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演化及处置研究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行业都终将被互联网重构和改变,导致社会生产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意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影视、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都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产物。以电子商务为例,它克服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空障碍,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渠道,一经问世就深受消费者的欢迎。2014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 13.4 万亿之巨,为电子商务服务的物流行业员工就有二百万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规定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而且往往对某一时代生活方式的特定形式发生直接影响。作为先进生产力体现的互联网,必然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和全面的影响。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类型及效应。
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种类及影响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矛盾可能是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政治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已经实际受损的,有的是尚未受到损害或不会受到损害但群众自认为会受到损害的。其中,失地农民以基层政府和官员为主要抗争对象,,以要求补偿受损利益为主要内容;城市居民以当地政府为抗争对象,以维护拆迁利益以及保护生活环境为主要诉求;国企工人以企业管理者为主要抗争对象,以维护经济权利和要求管理企业事务为主要内容;农民工以企业主为抗争对象,以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为主要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网络呈现,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是其生成的前提。比如,“我爸是李刚”事件体现了普通民众和特权阶层的冲突,“范跑跑”事件体现了高层次道德和低层次道德的冲突,“黄岩岛事件”则体现了中国和菲律宾国家之间的冲突。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所谓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数量较多的网民为了某种目的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发表、汇聚意见,不断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出现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益矛盾和观念冲突,符合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等性质;同时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发生空间在网络公共范畴内,主体是网民,客体是社会热点事件,形式是意见的网络汇聚。按照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初始指向对象不同,分为个人指向型、政务指向型、民族指向型三类。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44
3.1 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的理论分析.........443.2 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的实证研究.........73
4.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84
4.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出现.........84
4.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形态.........88
4.3 演化过程的数学建模.........94
5.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策略.........104
5.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104
5.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108
5.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策略............104
5.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策略
5.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5.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
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人力以及资源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群,而网络却可以超越时空、社会地位的限制,通过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平台将具有不同经历和职业背景的人相互链接,形成规模庞大的参与人群。在已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数十万、百万级乃至千万级参与人数的事件屡见不鲜。2011 年 7 月 23 日晚,甬温线上发生动车追尾事故,造成 40 人死亡、200 余人受伤的严重后果。12 月 28 日,动车事故处理结果出台,认为刘志军、张曙光、马骋等三人应对事故负主要责任,[xc]但前两人早在 2011 年 2 月已被“双规”,马骋也已于处理决定公布前病逝。这个结果引发网民不满和议论,腾讯网的微博十二小时内就出现评论 147 万条。.....
结论
本文以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为研究基础,解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原因:开放、便捷、匿名的网络媒介的出现,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扩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处于紧张状态,决定了社会关系处于较高的张力范围内;社会共同情绪使得民众积聚了表达性的心理能量;突发事件出现集体行动的导火索;网络动员方式促动了快速的网络集聚;社会控制能力不足,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成为现实。本文通过 SPSS 技术对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网民在宣泄社会不满的情绪、维护公平正义的情绪、抨击不良道德的情绪、获取他人尊重的情绪等方面的表达意愿明显高于普通网民,在整体均值上 F 检验的结果为 20.302,在 α〈0.001 水平下具有显著性特征,统计结果证明了研究假设。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