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以新的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

发布时间:2017-04-17 15:27

一  制度认同的要素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下文简称为制度认同),首先解决制度认同是什么的问题,即探讨制度认同的内涵与外延,其次要解决制度何以被认同的问题,即揭示制度认同的本质。


(一)制度认同的内涵与外延

制度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的逻辑层次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中观层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性、微观层面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性。非正式制度的核心要素是意识形态,与正式制度具有辩证的关系,它们的矛盾张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稳定发展的动力支点。

1.制度认同的内涵:对正式制度的认同

(1)对制度体系顶层结构的认同

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是制度体系的顶层结构,决定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在制度体系中起着规范作用。正是由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政治制度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才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发展。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下只能产生“两阶级一阶层”,人们处于集体公社之中,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没有自由追求经济利益的权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平等”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这种片面追求平等价值的上层建筑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并不相称,导致人们并不能充分享受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也仅限于价值上的认同。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顶层结构的变革,非公有制经济从“不可缺少的补充地位”到“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最终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速度明显加快,伴随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大批从业人员,逐步打破了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正是由于“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引发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同一个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阶层。”传统社会阶层衰落,一些阶层出现瓦解和重组,新的社会阶层产生。

由此可见,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顶层结构的变革,顶层结构的制度安排给予了新的社会阶层追求利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可能,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顶层结构的认同是毋庸置疑的。

..........................


(二)制度认同的本质与动因

探讨制度认同的本质,是为了揭示制度本质和制度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理解制度的本质,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认同制度。根据唯物史观,制度是建构于现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中,表现为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维护和实现多数人利益的本质。

1.制度的利益本质

第一,制度的所有制经济关系决定了制度的本质。恩格斯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本质是维护和实现多数人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结构中,公有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本原,规定着整个制度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最能体现制度的多数人利益本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不同。

第二,制度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制度的本质。我国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基础在于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人民性,“它的阶级性正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加以确认而表现的”,人民作为政权的主体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一致性。

第三,制度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制度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制度的价值取向是消灭剥削和私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进方向是否指向人民所期望的共同富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决定了社会成员对制度的认同程度。

.........................


二  新的社会阶层制度认同现状的多维分析


(一)对制度物质绩效的认同

制度认同的首要动力来源于对制度绩效的认同,新的社会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和机制的绩效认知影响着他们对制度的认同。

1.关于体制、机制变迁的认知

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是在制度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认同问题当然也不例外,新的社会阶层对体制机制的认知随着体制和机制的变迁发生演化。

从经济体制和机制层面上来看,新的社会阶层对经济体制的认同度较高、执行机制的认同度较低。新的社会阶层是市场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获益较多也较为成功的群体,某种意义上,新的社会阶层的“发迹史”就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功史,他们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代言人。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新的社会阶层在政策制度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敢于突破僵硬体制的桎梏,灵活地发展自身实力,自觉不自觉地推动和加速了市场经济制度的拓展和前进。对于通过他们的努力逐渐演进的市场经济制度,他们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而当前中国面临着新一次的深化改革,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势使得正在发展的新的社会阶层群体迫切希望经济体制能够发生变革,再次带来改革红利,为他们合法的逐利行为提供更大可能,从而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对经济执行机制,他们希望经济体制改革的执行机制能够更加合法化,避免之前的改革开放导致的一批社会成员利用“双轨制”等不合法手段发财致富成为精英群体的现象再次出现。

从政治体制和机制层面来看,新的社会阶层对政治体制和机制中的“民主”认同度较低,新的社会阶层要求有政治话语和行为表达的空间。他们要求与社会、国家领导阶层有稳定流畅的互动协调机制。

但是由于当前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的不断分化调整,加之现代媒体信息技术放大了政治上的不良现象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处于深化改革中的一些具体的政治体制和其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健全,影响了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政治权利的表达和行使,新的社会阶层与政治管理阶层之间互动协调机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导致他们对政治制度运行机制的认同程度较低。

......................


