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讨
欧美国家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早,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始运用计算机管理工资。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于1979年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比美国晚了近30年。但我国电算化和国外的发展历程是十分相似的,都是从单项核算阶段逐渐向企业信息管理阶段发展。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正处于基本账务处理已普及、但供应链管理部分正在普及的阶段。在这个转折阶段,用人单位对财会人才的电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单一,以基本操作为主,电算化教学缺乏深度,因此必须对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1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分为两大类:高校教学和社会培训。目前财会类高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单一,都以“总账”和“报表”模块为主,“薪酬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辅,供应链相关内容涉及较少。社会培训机构看准了这个时机,适时推出了短期培训。知名的软件企业通过短期培训来提高学员的电算化能力。在社会培训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它们都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为客户及学员提供培训。为了满足企业对财会人员会计电算化能力的需求,用友新道公司除了提供各种传统的短期培训外还专门设立了微课程,通过开放式培训向更多的学员提供培训。近年来用友和金蝶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举办各种财务软件操作比赛,较好的提高了在校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兴趣,较普遍地提升了在校生电算化水平。但是社会培训由于其短期性的特征,以及培训对象的范围受限,不能改变大多数财会类毕业生会计电算化能力不足的现实。随着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扩展。根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找出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高校会计电算化师资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信息管理的需求更加强烈,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要求更加迫切,应用型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强化供应链教学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地位。但是目前电算化教学以“总账”和“报表”模块为主,“薪酬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改变,应用型高校必须通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安排。这种改变涉及到师资问题。师资是电算化教学改革中最大的障碍。
众所周知,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会计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本身电算化水平不高。而且,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技能型的课程,实操重于理论。但是,实操的能力是靠长期操作积累起来的。会计电算化最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知名财务软件公司的培训讲师。他们长期处于使用财务软件的第一线,长期培训客户和学员,处理各种客户和学员提出的问题,因此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而高校教师却不可能长期研究财务软件的操作,即使有高校教师长期研究电算化教学,最终也很可能被财务软件公司挖走。但却并未发现财务软件公司的有经验的培训讲师进入高校长期工作的。
2.2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安排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在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逐渐加深对电算化的了解。软件操作的熟练是需要一个积累过程的。我校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以会计学院为例,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电算化》理论课,共64课时,其中理论讲授32课时,课内实验32课时。讲授内容以“总账”和“报表”模块为主,“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辅,供应链内容仅在理论课中介绍,实验内容并不包含。整体而言,我院的课时安排合理,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地实现。但如果该课程在讲授原有知识的前提下加深对供应链部分的教学,上机课时明显不足,必须将理论讲授压缩到总课时的1/3以内。
2.3《会计电算化》课内实验教学进度难统一
以我校会计学院为例,《会计电算化》课程分为理论课和课内实验两个部分,理论课讲授由教师把握进度,教学进度比较容易保持统一,课内实验教学进度就很难统一。课内实验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由老师在理论课上讲授后课内实验由学习自行操作财务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第二种方式:由教师在教师机上实操演示,学生跟着老师一步步操作来完成实验内容。这两个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学生普遍感觉学起来吃力且学生学习效果差异非常大,往往成绩最好和成绩最差的学生都出在同一个班,并且同班同学的实验进度相差很大;第二种方式虽然学习比较欢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操作过程过于轻松,学到的知识容易遗忘。
在学习进度方面因为跟着老师做,进度比较统一,除了极少数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可以跟上班级进度。但如果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加入供应链部分内容,实验任务加大,涉及的软件模块变多,难度提高后,跟不上班级进度的学生会增加,而且电算化教学的特征是,如果学生开始跟不上进度,后续的实验就没办法做了。
3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3.1高校和软件公司师资合作
高校教师长期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动力不足。科研是决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但会计电算化这个研究方向却是科研的冷门。目前北大核心期刊中没有会计电算化方向的杂志。这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师职称上不去,待遇就上不去。如果会计电算化教师本身科研能力较强,通常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以适应职称评审的需要,如果科研能力较弱,但由于会计电算化的社会适用性强,因此很可能被软件公司高薪挖走当财务软件培训讲师。知名财务软件公司的培训讲师长期处于使用财务软件第一线,长期培训客户和学员,处理各种客户和学员提出的问题,因此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由于知名财务软件公司通常待遇较高,而这些培训讲师进入高校后却因为学历、科研等原因发展受限,因此不可能进入高校长期工作。
为了调和这个矛盾,高校可以通过与软件公司合作的形式引入财务软件培训讲师对学生进行教学,以缓解会计电算化师资的困境。实验员可以通过跟班听课的形式提高自身会计电算化水平,辅导学生平时实验。
3.2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
会计电算化在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我院为例,将《会计电算化》理论课,共64课时,其中理论讲授32课时,课内实验32课时。讲授内容以“总账”和“报表”模块为主,“薪酬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为辅,供应链内容仅在理论课中介绍改为理论课20课时,课内实验比原来增加12课时用于供应链实验。课内实验教学通过教师实操演示的方式教学,理论课压缩的内容可以在课内实验演示过程中附带讲解。鼓励学生课后去机房练习、消化所学内容,遇到困难可向实验员请教。另外,英美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老师会布置实践教学任务由学生自由选择和同学间合作完成,这值得我们借鉴。
3.3统一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教学进度
课内实验由老师在教师机上实操演示,学生跟着老师操作来完成实验内容。虽然有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但考虑到依然有少数学习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跟上教师进度,但课后容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去机房练习。在实验时间的安排上尽量以完成一整个实验内容来划分,两次实验必须有合理的间隔期。在这个间隔时间内鼓励学生去机房练习以增加熟练度,弥补课上拉下的进度。自行练习时教师不可能时时在旁指导,因此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建设选择操作步骤明确的、截图丰富的教材,这样比较容易学生课后自学,而且看教材就能起到回顾课堂操作的复习作用。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13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