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我国整体范围来看,我国经过不懈努力的改革发展,现在正处于新的关键时期,对于我国发展来说,是一个黄金时期,也是一个问题频发期。目前我国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风险”时期,特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从 2003 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到 2008 年造成巨大灾难的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 2013 年 H7N9 型禽流感等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不停地侵袭我们国家。从长三角区域范围来看,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但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不少突发公共问题,从 2006 年给温州造成巨大损失的中国 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和上海市发生的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2007 年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到近几年南京的酸雨状况等突发公共事件都在频繁发生。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给长三角区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为了更好地应对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应更加重视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而粮食作为必不可少的应急物资,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部分。
从长三角区域的粮食应急物流体系来看,组织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应急物流组织机构不完善、应急物流体系的粮食储备工作比较薄弱、应急物流设施设备有待加强、应急物流专业人才紧缺、应急物流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管理机制也有待完善、应急物流政策法规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都要得到全面重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粮食的供给对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十分重要,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规划好应急的准备,粮食的生产、储备、运输、配送、发放等环节都很可能影响到应急的效果和效率,所以要监测和调度好每个环节。但是从目前状况了解到,长三角区域大部分负责应急粮食物流的筹集部门、储备部门、运输部门等都是各司其职,相互之间很少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如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很可能会造成沟通不及时、信息阻塞的问题,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就很难获取到可靠的信息,从而导致巨大的损失。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拟在分析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的研究下,界定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的概念、粮食应急物流体系耗散结构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关系,提出了本文进行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部分结合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构成要素和保障机制,对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分析,建立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正、负熵流指标。
第三部分提出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的计算方法,构建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 Brusselator 模型,并依据熵值法对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正、负熵进行了计算,依据成为耗散结构的判据对三省市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了判断,分析了三省市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进一步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能存在的研究方向。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应急物流的内涵及特点
2.1.1 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存在很大的不同,普通物流同时强调物流的效率和效益,而应急物流更强调物流的效率,对救灾物资的获取、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的效率有更高的要求79。因此,对应急物流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如何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和准确率,使应急物流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尽管对应急物流的定义有不同的表示,我们可以看出应急物流的内涵都包括以下两部分:(l)由突发事件引起;(2)属于特殊物流活动。所以,本文认为,,应急物流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引起的物流需求,采用非常规性的物流运作方式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快捷、准确、高效的特殊物流活动。这体现了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紧急性、非常规性,强调了应急物流是不同于一般物流的特殊“物流”。
2.1.2 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社会物流的一部分,应急物流与社会物流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社会物流的服务对象为国家、区域、城市,应急物流属于社会物流的重要部分,其作用是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够及时准确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应急物流需求。应急物流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物流的特殊的“物流”,其要求为(1)物流活动的作业时间最小(2)最大程度的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应急物流强调的是效率第一、效益第二,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包括:
第一,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突发性是突发事件最主要的特征,而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应急物流也应具有突发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无法确定其持续时间、强度、影响范围及造成的损失等,所以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台风灾害发生后,有可能因为天气的继续恶化使原来通畅的道路变得阻塞,或者灾区人民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发生变化。
第二,强时效性和弱经济性。突发事件对应急物流活动的首要要求为“迅速”,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将应急物资运送至受灾地点是应急物流实施过程中首要关键的一步。而这种情况下普通物流强调的经济效益已不再作为首要因素考虑,因为过度强调经济效益会影响应急物流的速度,进而影响救灾的效率,错过黄金时间。
........................
2.2 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相关理论
2.2.1 粮食应急物流的特殊性
粮食应急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粮食物流,是指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将粮食准确、安全地从供应点运往需求点的物流活动,以满足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粮食需要。具体包括粮食的筹集、仓储、运输、配送以及信息管理等功能性活动。
第一,应急粮食物资种类比较简单。在发生突发事件后,人们关心的是解决温饱问题,不重视粮食的种类。因此应急的粮食包括最基本的面粉、大米,以及水、面条、面包、方便面、蔬菜、蛋类、肉类、食用油等,对一些零食、烟酒糖茶等副食品除特别情况外很少包括在内。
第二,紧急性和连续性。粮食应急物流应采用速度较快的运输工具,对于应急物流急需的但是被其他活动占用的工具,其他活动必须做出牺牲。并且对于灾区人民来说,粮食的供应必须是持续的,在解除突发事件的危机之前,必须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人民每日粮食所需能够得到满足。
第三,短期性和安全性。向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人民供应的粮食必须在可食用期限内,不能长期在仓库内储存大量的粮食,从而确保粮食的安全性。因此对粮食应急物流的过程要求更加严格,保证速度的同时,确保粮食的安全,使人民放心食用。
第四,绿色通道机制。发生突发事件后,原有的通道可能不能满足粮食应急物流的需要,这就需要设立专有应急通道来提高物流效率,使参与工作人员、粮食物资通过绿色通道到达突发事件发生地区。
第五,政府主导性。粮食应急物流并不像粮食物流那样多属于市场行为,需要政府作为其指挥决策者,来领导和干预粮食应急物流的运行,否则很难迅速地对突发事件进行反应,及时地满足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需求。
第六,需要法律保障。法律保障是强制性的,对各参与主体在应急物流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范,不可以任意作为,从而保证了粮食物资及时、准确地供应。并且政府无偿或有偿征集粮食物资以确保第一时间运往突发事件发生地区时,这种做法是需要法律保障的。
.......................
第三章 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分析及熵流指标的建立 .................. 29
3.1 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的研究................ 29
3.1.1 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关系 .............. 29
3.1.2 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研究的逻辑结构 ...................... 30
第四章 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的计算及 Brusselator 模型的构建 ........ 46
4.1 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的计算................... 46
4.1.1 熵值法 .............. 46
4.1.2 粮食应急物流体系正熵的计算 ............... 47
第五章 江浙沪三省市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实证研究 ............ 51
5.1 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
5.1.1 基础数据的收集 ................. 51
5.1.2 基础数据的整理 ............. 52
第五章 江浙沪三省市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实证研究
5.1 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1 基础数据的收集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省市的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状况进行了调研,并进行实证分析。调查问卷见附录二,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与应急物流工作或研究有紧密关联的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及科研机构人员,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本次实证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 300 份,江浙沪三省市各 100 份,对江浙沪三省市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情况如下表 5.1 所示。在此特别说明,为了确保对江浙沪三省市的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值计算的统一性,又对浙江省和上海市进行了补充调查,将获得的有效问卷统一到 89 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本研究试图利用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对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进行研究,拓宽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视角。本文在分析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正、负熵流指标,并运用熵值法和Brusselator 模型推导出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正、负熵的计算方法和粮食应急物流体系成为耗散结构的依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江浙沪三省市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分析出了其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这对长三角区域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粮食应急物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在其组织管理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正熵和负熵,并且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具有形成耗散结构的特征,即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是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涨落导致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有序,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2)根据对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管理构成要素和保障机制以及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的分析,总结出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的影响因素,即粮食应急物流体系正熵流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信息管理、制度因素、人员因素;粮食应急物流体系负熵流影响因素包括物质层面、技术层面、精神层面的因素。在粮食应急物流体系中,正熵是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在其组织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但是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只有借助外部环境因素才有可能产生负熵,进而通过控制正熵和负熵的大小,使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努力成为耗散结构。
(3)在对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初始指标,通过粗糙集理论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指标进行了约简并检验了其信度一致性,进而建立了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熵流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46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4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