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01 14:47

一、《大河报》及其救助性报道概述


(一)救助性报道概念界定

1.救助性报道概念

媒体通过救助类新闻稿件把弱势群体所存在的问题或困境呈现在受众关注的视野中,其问题或困境被受众获悉,部分受众通过依据自身所处环境及经济状况对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施以援助,都会对整个事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最后,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由此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在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媒体救助性报道,可以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教育、工作等各方面的得到保障或救助,这无形中是媒体社会责任的彰显。

救助性报道的核心便是“救助”二字,查阅《辞海》“救助”的意思为:①帮助;②助人脱困。《现代汉语词典》对“救助”的解释为:①拯救;②援助。

关于救助性报道这一概念,定义如下:媒体救助性报道是新闻救助的一种,是以弱势地位的个体、重大灾难事故后群众所承受的各方面严重后果、困难群体遭遇重大疾病等生存发展困境、群体或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公众利益受到的严重损害等情况为主要内容,以期依靠媒体自身的优势和力量把救助信息传播出去,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引起社会的关注,最终呼吁社会各界帮助求助对象解决困难、走出困境的一种新闻报道。1 新闻媒体在开展救助性报道的同时,不仅可以真切的帮助他人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在救助类新闻中,媒体在彰显社会责任和担当的同时,甚至可以改变或改善被救助者的命运。

.......................


(二)《大河报》及其救助性报道 

1.《大河报》概况

《大河报》是都市类日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分为全国版和省会郑州市区版。《大河报》虽立足中原,但面向的是全国受众,它关注国内外重大社会、文化、经济、时事政治、焦点军事、体育新闻事件、重大娱乐新闻等等,弘扬正义,针砭时弊也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其中省会郑州市区版,聚焦省会,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追踪热点话题,关注百姓生活,倡导时尚消费,借郑汴融城之际,2007 年 3 月覆盖开封市,服务两地受众,很受欢迎。《大河报》整体刊发信息量大,文章可读性强、阅读率高,高密度覆盖河南省,成为中原报业市场第一品牌。

2.《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

从《大河报》创刊以来,救助类新闻一直占据着重要版面,这也是它的特色之一,所报道的事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报纸的可读性强。

近来,经过相关搜索发现,有关《大河报》的研究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从大方向上谈发展,主要从《大河报》的经济发展,广告发展,业务发展等各方面来进行探讨;或是针对某个主题如广告发展,在时间段上进行纵向对比。第二类是在其他学科的视角之下对《大河报》的报道内容进行研究。第三类是探讨《大河报》新闻报道的特征、作用以及所存在问题和不足。但是专门针对《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的文章几乎没有。

《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目前尚无人涉及,鉴于此,该论文选择以《大河报》2015 年所刊登的救助性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

.......................


二、《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统计分析


(一)救助性报道的数量、频率统计分析:呈弱化趋势

1.救助性报道的总量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大河报》共刊登救助性报道共计 742 篇。总体来看,在这一年间,《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呈现波动式递减。救助性报道的递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河报》的新闻救助工作在一年间呈现一定的弱化趋势。见表 2-1。

《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研究

2.救助性报道的频率

由表 2-1 还可发现,用 2015 年《大河报》所刊登的全部救助性报道 742 篇总篇数除以 294 期总期数,便得到该报一年救助性报道的期频率 2.5 篇/期。就期频率而言,《大河报》对救助性报道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说明《大河报》作为地方都市报非常关注民生、关注救助性报道。《大河报》在一年间救助性报道总数 742 除以 12 个月,就得到一年救助性报道的月频率 61.8 篇/月。就日报而言,如此高的月频率,同样说明《大河报》对救助性报道的重视度很高,很好的担负起地方都市报的责任。

........................


(二)救助性报道对象的身份统计:以弱势群体为主

救助性报道的救助对象自然是指救助性报道所救助的机构或个人,一般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社会不良现象或问题的产生而受重大影响急需帮助的一方,大致以被救助机构和被救助个人为主。统计 2015 年《大河报》所刊登的救助性报道中的被救助者,占比例最多的是重症患者,其次是儿童及大学生,排在第三位的是老人,第四位的是农民,最后是救助机构。这表明,《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的重点是个人,慈善机构虽有所关注,但不是重点,这一方面与近年来我国慈善机构存在一定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大河报》救助性报道关注重点是民生,被救助最多的首先是群众。与其形成对照的是慈善机构和志愿者服务中心被关注 24 次,仅占 3.2%。见表 2-2。

《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研究

.......................


三、《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的内容分析 ............. 19

(一)框架理论 ............ 19

(二)《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的典型主题框架 .........................19

四、《大河报》救助性报道存在的问题 ....................... 27

(一)统计分析所得问题 ...................... 27

1.报道关注主题过于狭窄 .......... 27

2.报道分布不均或过于集中 ................ 27

五、《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的改进对策 ................... 31

(一)报道内容形式方面 ................ 31

1.超常规处理可彰显人文关怀 ............. 31

2.把握好报道频率,分布尽量均匀 ........... 31


五、《大河报》救助性报道的改进对策


(一)报道内容形式方面

1.超常规处理可彰显人文关怀

人性化处理图片赢得受众称赞的报道越来越多,,而这种突显人文关怀的做法也逐渐被贴上“道德”的标签。例如需要救助的烧伤患者,全身烧伤严重,画面惨不忍睹。如果媒体为了传播效果而将图片不加处理的添加到报道之中,势必会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但是,现在是图文时代,没有图片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黑压压的一篇文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对此,我们可以对照片加以处理,如:将伤者虚化为剪影,打马赛克,配上合适恰当的标题等,当然,也可采取虚实结合的处理方式。

采访是新闻事实的主要来源,对于救助性报道而言更是如此。救助性报道第一步就是要通过采访核准新闻事实,坚决不能出现新闻失实的情况。还要注意的是,媒体要特别注意对被救者人性和人格的保护,切勿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大肆渲染,对求救者的身心造成伤害。正如南方周末网站上《别让受助学生曝光》一文所讲,“对于未成年而言,人身保护和身份保密是首先应该注意的,无论被救助者是否愿意公开身份和被救的情况,媒体都必须考虑到被救者的感受,更不得强迫被救助者配合拍照采访等等。”

.........................


结语

关注弱势群体,时时扶危济困,正是媒体救助性报道的社会意义所在。救助性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体主动接近弱势群体,通过媒体这一平台呈现他们的苦难与困境,代为传达他们的求助之声,以引起爱心人士的关注,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媒体救助性报道积聚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真诚关注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媒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人文关怀的集中表现。

该论文以《大河报》2015 年所刊登的 742 篇救助性报道文章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定量研究及文本分析,以探究一年来《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的投入和努力状况,进一步分析出其救助性报道的各方面特征。

通过定量统计研究及分析后发现,《大河报》非常重视救助性报道,救助性报道数量多,刊载的频率高,救助性报道是《大河报》日常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非常注意报道的时机,在每年的 1-3 月这样的喜庆月份,救助性报道量会增加。《大河报》的救助性报道主要以切实救助为诉求,大量的救助性报道是有关医疗救助、失学、寻亲问题的报道。从版面分布上,《大河报》也相对重视救助性报道,位置相对固定,主要放在社会版和民生版,且头版几乎没有;在报道对象上,以普通群众为主;在体裁上,《大河报》救助性报道主要以消息为主,在地域选择上,以郑州为主,既重视新闻重要性和显著性,又重视报道的接近性。总的来说,《大河报》2015 年救助性报道月频率和期频率都有波动,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f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