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在高校中的德育价值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高校德育面临着实效性欠佳的困境。如何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适应我国各个区域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区域文化环境,使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走出实效欠佳的困境,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传统汉文化作为基础而设计的,文化背景较为单一,从而导致区域特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被忽视。正如著名学者鲁洁教授所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只能说是一种汉文化模式的研究;在它的实践中,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心理结构的把握,都是将汉文化作为其背景与基标的”。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德育中,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被忽视,导致高校德育的内容与其实际状况渐行渐远,这严重影响了德育价值导向作用的发挥。
因此,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高校德育工作应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区域的德育现实,照顾到不同区域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德育环境。这种现实情况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与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上,熟悉各自高校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结合区域文化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把区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素材,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寓于区域文化中,只有如此才能使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有效保障。
在各种区域文化类型中,草原文化以淳朴自然的文化风格和浑厚的草原风情区别于其他文化。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以及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成果的集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复合型文化形态。草原文化作为依托草原资源生活生产的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生存经验和思想情感的升华,是草原民族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的精神体现及智慧结晶。草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浓厚感染力和熏陶力的道德准则与精神理念,草原文化不但对草原民族的发展进步产生过突出的影响,而且也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资源和历史基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关于草原文化的研究
国外关于草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草原文化经济基础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问题上。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蒙古学家,早期在中国工作期间,他曾到蒙古地区和中亚地区考察,借助于实地考察、书籍阅读以及与其他学者的交流,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并发表了一批学术著作,其中,《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是其代表性作品。
拉铁摩尔曾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到现在的内蒙古地区进行游历和考察,他把以蒙古草原为典型代表的游牧社会称为“所有边疆中最典型的一部分”。拉铁摩尔认为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是两个独立平等的主体,并分析了二者在边疆地区的互动模式。拉铁摩尔以边疆史观为理论基础对 20 世纪以前蒙古草原游牧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顺序依次是狩猎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而拉铁摩尔则依据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创新地提出了“农耕先于游牧”的观点。
此外,拉铁摩尔着重分析了游牧经济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移动性对游牧经济的影响等问题。他认为:“游牧经济限制了比较进步的企业,除非由被征服者来做,游牧经济本身则限定在移动性的利益之中。”
前苏联蒙古学者乌拉基米索夫(B.j.Vladimirtsov)在《蒙古社会制度史》中,依据经济性质与生活方式,将古代蒙古人划分为狩猎部落群和游牧部落群两种不同的群体。他还指出,在 12—13 世纪,蒙古部落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部落仍处于原始社会瓦解的阶段,有的部落则刚刚踏上封建社会的道路,而还有一部分部落的封建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还进一步描述了这些蒙古部落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联动关系。另外,符拉基米尔佐夫还着重描述了成吉思汗,并指出成吉思汗的大法典“札撒”是研究 13 世纪蒙古人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
...........................
第 2 章 草原文化与高校德育的理论概述
2.1 草原文化的理论概述
2.1.1 草原文化的概念
2.1.1.1 崇尚自然
我国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加之传统狩猎、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建立在这种人与草原环境和谐关系之上的宗教信仰、生态意识以及制度法规都具有强烈的共存共生色彩。当这种共存共生的理念上升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统一意志和价值取向时,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核心理念。
“崇尚自然,就是草原民族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思想的概括,体现了草原民族与自然环境的息息相通、和谐共荣的密切联系。这一理念主要包括:对大自然敬畏崇尚、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亲情意识;对大自然知恩图报、适度索取的节制意识;对大自然爱护有加、担当责任的自律意识等。”
崇尚自然作为草原文化在生态领域的核心理念,是其成为生态型文化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崇尚自然作为全社会的统一意志,贯穿在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政权的道德规范、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当中,并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各个层面留下了鲜明的印迹。草原文化正是草原民族在崇尚自然的核心理念的关照下,主动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积极保护草原生态资源的文化成果。
2.1.1.2 践行开放
游牧经济作为草原民族最主要的经济形态,具有单一性、脆弱性和非自足性,这一系列特性决定了草原民族想要维持自身生存和继续发展,就必须同外界保持高度开放的经济交往。在游牧经济的基础之上,通过与中原地区及世界范围内其它地区的经济交往活动,草原民族逐渐形成了豪迈的性格、开放的心态以及进取的精神。
草原文化并不是由单一民族创造的,而是由许多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同缔造的,是草原上各民族长期交流融合的产物。在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兴盛的民族都是以草原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吸纳了其它各具文化特色的部落或部族,然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统治民族。草原民族之所以容易接受异质文化,甚至融入到异质文化当中,与他们热情奔放、富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性格以及注重互助、看重交往的开放思想是分不开的。草原民族上述的思想意识可以称之为践行开放。“践行开放,是草原民族适应时代潮流,冲破旧制度,不断开拓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是草原民族开阔胸怀、包容态度、豪放性格和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境界。”
......................
