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绪 论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一方面具有“国有”的特殊属性,为国家经济建设导向服务;另一方面也具有“企业”的普遍属性,与国内外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一样,需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制定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塑造企业文化、生产商品并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投入追加资本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企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利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互联网是 20 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发明之一,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如今这个年代,新科技革命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互联网正逐渐变成创新及发展的主导手段,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秩序,,也正在推进社会的演变。”李克强总理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充分依托互联网+,转变管理思维方法,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才能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发挥出其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理论。[2]目前,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经济已经替代大规模工业化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方向。一方面,产生于原始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公有制经济规律的论述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和不足;另一方面,新经济形态下国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模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更好地迎接机遇与挑战,就必须依靠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来丰富并完善自己,达到与世界接轨的目的。
......
为解决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所面对的新形势、新问题和对应采取的新方法的问题,本研究在进行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并参阅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企业管理及互联网等方面的文献及论著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首先,分析国有企业经济发展与其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及特征;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普遍原理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厘清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分析当前互联网经济形态下,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发展规律及其对应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和方法;第四,通过国内外、不同时期横纵向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国有企业经济和文化建设特征、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最终,在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践需求,提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互联网时代国有企业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指导。
企业文化这个名词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国外的管理学家,对比日本、欧美等国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而提出的。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的著作《C·Z 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分析企业的管理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提出 Z 型的文化或组织等观点,指出企业发展的过程被包容于企业文化当中;[1]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等的著作《企业文化》中提出,发展快速、前景良好的公司通常具有其特色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应该包含企业的环境、价值观,以及仪式和文化网络等因素。对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应当采用咨询方法,由表及里、由外到内,考察企业的行为。[2]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发表了《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系统分析 3 家创新型公司的管理方案,认为这些公司取得优异成绩的来源是将其企业文化做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进而获得进步的力量。[3]帕斯卡尔等在《日本的管理艺术》中研究了日本企业在管理方面的经验,虽然属于因时附会,但也能自圆其说,成为企业文化研究的源头。
......
第一章 企业及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1.1.1 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概念
(1)企业
企业(enterprise),是一个外来语,指的是以盈利为主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主要是靠对外提供一定的商品或服务来实现自给自足,独立核算。企业在本质上表现调整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企业的特征包括:企业是以特定利益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企业是一个经济运行系统。企业的产生来源于社会进步,扮演着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其中,独资、合伙和公司制企业是现代最典型的企业形式。按所有制划分,企业可分为全民、集体及私营和外资企业,国企属于国家所有的企业单位。企业形式在生产力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逐步得到了完善。企业的演进主要经历工场手工业时期(16 世纪至 17 世纪)、工厂制时期(18 世纪至 19 世纪)、现代企业时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三个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的离,形成专属的科学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走向成熟。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对市场的替代品。因为在这两种形式之下,都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易,或市场或企业。另外,两者同时并存能够有效的抑制部分高额交易的发生。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enterprise Culture)是一种集合,是企业在进行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理念、方针、行为、价值观念、责任心以及企业形象等重要因素,体现了企业的个性化特征。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是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准则、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3 个层次。物质层面的主要是指外在的硬件条件,如厂房、设备、产品质量、外包装等实实在在的东西;制度主要是为管理服务,包括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纪律等;精神层面的有些抽象,但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主要是职工价值观与素质的集中体现。
......
