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初中地理课程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15:57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创造合适的情景,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指导和促进的作用。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点,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能对当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认为教育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提升。课程的职能是为每个学生利于个人发展的经验,课程所关注的核心是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等全面和谐发展,课程应将学生视为重要的构成者。课程整合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现行的教材顺序按照一定的辑进行打乱,,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更加习惯于使用现行教材,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进行新课,所以对学生的第一大挑战就是要尽快熟悉四册教材的大体内容,要尽快的根据问题导学单知道这一节是哪些章节内容的整合,便于尽快从四册书里找到相关的内容。其次学生需要同时带好四册课本,在书包上有点加重学生的负担。

3 基于问题导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内容........5

3.1 课程整合的涵义和特征....8
3.2 课程整合的原则..............9
3.3 课程整合的优势........9
3.4 课程整合面临的挑战.......9
4 基于课程整合的问题导学模式研究.......15
4.1 问题导学的定义......15
4.2 地理问题导学模式课堂实施的基本流程.......15
4.3 地理问题导学模式释疑巩固过程的具体实施.......16
5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分析......19
5.1 以兴趣问题为特征的课程整合......19
5.2 以问题的深化为特征的课程整合.......24
5.3 以问题的延伸为特征的课程整合.........28
5.4 以区域类比关系为特征的课程整合.........33

6 课程整合后问题导学模式的评价机制


6.1 评价方法

课程整合后的问题导学模式,为课堂评价带来了便利,有利于课堂操作。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并行。自我评价主要是针对导学单中的自主学习部分,本部分内容基本上都能在课本上找到直接的答案,学生自学的怎么样,自己直接就能看出来,自我评价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人评价主要用在合作探究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讨论(能否积极配合小组成员讨论,发言积极)、任务完成情况(能否完成了所承担角色应做的任务)、交流情况(能否积极与他人交流)、质疑情况(是否能针对别人所研究的主题进行提问、探讨)。他人评价可信度较高,有一定权威性。在教学中设计成表格的形式,有组长带领负责填写。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初中地理课程整合研究


6.2 评价内容与评价过程

量化评价:一般包括课堂达标测试、模拟考试等。质性评价要看学生是否积极、是否正确而对某些细节和小的利弊得失。教师对整体学生的评价可以采用下面这种方式,直接记录在黑板上。作业,组长两分钟之内检查完毕;合作,以教师的观察来记录;质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 课堂表现,既可以以教师的观察来记录也可以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记录,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评价过程和评价内容进行说明。
.......


7 结论和展望


课程整合就是将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梳理与重组:对相联系的内容进行统整,对重复的内容进行合并,对有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形成与主题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重复授课,也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下表是两个实验班、对照班的成绩和班级情况说明:刚接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才初级中学 801 班和 802 班的地理成绩,802 班是优于 801 班的,但总体差不多,同一个地理老师教的。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班级,一是因为班级水平相对平均;二是这两个班级的所有任课老师是一样的,不存在班级任课老师的差别;三是班主任都是比较年轻的老师,对于问题导学模式都落实的很好,善于接受新生事物,非常乐意配合工作;四是 801 班运用的是基于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课程整合,802班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析期末地理成绩实验结果数据(表 7―1),可以看出:只有及格数和及格率这两个班级是相同的,而良好率、优秀率 801 班是明显高于 802 班的,也就是说基于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课程整合是有效果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有助于学习成绩提高。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13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13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a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