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解·示》的创作过程及作品分析
第一章 摄影作品《解·示》的前期创作及构思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摄影师们常常将名山大川,异域的风土人文作为拍摄对象的首选。将那些难得一见的远方景观与记忆封存于画面之上。有时甚至精心安排旅行去进行拍摄。而我在旅行拍摄过程中,不仅对著名景观进行拍摄,也常在歇脚处发现颇有趣味的事物。桌上的美食,地上的虫与草,都成为我拍摄的对象。这些看似自然而随处可见的事物有时像是有人精心布置一般,精致而富有美感。这些事物有的被人们所改变,有的被自然所改变,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被人们精心摆放,像雕像般,具有了各自的美感。这让我想起了静物摄影。
《解·示》的选题初衷是对拍摄对象的转变。从大的风光场景转换为常见的生活中的物件。所以,在选题过程中,笔者不断地探索新的结构方法来让拍摄对象可以呈现出理想的面貌。同时通过对静物摄影的学习与研究。来考虑如何去挑选、处理被摄体以及如何更恰当地进行拍摄。最早的风光摄影照片是因为受技术的影响,曝光时间长达 8 个小时,被摄物体需要选择长时间不动的固定物体,并且需要环境的光源足够充足。在这之后,风光摄影就始终是摄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光摄影受环境、天气、时间以及季节的影响很大,有时候人们为了拍摄一个令人满意的景色,,甚至要等上几周甚至几个月。与宏伟的景色相比,还有很多拍摄花鸟鱼虫和野生动物的人,与风光摄影相似,同样需要等待合适的契机才能拍摄于满意的作品。主动权更多的是在环境和被摄物上,让自然去布置出美丽的画面,然后将其拍摄记录下来。拍摄者更多的是考虑拍摄的角度、构图、景深的技术问题。
而静物摄影与此不同,从选择拍摄物体,摆放拍摄物体到布置背景布光等全都有拍摄者自己来选择与决定。相比之下拍摄的难度会降低很多,但是想拍出独特的有趣味的画面,就需要拍摄者善于通过静置的物体和对画面的控制力才能达到。是让拍摄者自己去创造“景色”,然后再将其拍摄下来。这样一来,选择什么状态的物体,如何去改造被摄物体就成了很重要的一步。比如说拍摄桌子上的花瓶,要选择什么样的桌布,是材质粗糙、色彩暗淡的,还是布料精致、颜色鲜艳的;花瓶是崭新光亮的,还是破旧磨损的。包括花也是如此,是选择正在开放的,还是枯萎凋零的等等。这些都确定好之后还要配合上适当的背景,布置好环境光等才能开始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可能还要不断的改变静物的组合、布光等等,从而得到最理想的画面。
......
1.2.1 “静物摄影”概念梳理
将一些静态稳定的物体按照某种秩序摆放在一起,布置出有美感的画面,在进行拍摄是静物摄影的最初目标。拍摄者可以随意移动、摆放、拆解、组合拍摄对象。通常会选择一些食物、采摘的瓜果、陶瓷器皿、乐器、工业产品或是机械作为拍摄对象。人们通常选择那些有质感的,精致的,有装饰性的事物当作被摄物体,亦或是选择一些十分不常见的,比如解剖过的动物,拆解后的机械等来创造出有创意的画面。静物摄影就是通过主动的控制物体来营造出拍摄者想要的画面的摄影方式。1.2.2 静物摄影的特征
由于静物摄影的拍摄对象大多为体积比较小的物体,而且方便拍摄者摆放布置,所以拍摄对象的选择范围会更广,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性。静物摄影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准备时间远远大于拍摄本身的难度,通常需要尝试选择很多的摄影对象,再考虑之间的组合,如何去组成一副协调完整的画面。而且,背景的选择也需要根据被摄主题的质感、特征来做适当的改变。但是在布置完成后的拍摄过程中,要比其他摄影方式轻松许多,可以更自由、宽容地选择感光度、光圈、快门速度等。按照自己想要的画面效果,随意的调整景深、曝光等。有人认为,静物摄影不仅仅是记录下被摄物体在某一时间和空间的状态,静物摄影更深的意义在于赋予没有生命的被摄体新的生命,这也就是要求拍摄者按照自己的情绪以及想表达的思想去挑选拍摄物体,然后组织画面。这也是静物摄影最为关键的一点。
1.2.3 静物摄影作品分析研究
通过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和欣赏大量的的优秀作品,笔者对静物摄影的手法和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众多的静物摄影作品中,寻找新的拍摄对象,在观察各种作品的过程中,注意作者对被摄物体质感、形态的处理和取舍。
