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大众传媒对传统民族 文化变迁的影响——基于对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媒介使用情况

发布时间:2017-03-01 15:02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文化变迁指民族社会由内部发展和外部文明的影响引起的文化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由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观的冲突等内因引起;二是由政治制度、外部民族接触、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变等外因而引起。这也给了我们关于如何促进赫哲族文化健康、正确的发展一些启示,无论是探寻赫哲族文化民族变迁的原因,还是有目的的引导赫哲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寻求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步骤和措施,都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考虑,既要考虑外部刺激也要注意内部整合。

当前,外部全球化的浪潮以及内部的革新与发展都推动着我国的文化变迁,,且这种变迁相较于过去更频繁,更复杂,更具有多样性。而赫哲族这种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对于这样的文化变迁反应尤为敏感,变迁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容易给民族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探寻赫哲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去适应文化变迁,并使得民族文化能够长远的发展下去的方法和措施是必要且迫切的。

......................


1.2 研究的意义

1.2.1 选题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我们与外部的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多年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会出现“洪流与溪涧”这种现象,造成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局面,源自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文化输出的不足。赫哲族这一古老民族,它的文化极具魅力和人文价值,然而赫哲文化因为种种因素一度濒临灭绝。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其文化、生活、环境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使这一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与发展下去是必要的,在促进我国民族共荣,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凝聚力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与媒介紧密相关,因此,研究大众传媒如何促进赫哲族这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2 选题的理论意义

作为黑龙江中下游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土著渔猎民族,赫哲族在整个黑龙江以及东北少数民族都具有代表意义。通过对赫哲族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传播学和民族学的内容作为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探索大众传媒在赫哲族民族文化变迁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这一作用的类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更好的理解黑龙江流域其他民族相关民族文化变迁的轨迹与规律,为我们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发展轨迹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赫哲文化中至今尚保留一些固有的原始成份,对研究人类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这一古老民族的对于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都具有学术价值。

新媒体时代,在媒介的依托下,信息得以以另外一种明显有别于传统传播渠道的方式进行传播,文化的传播更是离不开媒介。在媒介的作用下,文化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在利用现代传媒这一辐射力广、传播速度快、实时实地的介质进行自身影响范围的扩充。

.......................


第二章 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大众媒介环境分析


2.1 同江市的信息传播环境

2.1.1 赫哲族历史渊

长江与黄河孕育出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而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同样养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这里孕育的民族与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财富。而古老的赫哲族就世代生活繁衍在黑龙江与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交汇处,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赫哲族的文化是一种古朴的、原始的、独具风格的渔猎文化。

族称,赫哲族作为黑龙江地区最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自古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在赫哲族内部有其各自不同的称呼;这其中的差别在于中原其他民族的交往沟通过程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赫哲族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名字。在不同朝代的官方古籍中对其称呼也是不尽相同的。“赫哲”一词最初为赫哲族语,意为“下游”或“东方”之意。该称呼最早见于清朝的官方文献:“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1663 年 5 月 1 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这是根据一部分赫哲族人所居住的地理方位命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赫哲人的普遍意愿,结合学术界多年的使用习惯,将“赫哲”定名成为了我国赫哲人的正式族称。

族源,我国赫哲一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是一个多源多流,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关于赫哲族具体来源问题上,多年来学界一直有多种观点,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刘忠波先生的《赫哲族简史》和张嘉宾先生的《黑龙江赫哲族》中所论述的观点:赫哲族是一个多源多流、源远流长的民族。还有费孝通先生“赫哲族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观点。赫哲族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融合了部分鄂伦春、鄂温克、满、恰喀拉等通古斯满语一支的民族成分和部分古亚洲人费雅喀人,随着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至十七世纪松花江、乌苏里江至黑龙江中下游的赫哲族约有二十二个氏,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赫哲族。

..........................


