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贸易深度化问题研究
第 1 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其他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离不开世界;而新加坡作为新型工业化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国家,其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必然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2013 年 10 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一伟大的战略构想和总书记在 2013 年 9 月份出访中亚四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时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呼应,形成中国“一带一路”的重大经济战略部局。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中国和南亚以及欧洲、非洲连接的重要海上运输枢纽,在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2015 年中新货物进出口额达到 796.69 亿美元,中国是新加坡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新加坡也是中国在东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所以,中新两国双边贸易对于两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甚至是整个世界经济都举足轻重,对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意义
中新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一直稳步增长,两国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而新加坡也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本文通过对两国贸易发展、以及两国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的研究,总结了两国贸易发展现状,两国贸易合作的契机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促进两国贸易合作发展的对策。一方面可以为进一步推动中新两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区域贸易合作提供借鉴。
.....................
(二)文献综述
1.贸易理论综述
(1)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而且各个国家的规模报酬不变,它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776 年,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理论),标志着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的。他指出,各国通过分工,各自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这样,两个贸易国都将从贸易中获利。在这里,各国具有的绝对优势是指该国生产某一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低于另外的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国家就可以把本国的所有资源(在这里统一指劳动力)全部投入到本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相比之前每个国家各自生产两种产品,两个国家所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总额会有所提高。
1817 年,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它也一样可以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产品,同样另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它也一样可以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可以同时增加两国的福利。
(2)新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表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能部分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还会因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发生。20 世纪 30 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继承其老师赫克歇尔理论的基础上,发表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运用多种生产要素理论来代替李嘉图和斯密的单一要素理论。俄林指出,各国都应生产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要素的产品并进行出口,这样的贸易会使两国获益。这一理论就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因为该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资源中占比的不同以及要素在不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比例不同,因此也被称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
第 2 章 中新两国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中新两国贸易发展回顾
中国和新加坡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较强,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迅速,双方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成就极为显著。我们分别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来分析中新两国贸易发展历程。
1.货物贸易发展历程
新加坡自 1959 年实行自治以来便积极开展与中国的贸易往来,1959 年两国贸易总额仅为 5144 万美元。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两国间的贸易开始了比较快速的发展。1979 年 12 月,中新两国签定贸易协定,为中新两国的贸易合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0 年两国贸易额达到 19.9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57.5%,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越。1990 年,中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自此,新加坡便成为了与中国贸易联系最为紧密的东盟国家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稳步发展。
...........................
(二)中新两国贸易结合度分析——基于 TCD 指数
贸易结合度指数(TCDij)是一国对某一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的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它是由经济学家布朗(A.J.Brown,1947)提出的,后来经过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1958)等人的研究得到了改善,成功明确了其在统计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现常被用于衡量两国之间贸易合作的紧密程度,其数值越大则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用公式表示为:
TCDij=(Xij/Xi)/(Mj/Mw)
其中,TCDij 表示 i、j 两国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Xij 表示 i 国向 j 国的出口额,Xi 表示 i 国的出口总额,Mj 表示 j 国的进口额,Mw 表示世界进口总额。
当 TCDij<1 时,说明两国贸易联系比较松散;TCDij>1 时,说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关系比较紧密。
以下我们分别就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计算出中新两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
第 3 章 中新两国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 22
(一)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般机制分析....................22
1.贸易——资本积累——经济增长.................22
2.贸易——人力资本增加——经济增长...............23
第 4 章 影响中新贸易深入合作的主要问题 ............... 32
(一)低迷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给中新两国贸易合作带来不利影响.........32
1.国际经济贸易大环境给两国贸易发展带来的挑战...........................32
2.发达国家贸易政策对两国贸易带来的困难....................33
第 5 章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给中新两国贸易带来新契机 ............... 40
(一)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内涵....40
(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和规划........41
第5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给中新两国贸易带来新契机
(一)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内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深刻体会到了开放型经济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全新机遇,经过多年的探索,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起点和新的挑战,“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能够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多层次经贸往来,深化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
2013 年 12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关于“构建开放型新体制”明确指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②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将成为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从本质上看,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宏大战略构想,也是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要体现;既是拓展和延伸我国对外发展战略空间、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以经促政、以合作促发展、促安全”、主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进而有序推动相关区域经济、政治、安全互为融合和联动的重要载体。其基本内涵在于,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新形势,更好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巩固和提升我国未来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潜力和空间,抓住用好进而拓展延伸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全球贸易体制规则,加强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不断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利益汇合点。
..........................
第 6 章 政策建议
(一)借“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东风,推动两国贸易大发展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将在港口海运、海洋能源、贸易往来、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同时,通过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所以,中新两国作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参与国,在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需要作出重要的工作和任务。
一方面两国要促进两地统一大市场建立,扩大市场规模,进而推动两国贸易的深度化发展:就中国而言,要加大我国实施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贸易大发展战略,促进开放型经经济体制机制构建,树立清晰明确的角色定位,坚持“开放贸易观念”,实现从被动向主动、从外围向中心的积极转变,从参与合作者向贸易引领者转变,全面构筑中新贸易体机制及、市场氛围,以进一步拓展中新贸易市场规模。要全面构筑以中新自由贸易网络为重点的自贸区战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的“新自由贸易”规则优势,中国必须加快中新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步伐,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制定适合中新双边贸易合作伙伴关系的自由化标准、贸易准则和合作机制,破除两国贸易往来中的市场壁垒、体制机制障碍,以两国的开放竞争贸易模式带动市场统一,服务于两国经济战略发展。
另一方面,中新两国以各自的优势产业为基础,推动优化贸易结构和进出口市场结构。中新两国进行贸易的前提是两国进出口货物、服务结构存在差异,各国以自己的优势产业为基础进行贸易活动会给两国带来双赢的发展结局。在与新加坡的贸易就够调整中要加强重点行业进出口的分类指导。我国巩固和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新加坡市场的主导地位,着力提升新加坡稀缺的优良产业,如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行业产品。也要提升电力、轨道交通、通信设备、船舶、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输出能力。在推动贸易产品结构的同时还要推动贸易方式的结构化调整。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率,增加贸易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优质品牌输出,充分发挥品牌增值带来的连带效应,提高企业和产品盈利能力。还要创新加工贸易模式,着力加快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步伐,逐步从产业链的中低端想高端迈进,推进中新贸易在在产品结构和贸易合作方式上的双重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