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研究
一、《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特征
(一)栏目定位与版块设置
1. 栏目定位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新闻的获取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传统的电视新闻栏目正在流失观众的注意力,无法满足观众的诉求和审美。由此可见,对于各电视媒体平台来说,新闻栏目的创新和改版迫在眉睫,其中,电视新闻栏目的定位就成为了改版中的重中之重。河南电视台于 2010 年成立新闻频道,相类似的新闻报道类栏目还有《河南新闻》《中原快报》《聚焦中原》等。那么,《河南新闻联播》准确而又清楚的定位,是其拥有生命力的关键。
(1)理念定位
《河南新闻联播》栏目隶属于河南卫视,因此栏目的理念定位必须要在河南卫星频道定位的前提下进行深化细分。卫星频道主要以宣传功能为主,设置党政宣传、舆论监督等新闻栏目。那么,《河南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就是省内的重大事件,省领导的重要会议活动,社会的大政方针及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些内容进行采访报道。《河南新闻联播》以其强烈的新闻性、宣传性和权威性,成为了党政和人民的喉舌,在宣传政策、舆论监督、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要找准栏目的受众对象,即栏目的收视群体。学者刘成付认为:“以受众为中心是现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特征,也是新闻频道的基本理念。对受众进行科学的定位是栏目专业化、受众细分化和受众需求多元化的必然要求。明确的受众定位对新闻栏目来说是实施有效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河南新闻联播》作为河南卫视的王牌栏目,不仅是对外宣传河南省形象,更是对内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引导。而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各种文化程度、年龄层次的公民都有,并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视需求。因此,《河南新闻联播》的受众定位应该是所有的河南公民。但是,根据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提供的调查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新闻联播》的受众年龄集中在 40 岁到 65 岁,受众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干部、公务员和管理人员当中,受众收入比较集中于高收入人群
..............................
(二)取材特点
1.《河南新闻联播》常规内容
上述定位已为《河南新闻联播》框架了取材范围和报道视角。在 25 分钟的时常里,包含了河南省重大事件、省领导的主要活动、最新大政方针及百姓主要关心的问题等,这也基本属于硬新闻的范畴,即“题材较为严肃,主要突出其新闻的思想、指导和知识性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而党和省级领导人的活动及省内重要会议,构成了《河南新闻联播》的两大“主题”性信息类别。这是该栏目的王牌内容,也是其与其他新闻类节目的最基本的区别。这两类报道也即所谓的时政新闻范畴。例如,2016 年 1 月 20 日节目中,时政新闻有 2 篇,分别为《省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省政协常委会举办学习讲座》,占到当日新闻总数的 15.3%;在 2016 年 1 月22 日节目中,有 4 篇时政消息,分别为《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召开》《全省人民表彰会在郑州举行》《省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进行预备会》《周口:干部沉下去 基层活起来》,占到当日总数的 32.4%。
时政新闻是《河南新闻联播》向大众传达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报道题材,平均每天 2 条以上的数量,可以看出时政新闻报道已然常规化。自 2014 年改革以来,《河南新闻联播》的时政会议类新闻数量逐渐减少,老百姓热切关注的事件与话题更多地被搬到了荧屏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受众的收视取向和意愿。如 2014 年 12 月 28 日,
《河南新闻联播》用四分钟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郑开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的消息;在 2014 年 11 月 10 日《河南新闻联播》中,报道的《河南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等等。在头条的选择上也渐渐摒弃以往刻板的原则,选取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头条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如在 2016 年 2 月 13 日节目中,来自信阳新春走基层系列新闻报道就有三条,再加上主持人出镜口播时间,时长共达八分钟,其中《为爱奔跑的鲜花》更是作为当天的头条新闻播出。
........................
