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人格特质对员工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基于职业适应能力的中介作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体或组织都面临职业领域的持续变化和不断挑战。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员工的职业价值观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他们逐渐从传统的终身契约制下走出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在“适者生存”的市场环境下求得一席生存之地。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外界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员工在组织内外的横向流动和职位转换日益频繁,这种现象促成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形成。在这一新型时代背景下,员工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才能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会影响一个人适应工作的节奏,而这一节奏无疑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公司效益,进而影响其个人职位晋升乃至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目前,学者们对职业成功前因变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组织契合等方面,以个体人格特质为出发点的研究并不多见。积极人格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主张从人性的积极面去探讨人格问题。而职业成功作为每个人的梦想和追企业,便成为这个强调个人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时代的重要评价指标。
在提倡“积极”、“正能量”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员工在组织内外的流动和职业转换日益频繁,传统的终身契约关系逐渐被打破,员工的职业适应能力也成为学者们日渐关注的焦点,而这也是影响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对职业适应能力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本文从人性的积极面出发,响应国家号召,聚焦人格中的积极特质,以职业适应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探究积极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聚焦人性的积极面,主要是探究职业适应能力中介作用下积极人格特质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在系统查阅了有关积极人格特质、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成功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后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讨积极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适应能力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具体研究目的如下:
1.探讨积极人格特质、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成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理,并探究和检验职业适应能力在积极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之间的中介效应,最终揭示其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
2.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总结研究规律,为个体员工职业发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言献策。
1.2.2 研究意义
无边界生涯时代背景下,员工的横向流动和职位转变已然成为普遍现象。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员工在组织中的晋升机会逐渐减少,因而员工的职业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他们逐渐将重心转移到自身价值的增值上,以求得自身职业成功。人格作为影响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同样也会影响个体的职业成功。因此,本文以个体积极人格特质为切入点,探究其与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外积极人格特质文献综述
20 世纪末美国兴起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积极人格特质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基础部分也位列其中。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人格心理学,它主张从积极的角度探讨人格特质,关注和聚焦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最终实现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积极人格特质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基础部分,是以 Ryan 和 Deci(2000)的自我决定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
1.国外积极人格特质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较短,目前主要是围绕幸福感开展相关研究,且主要集中在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这三个方面,其中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维度划分和测量量表等方面。
(1)积极人格特质概念及维度
社会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能决定个体的特征行为和思想,体现着个体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Bateman & Crant 研究了主动型人格,并指出个体不受外部阻力约束而不断寻找新途径、发现新机遇,主动采取行动以改变外部环境的行为倾向即为主动型人格。Norem 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作为个体核心的人格和个性特质,反映了个体思想、情感和行动。Seligman 和 Peterson 研究发现,积极人格特质是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并受到人们珍视、反映人类本性和行为基础的建设性的力量。由此可见,所谓的积极特质,就是那些与特定的良好品德相联系的个人特质,而积极人格特质则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交互作用基础上,通过其认知、情感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一种人格特质。Sheldon M.King[5]以人的积极特质为出发点,主张以人先天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达到激发人自身积极力量和潜能的目的。关于对积极人格特质的划分,Hillson和 Marie(1993)将其划为两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是指接受自我,具有生活目标或感到生活意义;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是指获得他人支持或者提供帮助。
(2)积极人格特质的测量
Peterson 和 Seligman(2000)根据人格特质理论,编制了积极人格品质实践价值调(VIA-IS)问卷,将积极人格特质分为 24 种,并在其随后的研究中将这 24 种特质划分为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六大类美德,这也是目前国外积极人格特质测量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Park 和 Peterson 等人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成人版人格力量量表,最终由国内孟万金教授修订。Satoshi shimai(2006)运用 VIA-IS 问卷对美国和日本青年进行了研究。Costa 和 McCrae(1992)编制了能广泛测得个体差异、多用途的人格问卷 NEOPI-R,并已得到广泛应用;Lounsbury和 Gibson 开发的 PSI 是主要用来测量工作环境下的人格量表[9]。Bateman 和 Crant(1993)对主动性人格进行了测量,并成功开发了主动性人格量表(PPS)。Seibert(1999)研究发现主动型人格对主客观职业成功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印度学者 Kamlesh Singh 及 Shalini Duggal Jha(2010)对印度大学生进行了研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四维度:积极的自我形象、承诺、外倾性和文化认同。Nansook 和 Christopher 通过研究,将积极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公平、节制和卓越五个维度。Medvedoval(2000)认为积极人格会帮助个体更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
