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政策效果分析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的高等教育与它古老的文明一样,追溯久远。而在印度,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女性历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低下,其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早在古代的婆罗门教时期和佛教时期,随着许多宗教经典如《梵书》、《奥义书》等的陆续出现,女子的教育亦有体现,但“男尊女卑”终归是主流思潮,即便女子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其局限性也是可想而知,远不如男子自由。中世纪,女子的受教育程度更是随着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而变化。但不管女性社会地位如何变化,女子的教育主要还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享受传统高等教育是男性的特权,只有家庭显赫、位高权重、上层阶级的女子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尽管历史上也出现过杰出的诗人、学者,终究也只是少数。一直以来,印度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得到限制,传统制度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女性只能是男性的附属物,在很小的年纪就被婚姻束缚,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只有在印度独立后,政府倡导男女平等,更加关注社会平衡发展,印度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才有所提升,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才有了一定的改善。
以印度教育改革的历史演化为主线,通过对有关政策、经费、计划措施等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一直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实现男女教育平等一直是印度政府不懈努力的目标。从印度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角度来看,女子高等教育是印度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只有男女生获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权,印度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全面、健康地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均衡,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是印度女性发展自己、解放自己,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权利的必由之路。女性落后的社会地位只有通过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才能得以彻底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印度的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印度贫困问题①。
......................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中心概念,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培养专门的高素质人才,为科研机构提供专门的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培养服务社会的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诠释不断有了新的见解,续、艰苦的探索仍在继续进行中①。有读者定义高等教育即是大学、学院(文学院、理工学院)等机构为已完成中等教育的学生提供的教育②;也有读者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由大专院校及其以外的与之同等水平的其他教育机构所实施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教育。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内外各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定义和分类众说纷纭,但是这样的分类,高等教育生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是一件好事③。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文化传统、地方习俗、社会经济情况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作出统一的结论的。正是由于它的复杂性与多样化,高等教育成为了一个相对的概念。
1.2.2 印度女子高等教育
印度女子高等教育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由印度高等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含义和指代的交集部分组成。并且印度女子高等教育并不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性概念,只是利用它来更好地进行研究范围的界定。印度的高等教育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享负盛名的。尤其是近年来印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先进科技及高端产业的崛起吸引了全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当然,印度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印度政府对印度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对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分为两类,类为大学,类为学院。印度大学为法定或依法继承的机构,按其经费来源可分为中央(国立)大学和邦立大学。按其职能可分为附属性大学和单一性大学。学院主要分政府学院和私立学院。印度高等教育共8 年,括 3 年学士课程、2 年硕士课程和 3 年的博士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平台。印度女子高等教育和印度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是高等教育中两个关于女性平等的主题,也是印度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
.....................
第二章 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性别不平等现状
2.1 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按其发展特点和速度,可分三个阶段:18 世纪萌芽阶段、19 世纪中期发展阶段、独立后期兴盛阶段。
2.1.1 18 世纪末期萌芽阶段
印度高等教育起源于殖民地时期。当时的高等教育并没有系统的、专门特定的形式,还只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方式相对简单。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宗教课程,以阿拉伯语、语法、文学、逻辑、法律和医学为主。印度高等教育主要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培养封建官吏、神职人员以及少数的高等教师而已。随着政治局势的继续恶劣,殖民统治进一步扩张,国人在基本完成对印度的政治征服和经济征服以后,同时要完成“文化征服”,就要求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的教育制度。先前局限的教学课程显然已不适应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为开拓印度市场,业公司需要大量的英语翻译、机械、农业、工艺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印度高等教育在此期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以及教学的领域更加广泛,为了以往的宗教知识,包含了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此期间,为宣扬西方的教育制度,促进印度的科学教育,英国殖民主义者麦考莱(macavlay,1800-1859 年)和罗姆·摩罕·罗易(R.M.Roy,1772-1833)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出了巨大的贡献。
2.1.2 19 世纪中期发展阶段
近代印度的高等教育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中完成的。前期高等教育的萌芽仅仅只是在从零开始的基础上有了大致的形势和需求,却缺乏立法角度上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形态。1853 年,出于对印度统治的需要,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特别委员会,查印度教育发展情况。1854 年,伍德教育文告》的颁布正式确立了印度高等教育大学制度,被誉为“印度高等教育的基石”,印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文件出台后,857 年,印度三所最早的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得以建立,开创了印度高等教育的新局面。而在此期间,社会对印度女子的教育仍然漠不关心,为数不多的几例也主要是由传教士推动的,而且,女子教育主要是小学层次的教育。女子教育被认为是有悖于穆斯林教义、印度教观念,因此,不为社会所支持。总体上说,这一阶段女子教育很落后。虽然,这一时期,印度高等教育大学制度得以确立,学模型初见成效,但整体教育发展缓慢,女子教育仍受到极大地限制,男女地位的悬殊,导致了教育中严重的不平等。
....................
2.2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性别不平等现状
随着印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男女平等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更加关注性别平等,并且为实现高等教育性别平等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不懈的努力。虽然,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成熟,稳定和公平,由于种种原因,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性别不平等现状仍然存在,,并且成为阻碍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2.2.1 印度高等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分析维度
一方面,印度高等教育性别不平等体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过程的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本章印度高等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分析维度将在后文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其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教育方式、学习课程以及考试结果和识字率中的男女差异都能体现印度高等教育的性别不平等。
另一方面,印度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现状可以通过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指数体现出来。性别平等指数是 2006 年欧盟委员会于《男女平等路线图(2006-2010年)》中首次正式提出的针对男女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监督和评估性别平等发展情况。
......................
第三章 印度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政策及其效果评价........................17
3.1 印度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政策及其实施......................17
3.1.1 印度应对高等教育性别不平等的法律性政策及其实施..............17
3.1.2 印度应对高等教育性别不平等的非法律性政策及其实施..........18
第四章 影响印度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24
4.1 分析印度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政策效果影响因素的框架...........24
4.1.1 制度主义与制度变迁相关理论..............24
4.1.2 制度环境与制度“锁定” ....................25
第五章 印度推进高等教育性别平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30
5.1 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意识常态化..................30
5.1.1 强化意识是基础........................30
第五章 印度推进高等教育性别平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5.1 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意识常态化
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意识常态化要求将高等教育性别平等意识的创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工作。
5.1.1 强化意识是基础
强化性别平等意识是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的基础。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强化意识的建设,才能促进政策的实施。作为女性,只有意识到自身高等教育权力受到不平等对待时,才会意识到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性。印度的高等教育性别不平等现象极为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她们性别平等意识不强,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不会反抗,接受所谓民运的安排。而在中国,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尤其是女权主义的强烈影响下,虽然女性的地位较之以前有所改变,但在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女性在社会家庭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多,性别平等意识依旧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方面更应该注重高等教育平等意识的建设,注重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入手,促使男女平等意识纳入各项发展政策之中。
......................
总结
实现高等教育性别平等,作为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是促进性别平等、改变社会分层、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然而,女子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历史难题,也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女子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能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反之,社会进步、经济发也要促进高等教育早日实现性别平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次,须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教育是相当复杂的事过程,单一因素的改变不会自行见效,解决女子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必须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作保证。并且保证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则也只能是表面文章;最后,必须走出历史文化的巢臼,吸引多方面力量的关注与参与。只有通过个人、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早日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