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戴与大学生捐赠意愿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移情的中介作用
1 绪论
我国大学生捐赠的现状喜忧参半,过半的大学生都有过捐赠的经历,但对捐赠的认知并不十分明晰。捐赠意愿高者找不到合适的捐赠途径和方法去实施,对于募捐款的使用不清楚,以及募捐者对捐款的运营经验不足,使得真正的需求与捐赠脱轨,捐赠意愿的后续维持也变得困难,造成巨大遗憾。研究大学生捐赠意愿,弥补这一研究的空白,显得非常必要。本论文之所以研究大学生的捐赠意愿是由大学生的特征决定的。(一)大学生阶段,年龄是 18-25 岁,是“爱”这种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个热切乐于与人分享,甚至为伙伴付出牺牲,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密意识让这一时期的个体更容易表达出捐赠意愿。(二)大学生相对于企业而言,捐赠更少的受社会功利思想、名誉、攀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影响大学生捐赠原因更多的是个人特质,相对企业更加具有稳定性。(三)大学生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而言,思想较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已经形成,愿意捐赠与否受自我支配,与个人的捐赠心理机制一致。(四)大学生掌握了网络技术,作为募捐者,对捐赠平台的建设发展起推动作用,线上线下表达捐赠意愿,拓宽了捐赠意愿表达的渠道,促进捐赠方式多元化;作为捐赠者,网络捐赠意愿表达的便利性也使得微公益成为可能,这直接提高了捐赠意愿的水平。
2 文献综述
2.1 捐赠意愿
由于学科不同,捐赠意愿的定义各不相同,时至今日,仍旧没有明确的给出关于捐赠意愿的准确含义。如在社会学领域,捐赠意愿被认为是在“行善以兼济天下”“饮水思源”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下,个人或者企业自愿把有价值的东西给予别人的一种倾向,是社会资本无偿再次参与分配的基础条件。在经济学上,捐赠意愿是以自己的名义无偿的将名下的动产、不动产等的合法财产赠送给他人,用于公益事业的一种态度取向[5]。在《慈善法》《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款上,指出捐赠意愿即是捐赠人主动、无偿或者无对价地给予其他人钱财或者权利的意思表示。虽然捐赠意愿的研究到今天仍旧没有在各界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学术界的研究或多或少的揭示了捐赠意愿的部分内涵。2.2 感戴
感戴作为正性情绪,,可以克服消极倾向,减少抱怨、烦恼、愤怒等情绪,维持心理健康,并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感戴作为一种人格特质,高感戴水平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他人、同伴、教师、父母、朋友、学校甚至宇宙都是值得感激的,对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也会觉得美好,心怀感激促使他们更愿意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人际互助中提升学业成绩。感戴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具有道德功能。一方面受赠者的感戴会让捐赠者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这种积极情绪传染给捐赠者作为激励,捐赠者会表现出更持久的捐赠意愿;另一方面受赠者会由于感激欣赏而模仿捐赠者的道德行为,回报捐赠者或者帮助更多人。感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为爱心社会的建设奠定人文基础。3 研究设计 ...... 22
3.1 本研究目的..... 223.2 研究内容 ........ 22
3.3 研究假设 ........ 22
3.4 研究对象 ........ 22
3.5 研究方法 ...... 24
4 结果与分析 ........... 27
4.1 大学生捐赠意愿的总体情况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27
4.2 大学生感戴的总体情况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31
4.3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36
4.4 大学生移情的总体情况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42
4.5 感戴影响捐赠意愿的中介作用检验与分析 .. 46
5 讨论 ....65
5.1 大学生感戴、移情、社会支持与捐赠意愿在人口特征上的分析 ..................65
5.2 大学生感戴、移情与捐赠意愿的关系.......69
5.3 大学生感戴、网络社会支持与捐赠意愿的关系 .........71
6 结论
6.1 大学生感戴、移情、网络社会支持与捐赠意愿在人口特征上
感戴上,大学生整体感戴水平中等;女生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剥夺感的缺失显著低于女生;会计专业、数学专业、经济管理专业、音乐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对社会的感激显著低于药学专业的大学生;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大学生的被剥夺感显著高于专科及其以下学历的大学生。捐赠意愿上,大学生愿意捐赠的金额较高,但捐赠的持久性欠佳;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捐赠意愿明显低于音乐专业,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捐赠意愿显著高于美术专业;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大学生捐赠意愿显著高于专科及其以下学历的大学生。有捐赠经验的大学生愿意捐赠的金额比没有捐赠经验的大学生多。移情上,男生的移情水平显著低于女生;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的移情水平显著高于经济管理专业。6.2 移情与对自然的感激之间、移情与对社会的感激之间、移情与剥夺感的缺失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移情在对自然的感激、剥夺感的缺失、对社会的感激与捐赠金额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分别为 74.7%、66.2%、56.3%。移情在对自然的感激与捐赠意愿的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量为 9.7%。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在对自然的感激与愿意捐赠的金额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为 3.5%、2.3%;情感支持在对社会的感激与愿意捐赠的金额之间的中介效应量为 1.1%。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在对自然的感激与捐赠意愿的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量分别为 3.07%、3.2%。......
7 研究不足与改进
7.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愿意的捐赠数额、与捐赠意愿的持续性共同作为做为判断捐赠意愿的指标,这样的因变量指标两维度全面且代表性好,提高结果的信效度、拓展结论的推广范围。(2)研究视角的创新。大多数研究多存在与社会学、市场营销学中,并对某个特殊的社会捐赠现象进行探索分析,未形成能解释捐赠意愿的统一认识与理论,且捐赠意愿的研究成果大多用于企业募捐宣传。但有着“乐善好施、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文化的中国人,捐赠更多应该是个人的一种自愿、自主的一种行为,捐赠意愿产生的内部机制可能不同于以上的研究,所以本论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的捐赠意愿到底是基于移情、感戴还是网络社会支持?移情、网络社会支持与感戴各自对捐赠意愿的预测作用有多大?移情、网络社会支持与感戴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来深化对捐赠意愿本质的认识。7.2 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本论文是初步探讨了感戴、移情、网络社会支持与捐赠意愿的关系,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1)捐赠意愿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本论文只选取了感戴、网络社会支持、移情因素来研究,并不能完全揭露捐赠意愿发生的内部心理机制。就被试而言,本研究只选择了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学院、天一学院 5 所高校的大学生,代表性不足。虽然大学生作为捐赠意愿的后备力量,但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大学生捐赠的现有水平去预测未来社会捐赠意愿水平,难免会有偏颇,后期的研究可以将中学生、小学生也纳入研究之中,形成捐赠教育系统中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