左图的拍摄对象选择了干枯的杨梅状的球星种子,以及红褐色的带有苔藓的岩石,在种球和岩石上有几个干硬的鼠妇。鼠妇多节的身体质感很好的体现出来。有的鼠妇倒置后,显现出密集的虫足,也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球形种子表面的此状突起、多层的岩石,都增多了画面中的纹理和耐看的细节。放置在种球上的鼠妇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趣味性。右图中的拍摄对象选择了多刺的贝壳、干枯弯曲的千足虫、和形状奇特的生物残骸。来自不同空间的生物被处理成干枯的状态,来自海洋的贝类依然呈现出较为平静的状态。具有生命的千足虫在地面上通常是成一条直线快速牌型,而被干化处理后的千足虫则表现出与其具有生命时截然不同的面貌,弯曲而精致,安稳的出现在画面中。形成了颇有趣味的一副景象。
......
第二章 摄影作品《解·示》的创作阐述
《解·示》的创作灵感来自对生活中普通事物的观察。发了霉或是干瘪的瓜果;老旧损坏的机械零件;嵌入土壤的鸡骨头;一大块鱼籽或是一整条完整的鱼刺,都让我感受到了常见事物的不同面貌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很多时候自然中呈现的纹理或是质感恰恰成了美丽有趣的花纹与图案。于是我变像从中捕捉收集到这些事物各种各样的面貌,并将他们重新组合,通过摆设形成自己的画面。
......
下面是一组标题为“标本摄影”的静物摄影作品。拍摄对象大多为蝴蝶、爬虫、树叶和骨头。作品大多都保留被摄物体的原有面貌,没有对拍摄对象进行太多的拆解重构,尽量朴实地表现被摄体本身。背景大多是较为光滑的石头表面,或是纹理细致的牛皮纸、砂土等,与被摄物很好的结合起来。光线方面,都选择了大角度的布光,阴影面积较重。与我想达到的画面效果不尽相同,但是有很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左图是这组静物摄影众多作品中少有的冷调作品,以干枯的树叶作为主体,一个纹理细腻,较为平滑的石头表面作为背景。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干枯的树叶只剩下叶脉和尖锐的叶子边缘,光线透过树叶留下的影子明暗有致。与以往树叶纤薄柔软的印象不同,叶子显得锐利坚硬,画面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叶子面貌。右图的被摄体为一个被水平剖开的海螺,背景是一个亮灰的表面,并不很粗糙,与光滑的海螺外壳交相辉映。海螺在水平剖开后,呈现出了完美的黄金分割图案,巧妙地将人为拆解和自然之美结合。精致规整的画面十分简洁,半透光的海螺壳让海螺内部也充满了融合丰富的光线。
图 2.2.2 静物摄影作品左图为三个大小不同的爬虫在形似黄色岩石表面上,爬虫的形态规整,摆放整齐,像是照证件照一般水平排开。淡绿色的达爬虫让枯燥的背景下,增添了一些生命力,也是这幅作品的趣味所在,光线从右侧照相左侧,使小虫所在的画面左侧不会过于空旷。右图为一块下颚骨,平滑弯曲的骨头上,错落着有些尖锐的牙齿,在大角度的光照下,受光面呈现出柔和闪亮的光晕。在明暗交界处,强烈的明暗对比又表现出了骨骼本身的硬朗与坚固。展现出了一个静物本身的美。
通过分析以上作品,笔者了解到这些静物摄影中的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主题与背景之间的呼应;尝试处理被摄物使其表现出不常见的一面;利用光线的强弱和方向来控制画面上明暗的关系与比重。 了解了这些,笔者便开始了创作构思。
除了这种物理上的自然拆解外,还有很多化学层面上的拆解与重构。比如食物在风干之后,原本鲜亮光滑的表面可能变得干瘪坚硬,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纹理是千变万化的,颜色上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像是成了古董一般,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同样,很多食物或是木材发霉后,表面变得松软,原有的平整的表面会变的凹凸不平,形成许多新的纹理。除了食物本身,各种各样的霉菌也成了心得花纹与图案,霉菌不同的颜色和质地,多样而丰富。并且可以通过温度、湿度等对其分裂的速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在这个基础上,拍摄者也可以对自然解构进行一定干预。这也为更主观地去表现提供了基础。拍摄对象选择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却并不被人们仔细观察的八爪鱼、螃蟹、鱼、自行车零件、电脑零件等。根据不同的需要去处理这些被摄体。
......
