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影响政治认同的机制与效应——基于在沪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08:21

第1章导论


1.1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问题: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政治认同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多或少地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一般会涉及教育、就业、商业经济等多个部门与领域。这些国家普遍实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此可能产生民族冲突;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则是要缩小民族间差距,让各民族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占据各级部门的职位,并活动于社会的各种职能,从而达到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结果。

中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实行的针对各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也是基于类似的思路。正如费孝通所言,如果我们放任各民族在不同的起点上自由竞争,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那就是水平较低的民族走上淘汰、灭亡的道路,,也就是说多元一体中的多元一方面会逐步萎缩。先进的民族从经济、文化各方面支持各后进的民族的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不仅给优惠政策,而且要给切实的帮助"。所以,中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目的在于缩小民族间差距,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原则,维护"多元一体"的国家统一格局。同样,当前中国在教育领域实施的一系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也是为了达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目的,例如民族班、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还有其他的高考加分政策等,都让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上享受极大的特殊待遇。

.........................


1.2概念、理论范式及其争论

1.2.1概念界定;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对于统一国家建构而言,政治认同是最核心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则是最重要的两种政治认同。当然这两者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

民族认同(又称为民族认同),指的是在区分民族边界的基础上,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特征的主观认同。正如己斯所指出,族群和民族意识并非先天存在的,反而是不同族群接触和互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族群边界产生了民族认同。因此,民族认同实际上是社会环境所建构起来的主观意识,就像罗伯特达尔所说的,民族认同的意识是由整个社会系统创造的。但这种主观的民族意识却往往会刻意塑造与区分自我与他者民族的客观特征。

而对于国家认同这一概念,江宜桦认为,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归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性活动",因此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解析国家认同有多重涵义:"一是政治共同体的本身的同一性,二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哪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辨识活动,三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期待"。此外,有学者将国家认同与国家建构理论联系起来,"它不仅是一种国家意识或国家观念问题而是国家建设本身的问题",因此,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人对国家的认可和服从,一定不是国家强力的产物,而是人与国家之间有机互动的结果",于是,人是国家的主体,建设设国家:国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需求"。由此可见,国家认同是个人超越民族认同层面而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

.....................


第2章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状况


2.1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制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大力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适应改革开放和开发我国大西北的战略需要,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先后于1989年、1992年、1995年、1999年、2003年和2010年召开六次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会议。从1985年起举内地办西藏班;从2000年起,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从2004年起,举办新疆区域内初班和双语教学班;从2006年起开始执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从2011年开始,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这些特殊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下面,将根据高考加分政策以及"内地班"政策的特征,对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新疆内初班、内地新疆对口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新疆区内高中班、内地新疆中职班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2.1.1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政策的制定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根据国务院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特制订民族骨干人才计划方案。2006年首次招收少数民族骨千计划。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少数民族在职和非在职人员才可参加招生考试。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先在基础培训点集中进行一年的强化基础培训,重点补修英语、大学语文(汉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兼顾其它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基础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转入招生学校硕士阶段研究生课程教学。其招生兼顾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下面是2006年至2017年计划招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生研究生人数表格(见表2.2)。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影响政治认同的机制与效应——基于在沪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


第3章对在沪维族大学生调查的基本情况与描述性分析............15

3.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15

3.1.1年龄及年级分布............16

第4章民族认同的强化:政策目标、制度环境与社会网络...........25

4.1优惠政策目标导向与民族文化保护.............25

4.2制度环境对民族认同的塑造................26

第5章"包容型"国家认同及其政策效应的限度.........34

5.1"包容型"国家认同与"文化化"的效应.................34


第5章”包容型”国家认同及其政策效应的限度


5.1"包容型"国家认同与“文化化”的效应

5.1.1政治文化上的"包容型"国家认同

今天的中国必须构建一种重载国家层面即"中华民族"层面的"政治文化"。中国必须构建一种全体国民都能够接受、都愿意认同并都以此感到白豪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使之成为维系全体公民的文化纽带。

如今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考虑要加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化但是如果我国少数民族干部与民众在自己日常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没有从内心里真正感觉到自己被当作一个大家庭中真正的兄弟姐妹,那么任何淡化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提议、调整原来民族优惠政策的手法不但不能起到加强凝聚力的效果反而引起他们的疑虑,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一情形下,他们努力挥卫自己的独立地位就是非常自然的应激反应。所以只有当把中华民族文化包容性发展起来,将维吾尔族族群文化真正包容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包容性的中华文化,替代族群文化,才能真正建立民族间的真正纽带,全体国民都接受并以此为豪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


第6章结论


6.1"双重"政治认同及其限度:影响机制与政策效应

在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政治认同的问题上,学界是存在许多争论的。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呢?本文通过对在沪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同时印证了“积极主义“和"消极主义"这两种范式各一半的观点,即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确实强化了维吾尔族学生的民族认同,但是这种认同并没有削弱与对抗于国家认同。因此,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学生群体呈现为"双重"的政治认同,既有对本民族的认同,也有马戎所提的"文化化"层面上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同。

本文正是基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三层关系来展开探讨,即少数民族学生与国家、学校、师生等层面的互动关系。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实施所产生或改变的管理体制反映的是宏观国家政策与政治体制在地方的实现,学生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在其中展开;同时,中观与微观层面的考察同样重要,作为个体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如何与学校、老师、同龄人互动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层面的互动关系建构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最终决定优惠政策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9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