2.2 以往赫哲人信息交往情况

2.2.1 人际传播

赫哲族由于人口稀少,族人之间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沾亲带故”。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串门或走亲访友仍然是赫哲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随着外出工作、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与赫乡依旧联系密切,带回了许多新鲜而有趣的信息。包括服饰、生活习惯、日用产品等等都在不停与外面世界交换讯息和符号。这同时也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

2.2.2 组织传播

结合我国政府基层领导机制,在同江地区基层组织也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传播国家和党的重要精神的作用。街津口赫哲族乡政府、各级村委,以及八岔赫哲族乡政府、各级村委作为当地日常事务的管理机构,负责了当地主要的组织传播任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布与贯彻、宏观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农业生产知识政策的推广都是靠乡政府及村委会完成的。

........................


第三章 同江市赫哲族居民大众媒介现状调查 ................. 14

3.1 抽样基本数据 ............ 14

3.2 媒介拥有情况分析 .................. 15

第四章 大众传媒对赫哲文化的影响探讨——媒介的角色 .................. 24

4.1 大众传媒对赫哲文化的干扰 ............. 24

4.2 大众传媒促进了传统赫哲文化的发展 ................ 27


第四章 大众传媒对赫哲文化的影响探讨——媒介的角色


4.1 大众传媒对赫哲文化的干扰

4.1.1 媒介时代信息鸿沟,导致赫哲民族文化断裂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带来生活方式革新的同时,也给人们出了诸多必须应对的难题,比如“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知沟,即指在一定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或者个人之间形成的知识差距。是信息时代下,信息的富集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商业部电讯与信息局的报告《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我国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信息发展不均衡问题,以至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于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有所差异。本地媒体的发展多依赖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其基础之上,进行技术与人才的维护和培养。因此,地区的发展程度差异也使得边远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产生本地区高质量的媒介力量,进而影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表面上,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接触媒介的门槛慢慢降低,使得信息传播日益广泛、简洁和平等,实际上只有民众相应的提高了媒介素养和媒介应用常识才能对媒介新技术使用的更加得心应手。赫哲人还有很大一部分不具备这样的素质由于历史和环境因素。而伴随着这种差距的产生发展,这种信息鸿沟又会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大。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像赫哲族这种边缘化已久的民族文化无论是在自身民族文化媒介信息的传播上还是在赫哲人受众信息的接受上都是处于绝对弱势的。在文化互通的大背景下,现代媒介作为文化载体辐射力度强、范围广,使得大众文化长期的、单向的、强势的流向赫哲族民众,造成了局部不平等的局面,进而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赫哲文化的削弱与断裂。

.............................


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调查问卷、访谈法、民族志等方法对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居地进行了参与式调查,力图探究形成一个尽可能还原该民族本身媒介使用情况原貌的文本。意在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处在传播媒介大环境中的赫哲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不断交流、摩擦甚至冲突,最终走向融合。正是这种博弈让文化本身充满了动力和活力。

同江,位于祖国东北部边境线上,与俄罗斯隔江相望。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混流于此,故古时候也将这一江段成为混同江。而赫哲族就是世世代代在松花江中下游两岸沿江而居,繁衍至今。就赫哲族文化发展而言,是一个多种元素聚合用力的过程。通过对当地赫哲族民众与媒介接触内容、目的、依赖信任程度等问题的探讨,分析得出大众传媒与赫哲文化变迁的内在联系及相关性结论:

(1)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对赫哲族风俗文化的变化起加速作用。从调查的两个民族乡(八岔、街津口)来看,改革开放前,人们接触媒介的机会少,虽然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但民族风俗习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平稳过渡。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现代传播媒介先后进入赫哲人日常生活当中,开始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习惯。更明显的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到现在基本与当地汉人无异。

(2)赫哲族是一个开放友好的民族,对待外来文化、外来文明通常是欢迎、包容、接受的态度,对于新媒介形式也是十分乐意尝试的。但由于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差异,个体在使用现代媒介时的有效利用率差距明显。本民族间,个体受到大众媒介影响存在差异,一般受众对大众传媒接触行为越多,就越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同时,对本民族文化自豪感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持开放态度。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