。然后“傧者出请事”③,“请事”即问之。由于“礼不必事”因此明知而故问。然后双方三揖三让进入庙门,在两楹之间授礼,来表示双方和合亲好。“授之”,表示接受其采择,由于不知使者是否有事需离开,于是“傧者出请”,纳采礼自此结束。
......
经过五礼之后,婚期已经订立,从此男女双方便为亲迎大礼而全家出动,来准备婚礼时所需要的各种名物,在此期间父母长辈也教于子女成婚的重大意义。以下这两个仪节的主要目的就是亲迎成婚。
1.亲迎成妻
“亲迎”今也可称之为“迎亲”。亲迎之礼,即夫婿亲自迎接妇归家的礼节。亲迎礼是婚礼的核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成为了我国举行婚礼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定式和婚礼文化的特征之一。不论其他形式如何变化,男方亲自迎娶女方的礼节从未改变。因为行完此礼之后,女子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⑤男子也将承祧祖训,克明峻德,以保宗室、继后世。承担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担。由于婚姻的目的在于承祧家族延续光大的祖训,因此男女双方家中都为此做了较为隆重的准备。男方家里即将迎娶妇归,因此在每一道礼节中都包含有家长以及宗族对新人的期望和教诲。主要是教诲新人从此相敬如宾,相亲有礼,荣辱与共、各司其职,携手共进。女方家中也谨教谨诲,女子出嫁前必须在祖庙教之以女德,即妇言、妇容、妇德、妇功,包括贞顺舅姑长辈,言辞容色都要合宜,还要教于祭祀所需的相关礼节、丝麻等事,,以准备婚后承接家中女主人的职责。教成后要用代表阴类的物品比如蘋藻、或者鱼等来举行告祭。临行前对女儿还要进行谆谆教诲,所赠的物品皆为婚后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可见,婚姻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并从奉献与付出中收获一份真挚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便是在彼此的包容与奉献中“宜其室家”从而相伴一生。亲迎的具体礼仪如下所述。
......
一、夫义妇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22
二、君仁臣忠、内外和顺的伦理秩序...................25
三、种族延绵、家风承传的伦理寄托..................26
四、和合亲睦、移风易俗的伦理教化....................28
结语 ............................................32
第三章《士昏礼》的伦理精神
夫妇之伦为五伦之首,因此,婚礼即为礼之本,成为调节家族、社会乃至于邦国和顺昌盛的重要礼仪。其一,《士昏礼》为孝道张本,对于构建其乐融融的家庭提供精神的向导;其二,《士昏礼》所建之家庭伦理秩序经自然的延伸,从而为构建对待有等、内外和顺的邦国伦理秩序提供可参之目;其三,《士昏礼》从继后嗣的角度解决了种族绵延、家道承传的伦理寄托问题。具体而言,成妻的礼仪价值在于夫妻合体同尊卑,从此荣辱与共,通过子嗣繁衍使其生命得以延续,宗族得以绵延,由此而建立的生命寄托、慎终追远的祖先崇拜及生命信仰,根深蒂固于中华民众的心中,并且成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依托。成妇的礼仪价值在于孝敬舅姑承接姑嗣,由此而成就和乐幸福的家庭伦理关系。由于古之家族包括本族宗亲在内,其是否和顺直接影响了整个宗族乃至于邦国的稳定和发展。由此而言,《士昏礼》所构建的一套伦理精神的导向,所发挥的作用便不容忽视。
......
结语
因此,笔者不才,经三年之学,而得上文之感,愿在《士昏礼》的研究领域有些许贡献。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在于综述先辈的研究成果,并阐述本文研究之重点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借助先辈训诂与文本原典,就士婚礼的仪节进行细致分析,并对其仪节制定的渊源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剖析了《士昏礼》的德化特征。第四部分深入分析了士婚礼所包含的伦理精神,得其要旨。总之,自《仪礼》式微,《礼记》甚嚣尘上,对于《仪礼》的认可与重视程度也日渐大不如前。《士昏礼》作为婚礼文化的源头也只沦为礼典的集合之作,而阐发其大义的《礼记·昏义》篇却取而代之,被奉为圭臬。笔者认为,《昏义》篇只是当时的学礼之感想,回归《士昏礼》本身的研究更能重现传统婚礼的仪节设置、德化特征及其蕴含的伦理精神。这并非轻视《礼记·昏义》的研究,而只是强调《士昏礼》作为经典的大义与价值具有历久弥新的特点,值得世代奉习。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2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2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