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开放条件下知识资本投入产出的国际比较

发布时间:2017-03-01 14:55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自Solow(1957)在其经典论文中提出"索罗剩余"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等生产要素并不能解释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心及经济增长的跨国差异性,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只是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中的外生变量,并没有对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和来源问题做出进一步探讨。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内生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技术进步外生性的假设,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过程:即长期经济增长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并非外生给定,它是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对知识资本进行意愿投资的结果,遵循着"知识资本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影响路线。知识资本通过对新产品的生产,或是通过对现有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到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生产、分配和使用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新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从其他生产要素中独立出来,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全球经济増长方式开始从物质资本驱动向知识资本驱动转变。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美、英、法等14个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来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依靠知识资本投入的拉动,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世纪初仅为5-20%,在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左右,而在20巧纪80年代以后则上升到了60-80%(张兆国等,2000)。由此可见,知识资本的作用己远远超过了资本和劳动,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在理论观点和现实背景都支持知识资本对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背景下,各国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纷纷加大对知识资本的投资,以期通过对国内知识资本的积累来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进而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然而与理论和现实相惇的是,绝大多数经验研究发现知识资本并不一定促进技术进步,而且即便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知识资本发挥作用的程度及产生的回报率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各国知识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存在着巨大差异。

........................


1.2知识资本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确定

1.2.1知识资本已有内涵的界定和述评

1.2.1.1国内外关于知识资本内涵的界定

知识资本的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明晰的过程。国内外普遍认为最早提出知识资本内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Galbrainth)。他在1969年写给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Kalecki)的一封信中提到;"你是否意识到,在过去数十年间你贡献了多少东西,我们实际上应将自己的贡献归功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在他看来,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而非纯粹的知识本身,知识资本更可能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非静态的资本形式(Feiwel,1975)。然而,他并没有给出知识资本的一个完整定义,也没有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进行划分。最早系统的界定知识资本内插的是美国学者斯图尔特(Stewart),他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专著,推动着知识资本的思潮。Stewart(1991)指出知识资本己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之后他又进一步论证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虽然它们常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你无法触摸到的,但它却是能够使你富有的东西(Stewart,1994)。其后,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资本的内涵进行界定,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0人力资本观。Bassi(1997)将知识资本定义为组织内员工所拥有的智力、诀资、知识和过程;Boudreau and Ramstad则直接把知识资本当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Jordan and Jones(1997)认为知识资本是物化于组织员工中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本,包括技术专长、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管理技巧等;Masoula(1998)认为知识资本是所有诸如员工的技术、经验、态度与信息等资产的总和,它能使员工更好的工作,增长员工自身和组织的价值,并有助于组织达成目标;NahapietandGhoshal(1998)指出知识资本是一种社会团体(如组织、知识社群和专业人员)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它代表着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和一种基于知识和认知的行为能力;Ulri化(1998)提出了知识资本的一个更简单、可测量的有用定义:知识资本是组织内员工的能力与认同感的乘积,即知识资本=能力X认同感;张祥(1999)则把知识资本看成是企业所有成员所拥有的经验与智慧的总和;谭劲松(2001)认为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高级的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升华;化海涛和唐元虎(2004)直接把对基于人的知识和能力而雇佣的人力资本称之为知识资本;徐笑君(2004)认为知识资本是指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张文贤和傅顾(2006)直接将知识资本纳入到人力资本的范围之中,认为知识资本レ义及结构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等等都不过是人力资本的衍生资本。

.......................


2文献回顾与述评


2.1知识资本内生驱动的增长理论

2.1.1基于技术资本的内生增长理论

基于技术资本的内生増长理论认为,技术资本的投入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而内生化的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类增长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经验知识的积累是干中学的结果,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从而可以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第二,知识具有溢出效应,使得总量生产函数具有递増的收益;第三,干中学和溢出效应的存在导致分散经济的均衡增长率低于化会的最优增长率,因而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属于这类内生增长理论的模型主要有;简单的干中学模型、知识溢出增长模型、新产品引入的干中学模型(Stotey,1988)和有限干中学模型等。

最先使用技术资本对技术进步进行内生化尝试的是Arrow。由于不满意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当作外生变量的观点,Arrow(1962b)提出了技术进步是通过资本投资进行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干中学思想。他指出,对知识的获取或学习是经验的产物,而技术进步就体现于经验知识的积累之上。他认为知识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过积累生产经验而提高生产率,而且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其生产率。这样,虽然单一厂商的规模收益不变,整个经济可以表现出规模收益的递增性。但在这个模型中,由于竞争性均衡与报酬递增的不兼容,干中学只能抵消部分的收益递减,而不能完全消除它,一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增长率。随后,如eshinski(1967)对Arrow模型的结构进行了简化和扩展,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干中学模型,结果发现虽然均衡増长率部分的决定于学习效应,但其决定因素仍然是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如果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不为正数,就没有长期经济増长的可能。

......................