2.2 高校德育的理论概述
2.2.1 德育的概念
“德”、“育”二字在我国古代有着各自明确的含义。《说文解字》将“德”解释为“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其中,“外得于人”是指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应秉持正直的原则;而“内得于己”指的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即人应修养内心,力求无愧于心。“育”字的含义是“养子使作善也”,即教导弟子使其具备善良的品质。仔细考察“育”字的含义,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教育即是德育的意思。
纵观中国教育史,“德”、“育”二字组合为一个完整的词语出现始于近代教育。1902 年发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写道:“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 1904 年,王国维将叔本华的教育思想高度概括为“知育”、“德育”、“美育”三个词汇。1928 年,唐钱等人在《教育大辞书》中指出,德育即“德育为教育之一方面,以儿童之道德心之陶冶为目的。”不难看出,此一时期德育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缩写或简称来使用的。
建国后,对于学校和政府而言,“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是可以通用的。其中,1957 年,毛泽东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中的“德育”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文革时期,受制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德育沦落成了阶级斗争教育的同义词。
改革开放以来,德育理论的研究随着伦理学学科的兴起以及国外德育理论的传入而得到了进一步深入。这种深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德育概念开始向道德教育的内涵回归;另一方面,德育概念的内涵逐渐丰富,外延也逐渐拓宽。
.......................
第 3 章 草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理论依据................39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和德育观................. 39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 ............. 39
第 4 章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的内容和特征.................55
4.1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的内容............... 55
4.1.1 草原文化培育的高校德育精神 ........ 55
第 5 章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实现的困境与机遇...............83
5.1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实现的困境 .............. 83
5.1.1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实现困境的现实表现 ............ 83
第 6 章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6.1 夯实草原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基础
草原文化高校德育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大学生的行为符合了社会对德的要求,换言之,社会对德的要求通过高校德育这样的环节变成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这种行为满足了社会自身的需要。夯实草原文化在高校德育价值中的实现基础,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塑造人、发展人。正如鲁洁教授所言,“道德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决不是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的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却是要促使人们去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重新拥有这个世界、拥有他自己。”草原文化在德育观念上的创新性、在德育内容上的现实性、在德育过程中的科学性、在德育模式中的互动性,夯实了它在高校德育价值中的实现基础。
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目标等要素是随着我国新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一般认为道德具有两重文化功能,其一是维系功能,其二是变革功能。”①换言之,在高校德育中,一方面要保持草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就是当草原文化不能满足高校德育的发展需要时,我们就要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同时,创新草原文化德育观念,使高校德育和草原文化更好地进行交互作用。
......................
结语
草原文化具有现代文明意义。我们认为,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首先体现在它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和价值资源。在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北方草原,相继产生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许多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文明结晶。草原文化在建立政权、创制文字、建设都市、繁荣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涌现出了成吉思汗、耶律楚材、明安图、曹雪芹等一批迄今仍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草原民族在北方苦寒之地锻造出来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宽广博大的胸怀、豪迈刚健的民族精神,以及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形成的崇尚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态度和准则,至今仍然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建设现代文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其次,草原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突出体现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领域。当今,人们崇尚绿色文明,重视提高生活质量,一些以无污染、纯天然绿色产品闻名的“草原文化”品牌越来越受到欢迎,比如,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草原兴发、河套面粉等知名企业,它们依托草原文化的底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草原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的需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选择,珍爱草原和生灵,重视对草原、森林、山川、河流的生态保护,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草原文化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次,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还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草原文化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内在要求,,辽阔的草地、森林资源为我国北方构筑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草原文化分布集中的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历史和事实都表明,草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