二、《河南新闻联播》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新闻联播》栏目“尴尬”的定位
在上文中,已经清楚论述了《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的理念定位、受众定位和风格定位,但是,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当下社会,与栏目的传播体制之间依然存有未调和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栏目导向和收视率的巨大差异也是一对困惑了多年媒体人的矛盾。
1. 传播体制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矛盾
河南电视台作为省部级卫视,要扮演好党和政府“喉舌”的形象,要在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的知情权之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但是,在现行的传播体制下,新闻节目受到政策监管干预比较频繁,甚至有些选题仅仅为了满足一时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忽略了新闻的重要属性,一些敏感选题的设定,受到了宣传部门的严格限制。《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的选材取向基本都是“正面新闻”,即使少数的“负面新闻”也根据政府的宣传需要而作为官方正面宣传、危机公关的平台而发挥作用。因此,在河南省内发生的“负面新闻”,《河南新闻联播》常常进行议程设置,将负面新闻正面化处理,试图转移公众的注意力,甚至有时采取秘而不发,意图封锁消息。但是,大部分的观众因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从过去的被动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为主动信息发布者,更愿意探究事件背后的真相。在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蓬勃发展影响下,公众不再一味地相信电视新闻报道。相反,在本地发生的一些“负面新闻”,中央媒体和其他省市媒体会及时地介入事件,进行调查和挖掘。因此,这也成为了公众获知事情真相的其他官方途径。
2013 年 1 月 4 日,河南省兰考县袁厉害创办的孤儿院遭遇大火。而在第二天 1 月5 日的《河南新闻联播》中,分别报道了《河南持续给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河南部署学生接送车安全和校园安全》《小寒到加强锻炼注意防病》等新闻,却只字未提此次大火事件。相反,此次事件不仅在微博和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更是引起了央视媒体和省外媒体的持续关注,并且还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在央视的《看见》节目中,记者柴静专访了袁厉害,还原了兰考大火事件背后的弃儿的真实故事;而在东方卫视的《子午线》栏目中,也进行了直播报道。如果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言,让大众难辨真假,那么央视和外省的官方媒体报道,则可以给大众比较权威的信息。相比这下,河南电视台出于信息管制的原因,对于发生的“负面新闻”不及时报道,没能及时为大众提供事实真相,这不仅不能阻止大众了解事情原委的欲望,反而这种掩盖事实的处理方法,使自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甚至影响栏目的权威性。
........................
(二)《河南新闻联播》面临新媒体冲击
1. 传统媒体地位改变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大的大浪潮下,以互联网、数字电视、IPTV 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与新媒体的及时便捷、海量信息、互动传播等优势相比,过去的以电视、报纸、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地位在不断地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向新媒体靠拢。
在上图中显示,从 2009 年到 2014 年,电视日到达率不断下降,相反,网络视频的到达率则快速上升。虽然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综艺节目,如《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不断创造着收视纪录,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电视整体行业的逐渐衰落的事实,尤其是电视新闻领域。因此,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一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
三、《河南新闻联播》创新发展策略 ...................... 37
(一)转变传播理念 ......................... 37
1. 坚持人文化理念 ............... 37
2. 培养互联网思维 ...................... 38
三、《河南新闻联播》创新发展策略
(一)转变传播理念
1. 坚持人文化理念
人本理念,从个体而言,“生命大于天”,这就是人文的核心;从社会整体而言,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规范的运行机制,让每位百姓都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就是最大的人文。在“三贴近”原则和“群众路线”实践当中,《新闻联播》应该更加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真实心声。央视《新闻联播》在 2013 年 1 月 3 日,头条播发的《严寒中创造温暖》,介绍了新疆军区塞里克边防连官兵在严寒中坚守岗位;2 月 3 日,头条播发的《谁伴我长大,爸爸妈妈我想你》,描述了重庆开县 9 万多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观众的心灵,同时《新闻联播》与观众的距离也愈来愈近。此外,央视《新闻联播》开始为百姓发声,,唱出最真实的心声。比如,在 2012 年国庆期间,《新闻联播》推出了《百姓心声:你幸福吗?》海采报道,记者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这不仅让百姓表达出真实情感,更能通过百姓的回答来反映出当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在 2013 年 1 月至 2 月,央视又连续推出了《百姓心声》系列报道。这些报道之所以引起如此多关注,是因为其平民化视角和趣味性,而像“你幸福吗?”“我姓曾”这种神级回答,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屏幕上,这种零碎的、即时的、个体的答案,虽然无法深刻揭示幸福是什么,但这种节目的真实性无形中在观众当中培养了公信力。这种新闻理念的转变,正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也使得《新闻联播》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
...........................
结语
本文以《河南新闻联播》个案为研究对象,参照央视《新闻联播》和其他优秀的省级《新闻联播,对《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的整体特征、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不仅对栏目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对省台其他新闻栏目起到示范效用。虽然《河南新闻联播》较发达省区电视台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其近些年在栏目的改版、台网融合、全媒体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也得到了学界业界的一致肯定。今后,《河南新闻联播》对外应更好地利用卫视在全国落地的优势,树立真实的河南形象,传达河南人的“好声音”,对内则应加强舆论引导,以受众为导向,积极挖掘本地特色新闻,为河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笔者因学历和经验有限,对《河南新闻联播》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有一定差距,一些问题还未更加深入探讨,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对《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