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影响及预测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1.东盟及中国东盟自贸区
东盟由新加坡为代表的10国组成,成立40年来,其发展成果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该区域组织内部涵盖全球近10%的人口,十个成员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进出口额在全球占有相当份额的比重。新世纪以来,亚太地区掀起一股区域合作高潮,不同于WTO的全员性,一些实力经济体如美国、日韩、澳大利亚等国看重东盟的市场潜力,期待单方与东盟发展自贸区,当然我国作为东盟近邻,无论是在人文还是地理上都占有优先合作的优势。
21世纪初期,中国与东盟双方致力于自贸区的早日达成举行多次会议,也在11方领导人的促成下签署重要框架性的协议,终于在十年后,自贸区建立的各方准备得以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的榜样。11国组成的大市场拥有世界总人口的1/3,GDP总和将会是原东盟成员创造的五倍,创造的贸易额占世界总额比重更高。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其发展能量是非常惊人的,贸易双方都对其寄予厚望。
2.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历程
(1)2002年至2010年
这一阶段的文件达成包括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7月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服务贸易协议》开始实施、2009年8月双方就相互开放投资市场签订的《投资协议》以及2010年中国对东盟93%的产品的贸易关税全免。
自贸区实际上就是成员间达成共识,践行关税同盟,使双边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在大空间的消费市场中获得利益,而关税是利益最重要的突破口,逐步减让关税是比较现实且合理的措施。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也体现在此(如表1)。
.........................
(二)中国外贸的发展现状
1.2008 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贸易衰退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连锁反应,世界经济增长逐步放缓,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需求逐渐降低。美国银行业在危机中损失严重,于是行业收缩流动性资金,现金链出现断裂,很多外贸企业开始出现更多的出口坏账,中国一些外贸企业在这场危机中难以为继,相继倒闭。而接下来的欧债危机,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持续回落,使出口企业二次受损。同时,欧美日等国先后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通过知识产权限制中国商品、对农产品进行贸易壁垒以及政治压力。我国作为全球出口平台和世界工厂,曾经得益于发达经济体的强劲需求、相关产业产品生产环节的转移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进等一系列的外部推动,但生产成本上升、外部需求骤降、中小企业融资艰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让中国在加入WTO最初十年的“全球红利”难以再现,后危机时代中国贸易额也不尽如人意,近三年连续未达预定目标(如表3)。
...........................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影响的理论性分析
(一)静态效应分析
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无论是对于生产商还是消费者,税收的降低都会让交易双方成本更低,成本节约意味着更多贸易行为的产生,这就是贸易创造效应的由来;另一方面,区内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等)的消除可以让成员方获得实惠,尽管区外企业有低成本生产,但自贸区的形成自然会形成人为的差别贸易对待,对区内高成本厂商可以形成利好。因此,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分别为成员国经济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果,其综合福利要看两者的净差额,但两者在促进区域内贸易规模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贸易创造效应
(1)出口贸易规模的增加
自从2002年中国东盟签署多方面贸易协议以来,双边贸易成果卓越,通过中 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率及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占比的数据可以看到(见表4),2003—2007年之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增长率波动不大,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2004年的增长率已经接近40%。《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中国将与东盟各国的关税税率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这带动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增加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额,也说明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带来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这种增长态势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全球贸易遇冷,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率表现下降,但是由于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同样下滑,因此在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占比上并未出现大的波动(见图1)。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以后,随着双方更进一步的在关税、贸易壁垒、投资等方面的开放,这种创造效应进一步扩大,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率也恢复到20%左右。
...........................
(二)动态效应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实是典型的南南区域一体化组织,而南南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要改善成员国的生产及贸易结构并最终实现工业化,这与北北合作中以力求最佳配置资源和实现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并不相同。所以对于南南型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来说,通过增进竞争、规模经济、促进投资而带来的动态效应也同等重要。
1.增进竞争效
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各国,许多产品在各自领域市场遇到的竞争十分有限,甚至没有,这使得一些产品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市场陷入价高利高、资本周转率低、规模生产小的恶性循环中。而成立自由贸易区后,共同市场的模式会替代原本国内市场存在的行业垄断、厂商寡头、市场狭小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产品的价格明显下降,生产商被迫转向大规模的生产,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同时带来了正的经济效应,整个经济开始进入了市场扩大、激烈竞争、生产规模化、消费大量的良性循环。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使原本在各自既有市场中进行生产的厂商看到更大规模、更多消费可能以及更自由开放的市场,少部分寡头厂商垄断市场的局面难以为继,关税取消使原本狭小的交易空间不断放大,竞争也随之激烈起来。企业为了生存,会在不同环节中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革新老旧产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以在市场竞争中充分掌握优势地位和自主权,重新组合有限的生产要素,向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逐步靠近,从而在各个角度上推动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创新研发水平,带来竞争促进效应。
2.规模经济效应
在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市场将会得以扩张,自贸区内各企业通过生产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加产品产量、降低产品单位价格,对于价格弹性较大 的产品而言市场规模的扩张会更加明显。同时规模经济也会提高水平分工效应,因为企业很难在所有行业全面把握,相反会整合有限资源去生产行业中某部分产品,这种专注于某个单一方向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创造高效率生产,掌握娴熟的技术后成本会随之降低,从而使得厂商增加经营利润,提高投资回报率。生产者在规模经济效应中获益,自然消费者也会因生产成本的下降而节省消费支出总额,购得低价商品。不仅如此,消费者还会因为区内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而对同等产品有更多的选择,增加其福利效应。
.........................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性分析...........19
(一)贸易创造方面................20
(二)贸易转移方面.................21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中国出口影响的预测..................22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意义...........22
1.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及内涵...............22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意义................23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未来中国出口影响的预测...................24
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政策选择的建议................26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存在的主要问题.................26
1.自贸区外部的国际环境.................26
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政策选择的建议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贸区外部的国际环境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明显,推动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不再是重要引擎,其地位逐渐被具备新动力的新兴经济体所替代。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后尤为突出,发达经济体增速明显低于新兴经济体,这种落差让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感到恐慌。另外,中国外贸2013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打破4万亿美元,位列全球货物贸易第一位,将美国赶超。中国与欧美日传统市场的贸易份额持续下跌,但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不断上升。此外,中国致力于推进亚太地区的区域贸易合作,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以及RCEP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一系列的合作开始令美国担心其在亚洲的角色被边缘化。因此,美国积极主导TPP和TTIP“超WTO义务”的举措是希望在其具有明显优势的服务业、知识产权、投资、环境等方面制订有利自身的国际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加速开放,核心意图是要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将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简言之,美国的战略意图是通过以TPP与TTIP为代表的新贸易投资协定重新塑造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维护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和领导地位。
.........................
结语
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巨大进步,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贸易上全方位发展,均有不同规模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在互惠互利上,表现在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使得双方企业在区域组织中更好的自由贸易。但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自身也出现了发展“新常态”,所以双方之间的贸易也出现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通过理论以及实证的分析,都可以得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中国出口有明显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但这种趋势想要继续维持需要双方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自贸区本身升级,比如对于中国和东盟大多数成员的产业都出现竞争的局面,自贸区优惠政策实施程度不高的局面等。
其次,由于中国经济出现发展的“新常态”,中国政府对此也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这个大背景对于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双方都应该把握机遇,利用好沿线国家资源以及技术,挖掘自贸区在“一带一路”大市场中的贸易潜力。
最后,对于目前全球经济不振的现状,要意识到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也致力于再工业化、重返亚太的战略,所以在不断使自贸区升级的同时,中国和东盟还应该在本国产业链完善及区内产业间合作同时着手,要共同为建成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