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DEA模型对制造业研发支出效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15:55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当前关于中国经济下行的影响下,目前中国发展相对缓慢。而在以前在经济中有领导地位的制造业,其发展已经慢慢丧失了其领先的地位。这是由于,像越南等国的制造业能够提供更低廉的劳动力而本来在华的外资制造业正在逐渐从中国撤资。他们放弃在华的投资转回国内发展,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又造成了另一个冲击。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状态造成了当前中国制造的无奈现状。我国应该想办法去找到新的发展。 2015 年十月我国的进出口总值下降 9.8%。而十月的 PMI 降至临界点下方,为连续第六个月低于 50.0 的荣枯临界值。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没有进步就是退步,多项数据的显示都说明,中国制造业处于困境之中,其未来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学者彭轶丽[10](2006)通过比较分析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制造业之所以较为缓慢的发展主要还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突破以及技术效率的低下造成的。因而首先要评估企业研发支出效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目前已经认识到了制造业发展止步不前的关键问题,并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例如像“德国工业 4.0”计划通过借鉴国外,发展属于自己的人才并且提高相应的发展速度。总之,对于研发项目的探究、研发费用的支出、研发成果的实现以及研发效率的评价是目前中国制造业能够提高竞争能力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咨询公司思略特 2014 年的《世界创新 1000 强》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创新力度最大的企业。该报告显示,去年这 1000 家企业的创新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 6480 亿美元,较去年增长约 93 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占全球创新总投资的百分之四十。
..........

1.2  文献综述
熊彼特假说包括研发支出效率与规模效应正相关;二是市场占有份额同样随着技术的创新而不断增大,呈正相关,垄断有利于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Farrell[75] (1957)初次利用计量经济学对企业研发支出效率进行评价。Pakes[77](1980)用 121 家 (1966-1976 年)公司的申请的专利数与研发支出进行了研发支出效率研究,其初期效应弹性约为 0.7。Edward B.Roberts[78] (1995)调研了 245 家欧洲企业,根据其对这 254 家企业的研发支出、销售额市场份额等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之后,研究得出这些企业的业务销售增长额主要与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具有强力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及对旧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技术改进等正相关,认为在企业中,不断增强研发的投入对于企业能够迅速发展抢占市场份额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与之相关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战略。韩国经济学者 Lev 和 Sougiannis[80](1996)则是研究了企业研发与营业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支出对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呈正相关。Korhonen[81](2001)选取高校发表论文数目作为产出指标,通过 DEA 模型计算其研发支出效率。Abbott[83](2003)则是对于美国 36 家高校进行研究,同样也是将 DEA 模型运用其中,但是其指标的选取则是多样化的。Hashimoto[85](2008)对美国(1983-1992 年)制药企业通过 DEA 模型进行了研发支出效率评价,其效率较低。Thomos[86](2011)对美国(2002-2007)47 个州进行了研发支出效率评价但只有 8 个州效率有效。Subrahmanya[88](2012)通过对于印度 178 家中型制造业研究,得出研发投入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与企业得出研发支出与企业的盈利正相关。 
.........

2  研发支出效率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研发支出效率的相关概念 
Michael Farell 首先提出相关的模型分析,非参数方法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为代表,参数方法以随机前沿分析(Sto 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为代表。Banker 等学者于 1984 年在 CCR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 BCC 模型,其将综合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两部分,DEA指标告诉我们,在进行效率分析,在最终的结果的输出中,综合技术效率大于一时,说明其技术有效。这时的规模效率及纯技术效率一定都已最优。企业仅需保持现在的状况即可,但是当综合技术效率不是一的情况下,要么是规模效率没有达到最优,要么是纯技术效率的问题。那么是在现有的能力下加大资源或是减少,或者是就进行技术创新进行改造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国际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研究与开发是指运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去创新性的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创造,从而增加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研究与开发分为科技与技术研发。科技研发是指想要取得新的技术而进行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而技术研发则是指通过新的技术改造而将结果转换成相应的设备、材料的过程。在国内,研发的定义主要是指人们将发现的新知识等运用到社会生产的一个系统性的创造过程。研发支出,其构成分别包括为达到目的所耗费的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及研发时需要消耗的相关内部或者外购的原始材料、燃料以及费用的分配。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机器设备;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租赁费;为达到目的的累计摊销和累计折旧及研发时所需要确认的因为使用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所需要记入成本中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试生产费用以及相关的测评费及研发时所需要确认的利用现有技术生产出样机的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研成果鉴定、检验和验收费用;新发明设计费、专利申请费、资格生产费等相关的一系列费用支出。 
.........

