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 抑郁的关系研究
第 1 章 引言
抑郁和抑郁症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如童年创伤、人格和成长环境。具体说来,童年时期有过身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创伤经历的个体,很有可能罹患抑郁、焦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童年时期有过情感虐待、情感忽视的个体罹患抑郁和焦虑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是情感虐待,伤害更为严重,可能导致自卑、低自尊、人格障碍和自杀念头或行为。自尊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自尊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凌宇、杨娟等研究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显著影响青少年抑郁,并且自尊在童年期创伤经历和抑郁之间起着调节作用[1]54-56。高自尊对个人罹患抑郁有着保护作用,但低自尊的人罹患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还有文献表明,童年遭受虐待是个体成年后罹患多种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一般的抑郁症患者发病前有应激事件或早期负性事件,与早期负性事件有关的抑郁,它很可能就是抑郁症的一个亚型[2]693-710。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理论研究,当前主要采用易感性—压力模型来解释。该模型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会患有抑郁症的易感性,但是其程度会有所不同,而且抑郁易感性是一个人内在且稳定的心理因素。当个体遭遇压力情境,这时压力情境与内在抑郁易感性之间产生交互作用,这个交互作用对于抑郁症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此时可以知道人格易感性与抑郁之间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且对抑郁成因有一定的解释力。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童年创伤的研究
虽然对心理创伤的概念的阐述有多种,但对创伤的描述和界定基本差异不大,只是在不同角度对创伤进行了定义。当前专家比较认同的界定是第四版的《美国精神障碍分类和统计标准》(DSM-IV)对创伤的界定[7]:心理创伤是个体躯体及内心防御机制对所处具有威胁性环境不能有效应对,从而导致失衡。个体无法应对该环境,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和无法控制感,个体因此持久地对其身处的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怀疑。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对童年创伤概念给出如下的界定:童年创伤是个体在童年时期躯体及内心防御机制对所处具有威胁性环境不能有效应对,从而导致失衡。个体无法应对该环境,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和无法控制感,个体因此持久地对其身处的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怀疑。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个体在儿童时期曾遭遇性、躯体、精神方面的虐待[7];二是童年生活混乱和极度贫穷造成个体感受到非理性恐惧和压抑,个体出现低自尊、抑郁或焦虑;三是由于父母的不良个性、品行和生活习惯,像酗酒和吸毒,对个体在儿童时期的躯体和精神忽视;四是个体在儿童时期,父母对其严格苛刻,要求达到父母心中的完美主义,个体感受到情绪压抑和痛苦;五是个体在儿童时期经常遭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辱骂和痛打,使得个体精神和躯体遭受到虐待。2.2 抑郁易感人格研究
为探讨抑郁易感性人格形成的成因,学者更多的关心抑郁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环境。多项研究结果共同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是个体抑郁易感人格形成以及期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不良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是亲人间的言语和肢体的冲突、养育风格、亲子互动以及家庭低收入问题等。通过对抑郁患者的家庭背景进行调查,,从数据上来看抑郁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另外也有研究证实有一种血液复合胺载体(5-HTI)基因与抑郁有密切的关系[14]22。刘虹(2010)对人格、家庭环境与抑郁心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是家庭环境在完美主义和抑郁心境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程文红等(2006)对患有抑郁障碍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进行调查以及成长环境进行访谈15],发现患抑郁障碍的青少年比正常青少年经历更多的童年负性事件。
第 3 章 研究设计 ..........19
3.1 研究假设............19
3.2 研究对象...........19
3.4 测量工具..........20
3.5 施测过程..................21
3.6 数据处理....................22
第 4 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23
4.1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的一般情况.........23
4.2 童年创伤与抑郁的关系.......26
4.3 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的关系..........28
第 5 章 讨论 ...................37
5.1 童年创伤与抑郁关系....37
5.2 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关系...............................38
5.3 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的关系...............395.4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关系...........39
5.5 研究的创新和贡献.............40
第 5 章 讨论
5.1 童年创伤与抑郁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童年创伤平均分是 1.91,标准差 0.55。张艳卿选取的病人组样本总分的平均数 1.96,标准差是 0.45,本研究结果与张艳卿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9]36-37,这表明本研究筛选出的被试具有代表性的。抑郁易感人格的平均分是2.98,标准差是 0.55。本研究被试抑郁平均分是 0.50,标准差是 0.12;刘贤臣选取大学生为样本测得抑郁平均分是 0.37,标准差 0.08[30],此结果表明,有童年创伤的大学生在抑郁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t=19.40,p<0.001。对童年高创伤组和低创伤组的被试在抑郁得分上进行差异性检验,t=9.59(p<0.001),数据表明童年高创伤组被试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童年低创伤组的被试。抑郁得分高、低的被试在童年创伤各维度进行差异性检验,t 值在 5.57 到 8.38 之间,p<0.001。数据表明抑郁水平高的被试在童年创伤上显著高于抑郁水平低的被试。2013 年,李洁以孕妇为被试进行抑郁情绪和童年创伤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孕妇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童年创伤得分上有显著差异,t=4.705,p<0.01。本研究结果与李洁的研究结果一致[33]686-687。5.2 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关系
对童年创伤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抑郁易感人格得分上进行差异性检验,t=8.63,p<0.001。数据表明童年创伤高的被试抑郁易感人格得分显著高于童年创伤低的被试。同时,对童年创伤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性检验,t 值在 0.19 到 11.54 之间。童年创伤高分组和低分组的被试在抑郁易感人格的完美主义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t=0.19,在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和退让顺从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数据表明童年高创伤的被试抑郁易感人格水平高于童年低创伤的被试。.....
第 6 章 研究结论
本研究首先对被试进行中国人抑郁易感性人格问卷(Chinses VulnerablePersonality to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中国版的童年创伤经历评定量表(Childhood Trauma Experience rating scale)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 SDS)的施测,其次筛选出有童年创伤的被试,最后结合数据探讨抑郁易感人格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总结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 童年创伤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的差异,但童年创伤具体维度在性别上有所差别。男女在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情感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因子上无显著差异。抑郁易感人格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有所差别。男生在封闭防御和自我专注上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敏感好胜、完美主义退让顺从上没有显著差异。抑郁在男女性别上没有差异。(2)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在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家庭收入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