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服务化视角下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2015 浙江省,四川省,辽宁省等诸多省市先后出台了本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实施意见,鼓励支持服务化转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随着天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青岛生产性服务业基地标志着服务化已经成为各个区域发展的热点。产品服务化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产品服务转型加快,产品和服务的不断融合,如何响应国家规划,进行服务化转型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励,如何扩大市场份额,如何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亦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而产品服务化作为服务化转型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关系营销学之父李维特指出在未来,企业竞争的重点不在是企业的产品而是其产品包涵多少附加价值,这里的附加价值便是服务化。产品服务化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网状结构,其有效运作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而在产品服务化影响下,供应链的组织结构,盈利模式等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变化,,原有的结构模型,协调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其协调的需要,如何构建产品服务化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并且使之协调是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对的前沿问题。
目前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传统的服务性企业,而在供应链的产品服务化角度涉及较少。协调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产品服务化视角下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点。但产品服务化影响下,供应链的组织结构,盈利模式,数学模型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原有协调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产品服务化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的需要,,那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供应链协调策略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品服务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和国外众多学术研究者针对产品服务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含了服务型制造以及产品服务系统等内容。
国外开始服务型制造的研究时间为 1962 年,当时 Becker 开创性地发表了“从提供产品发展至提供服务”的观点。而中国开始进行服务型制造研究的时间为2007 年,当时孙林岩等首次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一词,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服务型制造即融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模式和形态,它导致传统制造产品体系逐渐升级产品服务体系,同时它是一个以制造为前提的服务,以服务为目的的制造。
现在,和服务型制造有关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定义、特点以及组织形态等内容上。2008 年,何哲等(2008)经过研究发现,服务型制造,即利用融服务和产品于一体、顾客参与以及公司间彼此提供生产性服务以及服务性生产等途径,做到分散制造资源以及整理合并核心竞争能力,它显示出了一定的创新、价值增加等特点。
2009 年,林文进等针对服务和制造相融的问题,深入分析了产品内在含义以及制造企业的改变,发现在制造和服务环节中的顾客参与、顾客体验、参与公司的产品服务系统是其显著特点,同时表明目前服务型制造需要重点解决下面一些问题:第一,产品服务体系的设定;第二,服务型制造的价值生成机制和理论等。
2010 年,李刚等在建立健全现金制造体系以及现代营运管理体系的层面上,研究发现服务型制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需求及能力管控、公司网络即风险管控等。
2010 年何哲等经过分析后发现,服务型制造一共经历了 4 个时期,第一阶段为服务经济,第二阶段为面向服务的制造,第三阶段为生产性服务,第四阶段为服务型制造,就实质而言,它是对以服务为目的的制造,以制造为基础的服务的整理合并,同时他还表示,其具体的研究层次为:探究相关概念和内涵、解释具体理论依据、开展实证分析、论述具体应用及发展。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品服务化
与产品服务化意思相近的词有“服务型制造”“产品服务系统”“企业服务化”等,它们所指的意思基本相同,而产品服务化这一名词直译自英文的“Product- servitized ’’,其定义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对服务型制造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62 年,由 Becker(1962)提出“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移”的思想。1988 年 Vandermerwe 和 Rada 在其文章内提出制造企业要从提供物品或者物品和附加服务的模式向提供“产品-服务包”模式转变。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是现代化制造模式,使传统产品生产向产品服务系统转变。它是基于制造的服务,是为服务的制造。
对产品服务系统 (PSS, Product Service System)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 90年代的北欧,1999 年由 Mark Goedkoop 首次在其文章‘ Product Service- Systems-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asics’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产品和服务的组合,而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产品服务系统从提出就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至对产品服务系统今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大体上产品服务系统可以分为狭义上的产品服务系统和广义上的产品服务系统,在狭义上,产品服务系统最初被用于生态经济学领域,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以无形服务代替有形产品以减轻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物质减量化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而广义上产品服务系统,更加注重价值管理理论和协调发展相结合,以基于更高生产力,更好的服务水平为目的,将产品服务系统理论和商业模式相互结合,形成完整企业客户价值共生系统。