1.2.1 企业发展需要与其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是需要不断思考与总结的。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无终点的,需要领导者在不断的肯定、否定、总结之中摸索。道理很简单,一个有前景的组织必定会有一个“活的”文化体系与之相随,但此体系并不具备自身更新的能力,需要人为的根据组织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是再造。[1]这个不断更新再造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进而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理论都为增大企业效益服务,但二者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看中的是如何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人的作用;后者则恰恰相反,是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放在中心上,从而达到追求效益的目的,后者即为在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2]
国有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游离于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文化实体,而是社会文化背景中特殊的文化形式。[3]国有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特殊形态,社会文化以国有企业文化的形式体现出来,两者为局部与整体、特殊与普遍的关系。[4]社会文化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源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难以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的方向和价值观导向,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5]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认识企业应该承担的任务和历史使命,吸收社会文化中的优秀要素,而摒弃其中的糟粕,塑造和引导主流的企业文化。[6]国有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国有企业的功能行使具有社会性,无论生产—管理,还是经营—销售,每个环节都是社会性行为,企业的所有行为都与社会、与其他行业、也与企业内部形成社会性关联,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在社会性行为中,对社会文化形成巨大的影响。如国有企业形象建设、价值观念等,都会反映到社会文化当中。因此,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会对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有意义的引导;反之,则会放大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企业的精神内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生命力来自于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如果某一国有企业具有突出的“企业精神”,则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国有企业价值观中的价值,是通过生产和经营等方式实现的经济价值。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能够通过企业行为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软实力”。国有企业的最高价值观应以国家价值观为核心,即企业行为要符合国家利益,这是国有企业价值观建设上与其他企业最大的区别。
......
3.1 互联网技术构建新的经济形态............................14
3.1.1 互联网技术...........................................14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23
4.1 互联网时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23
4.2 互联网思维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24
结 论........................................................30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1)目的
互联网经济时代发展迅速、效益高的企业,通常具有的特点为:首先是具有数量较多的忠诚度很高的客户;其次是拥有数量庞大、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员工;第三是拥有影响力强的品牌。这些企业在互联网上常常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根源来自于企业文化构建的付出。企业要增大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竞争能力,其文化建设就应达到如下目的:
首先是要具有企业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那些企业精神、企业口号广为人知的企业,往往在市场上更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如海尔公司的"为用户服务,真诚到永远";小米公司的"为发烧而生"等等。此即为互联网思维所说的“眼球经济”、“粉丝经济”,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首先要赢得更多用户的关注。其次是企业文化建立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要与内外部环境相统一。统一的价值观,将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与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付出努力。企业价值观应符合企业、员工和消费者共同的利益,价值观相同或类似的企业员工、淮费者,与企业共同成长、共享发展成果,当企业文化建设能将企业价值观从物质方面的追求、提升为精神方面的需要,并传递给员工和消费者,那么企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进动力。第三是企业应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在市场发展遇到各种情况下,企业应根据环境变化,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进而适应变化,利用积极学习等进行自我提升,使企业发展与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相吻合。同时,要想使企业的竞争力有所提高,除了企业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外,还要借助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胜出。
(2)意义
互联网类型的高科技企业增长速度快、发展迅速,与民营企业、外资等企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相应的企业文化。每类企业的文化都存在差异,如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中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等占重要地位;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更多地反映资方文化特征。
......
结 论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由大规模工业化经济,演化为当前的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的互联网经济,形成了许多与从前不同的经济形态,这些经济形态甚至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国内外一些高科技 IT 类企业的高速成长见证了此一理论,而中国的国有企业,由于旧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限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准备不够充分,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在与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以顶层设计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对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剖析国有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机构庞杂,行政经济职能不清,员工缺乏激励和奖惩机制,难以调动生产资源及员工工作积极性;习惯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指令性生产,对市场信息反映慢,难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资金配置、生产方向与经营策略等,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生产经营的重点在产品,忽略产品用户的感受,难以形成忠实的客户群体;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管理以粗放式为主,缺乏技术创新、品牌意识,在营销理念上落后于采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3.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相比,具有如下特征:无所不在、容量越来越大的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人与人、人与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得以快速填平,信息的流动代替资本的流动,越来越成为获得财富的主要途径;信息在网络传输中的物理架构模式,对于处于个信息节点的客户端来说彼此平等,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原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层次化趋向扁平化,表现在社会生产关系上,使企业管理者和客户可以快速、准确、大量和相对平等地获得所需信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及云计算等应用,企业和客户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企业生产由大批量“相同规格”产品转变为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产品,“按需生产”开始成为现实;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物流网,开始由理论走向实际,每一样产品通过唯一的 ID 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孤立的产品可以更加智能化地为使用者服务。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56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