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大学生归因方式、孤独感及冲动性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08:2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新乡医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新乡学院及河南科技学院四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涉及医、文、理等专业。采用方法:整群随机抽样;从2015 年 10 月 1 日开始到 2016 年 3 月 1 日,实际发放问卷 1500 份,回收问卷建立数据库,严格筛选有效问卷,剔除漏答、多答及规律性答题的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1261 份,有效率为 84.07%。被试 15-26 岁,平均年龄为 21.39±0.53 岁。被试基本情况分布见表 1。归因是指处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的个体在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时,所形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认知过程及行为表征[30]。对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了行为的反应模式,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动机的核心作用范式也不同,消极的归因方式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手机依赖行为。再基于当前手机依赖问题影响的扩大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冲动性、孤独感及归因方式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多有关冲动性、孤独感、归因方式及手机依赖方面的实验基础与理论佐证,进一步探究手机依赖的生理心理因素,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

大学生归因方式、孤独感及冲动性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研究


1.2 调查工具

将基本情况调查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MPAI)、归因方式问卷(The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ASQ)、Barratt 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11)及 UCLA 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等四套问卷整体装册,集中测量。调查前对调查员(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集中培训,并分别在四个高校各选取一个班级做预实验,调查采用匿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当场回收,由双人输入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

2 结果....13

3 讨论....21
4 结论....25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26

4 结论


(1)女大学生积极归因与消极归因均高于男生;男大学生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大学生的消极归因高于农村大学生。(2)消极归因、冲动性及孤独感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明显。(3)消极归因因子、冲动性及孤独感解释因变量手机依赖的变异程度R2为0.674;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直接效应为 0.42,,冲动性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为 0.233。消极归因因子、冲动性及孤独感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冲动性行为是具多维特征的神经认知结构[51,52],冲动系统的神经基础依赖于杏仁核-纹状体结构,在奖赏状态及动机效应中起核心作用,是相对内隐的、自动化的无意识系统。而控制系统的神经基础定位于前额叶皮质区域,含腹内侧前额叶、背外侧前额叶、额下回及前扣带回等脑区,在冲动监控、决策计划、情绪调节等起核心作用,是相对外显的、可控的、有意识的系统[53]。冷热系统的相互协调决定跨期决策的选择偏好,已得到脑成像方面的数据支持[54]。以神经解剖学的视角看,冲动的反应抑制与腹外侧前额叶-前扣带回-背侧纹状体的环路密切相关[55];而特质冲动性与腹侧纹状体、伏隔核的功能,及纹状体多巴胺的分泌密切相关[56]。

.....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选取新乡市四所高校大学生,是否可以推广到大学生所有群体,仍待讨论。(2)本研究在探讨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归因方式、冲动性、孤独感的关系时,运用横断面的方法,资料在较短时间内收集,仅反映近阶段的心理特征及相互关系。(3)本文对手机依赖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不够深入,虽然在结果、讨论中涉及到部分机制,但缺少神经机制加工基础证据,这可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为细致地分析和讨论。(4)问卷调查缺乏实验佐证及手机依赖、归因方式、冲动性及孤独感的认知基础,难以揭示神经网络机制,但已确定一个实验范式,为后期神经电生理的科研做准备。研究展望针对本课题的不足,提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1)针对样本选择的区域性,考虑夸大地区因素,增加样本代表性;另一方面,需拓展被试年龄段,保证科研的严谨。(2)结合观察法、访谈法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关系进行群体-连续研究,以明确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研究更加完善。(3)借助 EEG、ERP、fMRI 等神经电生理技术以揭示手机依赖认知网络机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