2.2  研出效率的相关理论基础 
早期的生产要素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家,他们将土地和劳动这两种因素界定为生产要素理论的二重要素。土地就是指所有地上和地下的东西,劳动则是人类指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随后亚当斯密在塔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明确指出资本则是另外的一个相关因素,资本分为货币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直至 20 世纪初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企业家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家才能是指管理和运作企业的才能,他通过将劳动、土地、资本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去为企业创造一种最大的价值。至此,生产要素四元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和认可。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企业家们也认识到技术革命的重要性,因而近现代也有人把技术加入其中,构成资本、劳动、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五元论。 总之,技术是保持企业及竞争能力的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它不断地提醒企业要随时的进步,而研发则是构成技术的源泉,创新离不开关键的研发的投入,因此,研发支出的投入为企业的成长供应了不竭的动力。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剔夫认为投入与产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是该理论最早的受创造者。并在出版的书中运用数量经济学的方法仔细介绍了投入-产出的基本构成。他指出,“投入”就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所进行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消耗。这种消耗既包括有形资源例如原材料、土地资源等等,也包括一些无形的如劳动者的精力消耗等等。“产出”则是指通过这些消耗所能实现的并且得到的相应的结果。这种结果也分为有形的如产成品之类的可以看见的实物,同时也包括一些无形的只能靠感受来感知的服务等等。 研发活动由于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的的特点,因此企业在进行相应的研发活动的组织时一定要有研发的可行性调查报告。只有那些通过调查和可能得到结果的研究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才能去降低一部分的研究风险为企业趋避相应的支出、时间以及人员的浪费。
.........

3  制造业研发支出效率分析 .... 12 
3.1   制造业研发支出效率历史演进 ..... 12 
3.2  制造业研发支出效率评价现状 ......... 12 
3.2.1 制造业研发支出效率现状 .... 12 
3.2.2 制造业研发支出效率评价现状 ............ 13 
4  WT 公司研发支出效率的现状 .......... 15 
4.1   WT 公司简介 ........ 15
4.2   WT 公司研发支出现状 ..... 15 
4.2.1WT 公司研发支出 ............ 15 
4.2.2WT 公司研发支出构成因素分析 ....... 16 
4.2.3WT 公司研发支出产出效率分析 ....... 17 
5  DEA 模型在 WT 公司研发支出效率的应用研究 ....... 19 
5.1   运用 DEA 对 WT 公司研发支出效率研究 ............ 19 
5.2   DEA 在 WT 公司运用得到的静态结果 .......... 22 
5.2.1WT 公司研发支出的静态测度 ...... 22 
5.2.2 研发支出静态效率分析 ....... 23
5.2.3 静态效率结果的评价及启示 .......... 24    
5.3   DEA 在 WT 公司运用得到的动态结果 .......... 25 