(二)对制度理念的认同

“在对政治生活的研究中,一个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但非常有意义的现象是由对意义的需求而产生的信仰现象。首先存在着即使在最微小的事情中也要寻找一种意图(一种目的、一种功能)的需求。其次,存在着在大千世界寻找正义的需求。即使是在威权主义社会中,公民也需要证明自己所生活的秩序的合理性。他们常常需要一种信仰,此种信仰或彼种信仰。”因此,建构在对制度物质绩效认同之上的是对制度理念的认同,这种认同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主观选择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感情基础。

李培林在对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进行调查时发现,人们对制度的支持和拥护不仅来源于人们在制度下获得的收益,还来源于与参照群体的比较中,在自己的心理预期与实际达到的目标的比较中产生支持和认同感。新的社会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中,在价值期待上会与“体制内”的群体进行比较、在价值潜能上与“新精英阶层”进行比较、在价值理念上寻求制度的公正。

1.关于制度的价值期待

价值期待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参照群体的刺激,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体制外的群体,在价值期待上容易与体制内的群体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

首先,自中国传统社会以来就是一个讲究身份的社会,秉承“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思想一直传承至今。这种惯性思维倾向与行为倾向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身份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意识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虽然新的社会阶层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术、管理等能力获得稳定并且相对丰厚的收入,但与“体制内”的群体相比一般不直接掌握和运用权力资源。因此,从身处于“体制外”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心理层面来看,往往认为“体制内”的群体比本群体拥有更多的制度条件和制度保障;与之对比天然地有一种不安定感。

其次,政府作为配合市场调控经济的补充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现实情况中资源的配置不仅只有市场自发调控的作用,除此之外或多或少会有政府的影响。而“体制内”的群体与新的社会阶层相比拥有一定的资源配置的便利,从下图可以看到,新的社会阶层将干部和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也就是“体制内”的人排在了获益群体的前列,可见他们认为“体制内”的人与自己相比在制度中获得的利益更多。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以新的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

......................


三  增强新的社会阶层制度认同的对策思路 ................ 26

(一)建构对制度优势的认同 ................. 26

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权 .................. 26

2.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绩效 ................ 28

(二)建构对制度价值的认同 ............... 29

1.发挥社团作用,实现阶层角色认同 ................. 29

2.发挥规则作用,塑造规范的制度环境 ............. 30


三  增强新的社会阶层制度认同的对策思路


(一)建构对制度优势的认同

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首先是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形成发展中已经发挥的巨大绩效,在与其他制度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合理的科学的制度,相较于其他性质的社会制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满足其阶层的物质绩效期待,新的社会阶层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共享发展带来的利益。,因此,建构对制度的优势认同首先要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权,说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带来的优势;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绩效,使新的社会阶层在制度中获得利益满足。

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权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话语权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话语权而言的,正如列宁曾指出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所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②,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比社会主义制度久远得多,世界上已经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语境。

以西欧、北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用形式遮蔽内容的宣传方式对人们灌输资本主义制度才是唯一正确、唯一合法的社会制度,从以“阿拉伯之春”为代表的颜色革命,到“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都体现了这种掌握话语霸权的企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符号经过大规模地生产、再生产已经渗透了全世界所有的社会形态之中。在这种形势下,要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知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绩效、相较于其他社会制度的优势,必须破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话语霸权,构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体系。

.........................


结束语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这一问题,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新的社会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才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在制度中获得红利的新的社会阶层本来理应对制度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具体体制和执行机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现实生活中新的社会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认同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构建新的社会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深入的研究,目前笔者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持续地满足阶层群体的需要、能否长期地回应阶层群体的价值期待是制度认同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

解决社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是每一时代都会遇到的主题,制度认同程度不高并不代表社会制度在退步,只是由于制度体系中某些构成部分的改革滞后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转型和升级要求制度中的成员逐渐现代化,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有现代素质的制度成员,同样也要有现代素质的社会制度,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与制度中成员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只有将制度成员的目标取向凝聚在制度的总体目标取向之中,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f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