2.2国际知识资本溢出与技术进步

国际知识资本溢出的产生来源于各国对其创新收益的不完美占有,如果一国能够从另一国知识资本的投入中获取经济收益,同时不用承担相应的成本,那么国际知识资本溢出就发生了(Branstetter,1998)。但是知识资本的国际溢出并不是全球性的,每个国家并不能接触到其他国家创新活动的全部成果,它的发生还需要借助于某些特定的渠道。一般而言,这些特定的渠道可归纳为租金溢出和纯知识溢出。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区分租金溢出和纯知识溢出渠道相当的困难(Nadiri,1993),为了便于分析,在相关的实证文献中,绝大多数的学者将这两类渠道重新解释为物化溢出和非物化溢出渠道来进行研究;高凌云和王洛林。其中,物化溢出渠道主要包括进日贸易、出口贸易、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等,而非物化溢出渠道主要包括技术差距、技术接近度、投入产出关系、地理距离、网络通讯、人力资本流动、国际专利申请、科技论文出版、国际会议、国际R&D合作和逆向工程等。

在上述列举的所有知识资本的跨国溢出渠道中,我们主要选择进口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FDI)两个物化溢出渠道作为本文考察的重点,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四点:第一,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进口贸易和FDI是知识资本跨国溢出的主要渠道,并且在研究中也得到了强烈的实证支持。第二,虽然在实证分析中,涵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可以提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但一次性包含太多的渠道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而且还会产生诸如多重共线性等估计问题,反而会导致估计结果不那么令人满意(Griliches,1979),迭就需要对知识资本跨国溢出的渠道进行筛选,以提炼出最主要的渠道。第三,由于数据的限制及测算的复杂性,大多数非物化溢出渠道(诸如国际会议、国际R&D合作和逆向工程等),并不能被合理的定量化(Lee,2005a,2006);而诸如技术接近度、投入产出关系、网络通信、海外留学、国际专利申请和科技论文出版等渠道,由于与本文所研究的知识资本的四个方面投入存在着重叠性,也极有可能引发多重共线性问题。第四,在物化溢出渠道中,虽然与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关的大部分数据都可得到,但是它们在作为知识资本跨国溢出渠道的实证支持上表现的非常弱。基于以上的原因,在接下来的分祈中,我们将分别从进口贸易和FDI两种物化渠道来对国际知识资本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问题进行综述。

..........................


3开放条件下知识资本驱动的内生増长:理论模型...........71

3.1模型设定.............73

3.1.1模型的基本假定.............73

4全球知识资本指数的构建及发展水平分析.............85

4.1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87

4.1.1综合性原则...............87

5知识资本的俱乐部分布及其发展水平分析...........116

5.1知识资本俱乐部分布的系统聚类分析...............118


7开放条件下知识资本投入产出的国际比较:实证分析


7.1知识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全球整体的实证研究

7.1.1模型的设定

在理论模型中我们己经推导出了知识资本各变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本节将进一步利用现实数据对各命题进行检验。根据第4章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到了衡量各经济体知识资本发展水平的四个方面指数,即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资本和技术资本指数;此外,根据第6章的分析,也已经得到了衡量各经济体知识资本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接下来的重点将放在知识资本各方面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上。我们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模型,将知识资本变量引入到其中,通过两边取对数,可得:

...........................


8结论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8.1主要结论

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从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资本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不断的得到理论和现实的支持。然而,与之相惇的是,多数经验研巧发现知识资本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且即便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各国知识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也会存在着巨大差异。针对这种经验研究与理论和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性,各国学者纷纷从知识资本对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出发来探求导致知识资本技术进步效应跨国差异的真正原因。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知识资本资源分布的不均、国际知识资本溢出渠道的不同及国内知识资本吸收能力的差异,都能够用来解释知识资本技术进步效应的跨国差异性。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在知识资本内涵的界定与构成要素的划分、在理论模型的构建、在知识资本发展水平的测度、在知识资本产出指标的衡量、在研究对象的选取、在异质性问题的考察及在估计方法的选择等诸多方面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影响了实证检验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经济学领域和国家宏观层面对知识资本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和划分,接着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测算了全球130个经济体1981-2010年间的知识资本及其各方面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了开放条件下知识资本投入对其产出的影响效应,最终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的研究结论:

(1)重新界定和划分了知识资本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前人研巧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根据"国家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学的"、"合理范围的"及"中文提法为知识资本的"等四个限制性条件,重新界定了知识资本的内涵,指出知识资本是一国拥有或控制的,知识形态存在的,蕴含在研发、人力、基础设施和技术等要素中的,可投入到经济生产活动中并能最终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实现经济效益的资本;同时,根据"避免粗略性和重复性"、"按照投入形式划分"、"将研发资本单独列示"及"宏观层面具有可衡量性"等四个限制性条件,从投入形式上将知识资本重新划分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资本和技术资本四个方面。

(2)测度了各经济体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知识资本指数并分析了知识资本在全球整体的发展水平。在对知识资本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重新界定和划分基础上,本文根据综合性、全球性、相关性、连续性和可比性原则确定了全球知识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资本和技术资本等4个方面指数及12个基础指标,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测度了全球130个经济体在1981-2010年间的知识资本及其四个方面指数。结果发现,在整个时期,全球整体的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资本均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而研发资本和技术资本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表明目前知识资本在全球整体的发展上以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资本两方面为主,研发资本和技术资本还未成为全球知识资本发展的主要方面。由于研发资本和技术资本两方面在知识资本中所占的权重较高,两者的权重之和达到了57.60%,权重方面发展水平的低下导致了全球知识资本的发展水平也较低。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f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