2.2 理论基础
1.解释风格理论
积极人格理论最早来自 Seligman 早期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是指人们对于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做出的一系列解释方式。生活中许多人会产生抑郁、过分内向等多种心理问题,Seligman 认为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习得性无助”,这类人会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对现实生活产生无奈,从而使他们失去生活、工作的意义和继续努力的动机。但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情或结果的归因也不同,Seligman 将习得性无助和归因控制点理论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释风格理论,,并将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解释风格。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认为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们会将困难和挫折归因为外部原因和特定情景;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将挫折和苦难归因为自身长期存在的缺点等内在问题,这种归因也会影响到自己对其他事的态度和解决方法。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应将发展归因于其所参与的积极活动、乐观心态和价值观,这主要是由于个体的内在动力和基础-积极人格特质的存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发个体现实或潜在能力并将其变成一种习惯性方式和行为,可以使个体逐渐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2.自我决定理论
这一理论是积极人格形成的心理动力理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 Ryan 和 Deci 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自我决定论很好的回答了个体如何受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不仅强调个体内在动机在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外在影响的重要性。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以个体内在动力为出发点,认为人们只有在自主、能力和关系这三种先天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感到幸福,才能激发内在潜能从而产生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当这三种需要未被满足时,会引起个体的消极心理结果。基于此,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积极体验和自尊对积极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
3.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 15
3.1 相关概念界定 .................. 15
3.2 研究假设提出 ...................... 15
4.研究设计与预调查 ............. 20
4.1 研究工具 ......... 20
4.2 预调查 .............. 20
5.正式调查与数据分析 ................. 24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5.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25
5.正式调查与数据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下表所示,在收回的 470 份问卷中,从性别比例来看,男女比较差不多处于均衡状态,其中男性 215 人,占比 45.74%,女性 255 人,占比 54.26%;从年龄层面看,本次调查主要被测人群的年龄区间为 26-35 岁,占比 48.94%,其次是 25岁以下人群,占比 23.4%,46 岁以上的被调查者最少,占比 11.7%;从学历层面来看,本次调查被测对象中本科学历最多,共有 215 人,其次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共 150 人,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相对来说较少;从所学专业层面来看,本次调查涉及了最常见的专业门类,且专业分布较为均匀,其中经管类被调查者共计 153人,占比 32.55%,艺术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员工相对较少,分别为 50、27 人,占比分别为 10.64%、5.75%;从企业类型来看,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就职于民企的员工较多,共计 169 人,占比 35.96%,外企、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受访者数量相仿,其他类型企业中的被调研者占比 6.59%。
......................
6.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在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为研究背景,从人格特质的积极面出发,聚焦人性中的积极力量,探讨积极人格特质及其各维度与职业成功及其各维度的关系,并引入中介变量职业适应能力,进一步探究积极人格特质、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成功三者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文中运用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积极人格特质、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成功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适应能力在其中的中介效用,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积极人格特质各维度对职业成功各维度的影响力不同
从结果来看,智慧、美德、卓越与组织内部竞争力显著正相关,而积极人格特质各维度均对组织外部竞争力有显著相关关系,节制和卓越对职业满意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智慧、美德、卓越主要对应着个人的创造力、好学、领导力、团队精神等积极人格特质,这些特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得到组织内其他成员甚至领导的更多认可,从而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谋得更多机会,最终实现自身对物质报酬、精神或者是职业本身的满足,使个体获得职业成功。
(2)积极人格特质及其各维度对职业适应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从数据分析情况来看,积极人格特质中的智慧、美德、节制、卓越均能显著正向影响职业适应能力,从而也体现出培养个人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性。积极人格特质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内容,是个体自身积极向上力量和特质,不管是谦虚、好学,还是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亦或者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积极的特质都会对个体起到帮助的作用,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
(3)职业适应能力能显著正向影响职业成功及其各维度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职业适应能力越强的人,肯定越容易开展工作,对各方面也都得心应手,不管是人际关系方面还是组织沟通方面都比较强,因此也被组织看作宝贵的资源,不管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就其自身来讲,因为自身适应工作的能力比较强,因此他对目前职业所带给他的成就感和荣耀感也十分满足,因此其职业满意度也会很高。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