企业服务化首先于 1988 年被提出, Ra-da在论文里,将服务化(servitization)定义为“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的包括产品,服务,支持,知识等一系列活动”。在企业竞争激烈的现今市场,企业服务化趋势日益加剧,包括惠普,戴尔,三星,通用电气,福特汽车等各大国外着名企业开始进行企业服务化改造,由单独物品提供者向系统服务提供者转变而很多国内企业也开始利用企业服务化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2.2.1 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又被称为对策论或者竞赛论,作为一种用于决策分析的强力而有效的工具,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对象。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并不长,其起源于上个世纪 40 年代,在 1944 年美国着名学者冯?诺依曼和摩根斯恩特所着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Bachavior)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博弈论初步形成的标志,而上个世纪 50 年代,纳什提出纳什均衡,建立非合作博弈理论,为博弈论广泛运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博弈模型,指的是具有博弈行为的模型或者对策,其种类有很多,但是都由“局中人”,“策略集合”,“赢得函数”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局中人”指的是参与决策者,其可能是一个人亦可能是一个利益完全相同的集体,需要关注的是,“局中人”必须是“理智”的决策者,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权决定自身的决策方案。“策略集合”指的是所有可供“局中人”选择的完整而可行的决策方案的集合。当所有“局中人”的行动方案确立后,便会形成一个博弈局势,在各种局势中“局中人”对应收益值就是该决策的“赢得函数”,该赢得函数不但由自身的决策决定还收到其他“局中人”的决策影响。当“局中人”,“策略集合”,“赢得函数”这基本三要素确认后,一个博弈模型便形成了。
按照不同的研究视角,博弈模型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局中人选择策略顺序和决策次数和时间的关系,博弈模型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所谓的静态博弈,指的是局中人同时进行决策的博弈,亦可是局中人进行决策有先后顺序但是无法观察到其他局中人的决策的博弈。而动态博弈既是局中人决策有先后次序并且可以观察到先决策者的选择的博弈。以局中人是否合作为区分,可以将博弈模型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指的是局中人之间存在者一个对各个局中人有约束效力的协议,局中人在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博弈。而非合作博弈,则是局中人之间无法达成这个有约束效力的协议进行博弈。若按照局中人掌握信息的完全和完备程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对称信息博弈,若局中人对其他局中人的特征,策略集合和赢得函数等信息完全清楚,则该博弈为完全信息博弈,否则该博弈为非完全信息博弈。
........................
第 3 章产品服务化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运营模式分析.............. 16
3.1 产品服务化的发展...................... 16
3.1.1 产品服务化出现................. 16
3.1.2 产品服务化的发展过程.................... 17
第 4 章 产品服务化视角下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26
4.1 基本模型......... 26
4.1.1 问题描述与假设.......... 27
4.1.2 基本模型............ 29
第 5 章 结论和展望.................. 38
5.1 主要结论................ 38
5.2 研究展望............... 39
第 4 章 产品服务化视角下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4.1 基本模型
面对上文提到的市场需求不确认的情况,建立一个由产品服务集成商和功能服务商组成的简单两阶段单周期产品服务化视角下服务供应链系统,该供应链系统向市场提供产品服务化解决方案,其中产品服务集成商需从功能服务商订购所需的能力。在交易能力的过程中,通过主从(Leader-Follower)博弈理论,可以判断服务集成商和功能服务商在供应链中的地位,领导者是产品服务集成商,追随者功能服务商,作为领导者的产品服务集成商会给功能服务商提供一套契约的参数,功能服务商通过对参数的分析判断来决定其需要的最优能力投资量。产品服务化视角下服务供应链的应用模型如图:
......................
第 5 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本文以服务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从产品服务化视角,运用服务供应链理论,博弈论,契约理论作为研究工具,按照产品服务化的产生,发展,对服务供应链的影响,模型构建,能力协调,期权设计这一逻辑主线,对产品服务化视角下服务供应链的协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丰富了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同时为众多产品服务化转型的企业提供的理论支持。
第一章先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本论文的研究背景,2014 年国务院发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导以来,产品服务化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关注,服务化的转型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寻找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些都导致了必须从产品服务化视角下对服务供应链展开研究。而通过对诸多学者在产品服务化,服务供应链和协调理论研究进行整理和评述,发现虽然近几十年间众多学者对服务供应链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都面向是单纯的服务行业,从产品服务化视角下的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对产品服务化视角下的服务供应链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章对论述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定性分析,首先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将产品服务化定义为“为了塑造企业完整价值链,以帮助消费者从他们的购买中获得最大价值为目的,而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行为。其次在对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几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的前提下,对服务供应链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对协调理论,契约理论,博弈理论等本文研究所需的重要工具进行介绍。
第三章按照产品服务化的产生,发展,对服务供应链的影响,模型构建,协调存在的问题这一逻辑主线对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得出了产品服务化产生的动因和技术基础,并且介绍了其具体发展过程;其次阐述了受到产品服务化的影响,供应链的结构模型,盈利模式,收益共享机制和流动对象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原有的供应链模型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构建了产品服务化视角下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模型。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