2.1 创作灵感来源................................................5
2.2 相关专题理论研究与借鉴.....................................5
第三章 摄影作品《解·示》的呈现.................................11
3.1 作品呈现方式...............................................11
3.2 作品的展出及回馈........................................11
结语...............................................................22
第三章 摄影作品《解·示》的呈现
3.1.1 作品呈现的准备工作
在作品拍摄完成后,首先进行整理和筛选,从中寻找出更合适的组合方式以及摆放方法。在确定了作品面貌后,进行后期处理。因为《解·示》这套作品在研究解构方式的同时,更多地是去展示画面中的纹理与质感,所以在输出时更适合较大的输出尺寸。于是对作品进行插值放大的处理,使其实际输出尺寸可以达到 100cm×75cm。在插值之后,为了避免过多的损失画面中的细节,用纹理还对画面进行调整和修饰。最终得到了可以用于输出的电子文件。
3.1.2 摄影展览中作品的呈现方式
2016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作品呈现方式说明:考虑到输出的尺寸较大,所以决定减少篇幅来展览。最终输出了 100cm×75cm 和 80cm×60cm 两种尺寸。作品输出方式为 PVC 版加数码微喷。
......
3.2.1 作品的展出
作品《解·示》于 2016 年 9 月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土仓展区展出,在展出过程中,有大量的摄影界前辈、老师、学生与我交流作品的构思与拍摄的手法。获得了不错的展出效果。很多观展者在观看许久后,主动寻找作者进行交流,我也在交流中了解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比如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对比。自然解构与认为解构间的取舍与权衡。被摄物的摆放是否可以考虑融入更多的设计理念,光线上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来变换不同的布光方法。也有一些观展者提出建议,希望能见到作品的本身面貌,可以考虑将其制作成装置,与摄影作品一同展出。考虑到运输、时间以及有些作品没法长时间保存等问题,目前还不能实现将装置一同展出这一建议。
3.2.2 展出中的构思与研究在参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观展者的建议和讨论让我继续开始构思与反省作品的拍摄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认识了很多在摄影方面卓有见识的摄影师,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其中有几位前辈让我收益匪浅。有一个经常出游海外拍摄风光的杨前辈,认为我所拍的题材很有想法,是他从为想到过的,希望我能继续坚持拍摄下去。将这种摄影方式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不断尝试寻找更好的被摄物,更好的背景以及研究出更好的拍摄手法。期望我能用后续的作品与他交流心得。他邀请我加入了一个风光摄影的群组,还很谦虚的说我可能未必喜欢他们的题材,但是希望我能多见到一些不同的作品,来开放自己的思维。在后续的交流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技巧和心得。
......
结语
这组静物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尝试了许多的被摄体以及材料。在尝试过程中也思考了很多,如何去摆放、布光、控制画面等等。我的创作初衷是在尽量利用被摄体原有的质感与纹理,去拍出不一样的面貌。作品题目《解·示》的“解”的意思是拆解、解剖被摄体,让自然随着时间推移去分解侵蚀拍摄对象。“示”的意思是让自然将其创造出的事物的纹理质感展示给我们,我们再去改变其面貌,展示给自然。在反复对被摄体进行解构之后,将它的面貌展示给观影者,让观影者去感受自然与人共同对事物产生影响后所呈现的面貌。在拍摄过程中,我也在反复推敲题目更深层的含义以及我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将物体解构,又如何保证在解构过程中不会让其原本的细节内容损失太多。总之在这次创作中,我对摄影的手法和技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对画面的控制与面貌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我会再接再厉,继续研究这一静物摄影的方向,争取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的静物摄影的体系。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