5  DEA 模型在 WT 公司研发支出效率的应用研究 

5.1  DEA 模型对 WT 公司研发支出效率的应用研究

随着“十三五”规划关于专业设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可行性报告,说明政府对于该行业的相关资本投入力度也在加大。政府不仅从税收方面为其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条件,而且也从资金上进行了大力的扶持,例如政府补助。那么为了实现更有效率的产出,因而进行的效率评价模型的应用就十分重要。本章将利用数据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借助 Dea P2.1 软件进行测算。在不考虑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处理。 本文将采用 BCC 模型进行研究:   假设一个公司的规模报酬不变,使用了两输入(x1 和 x2)产生一个输出(y)的单位等产量曲线,由数据 1 的 SS′代表,允许技术效率的度量。如果某一公司一定数量的输入,通过点 P 的定义,产生一个单位的产出,公司的技术效率有 QP 距离来表示,它是在不降低产量,在等比例减少投入数量。在静态效率测定的分析方法中,我们要选取相应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 输入指标可以选择:政府补助、研发支出、研发人员的数目等,反映了 WT 公司 X系统项目多要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其中,在本文中政府补助是指由于企业进行想的技术项目的研究,国家为了支持大众创新而在财力上给与补助。研发支出就是反映企业在研发活动中为了形成最终的新产品或者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而作出的相应的资本的投入。研发人员数目则是指参与 X 系统项目所需要的关键的人才的数目。 输出指标可以选择: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的净利润以及每股收益从而反映与该项研发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收入。新产品的收入是指因为生成该项专利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所能为企业带来的相关的收入。这两项都是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而企业的净利润指标以及每股收益指标的选取则是与该项专利间接相关的指标,它说明了因为该项专利而为企业的利润以及未来的发展作出的一部分的贡献。 同样,在动态效率评价的测定中,我们同样要选定相应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输入指标可以选择:研发支出强度、资产负债率。研发支出强度说明的是该项目投入与收入之间的比值。而资产负债率则是从间接方面表明企业的资本投入所占的比重。输出指标可以选择:存货转率以及销售净利率。从间接的方面得出因为该项目而使企业受益的程度。 

DEA模型对制造业研发支出效率的研究

........

结论 

DEA 模型的前身正是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模型,通过对于劳动和资本的分析,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点。DEA 模型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综合技术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乘以规模效率,从而有效的对于企业的研发支出和产出进行了评价。当对于 WT 公司在运用 DEA 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分析时,一定有有相应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输出指标是指企业通过这种研发支出的投入最终可以形成的结果。它可以用专利的数目,从发展的角度,可以用每股收益,市盈率等表示,从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可以从净利润、营业收入,销售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指标衡量。在营运能力方面,企业因此生成的存货,以及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选择。而在输入指标中,研发支出、研发人员的数目等都可以作为选择对象。DEA 模型在进行效率评价方面不仅能够告诉我们企业的研发支出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进行相应的解释。 在静态分析中,综合技术效率分析,只有 2012 年 WT 公司 X 系统项目处 DEA 有效状态,说明 2012 年的投入处于高效生产状态,已经是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而 2013年合 2014 年其综合技术效率小于 1,表明其研发投入处于低效率的状态下。对于纯技术效率,WT 公司在 2012 年和 2013 年均达到了资源使用最优的状态,说明其不存在投入和产出松弛,这两年的研发投入处于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状态,生产点位于生产前列,输出不能比例的减少输入。而 2014年的纯技术效率明显小于 1,表明其处于纯技术效率无效状态,会造成相应资源的浪费。在动态分析上综合技术效率分析,表明 2012 年以及 2013 年 WT 公司 X 系统项目处于处于 DEA 有效状态,说明 2012 年以及 2013 年的投入处于有效的生产状态下,实现了最优配置,应予以保持。而 2014 年其综合技术效率小于 1,表明其研发投入处于低效率的状态下,在动态上没有实现企业资源的效率最优的状态。对于纯技术效率,WT 公司在 2012 年、2013 年以及均达到了资源使用最优的状态,说明其不存在投入和产出松弛,这两年的研发投入处于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状态,生产点位于生产前列,输出不能比例的减少输入。 因而在最终的改进上,结合生产理论当在第一阶段时,说明企业的资源配置还在处于上升阶段,继续增加资源的投入,将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即在此时,企业的研发之初并没有处于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而当其处于第三阶段时,说明企业的资源投入过剩,现有的生产技术并不能满足这么资源的生产,此时,,企业的研发支出还是没有达到资源配资的最优状态,这时在现有的科学技术下减少资源的投入,能够避免浪费。总之,DEA 模型在研发支出的运用,是一种系统化的对于企业投入和产出的评价,它既可以用相关性很强的指标予以评价,也可以用较弱的指标进行评价。它不仅能够用静态的指标进行评价还能将动态的指标运用其中,结合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进行一个系统的指标的评价的过程。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