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道疾病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05-11 08:25
-->
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Hp根治方案不正规,使Hp耐药性增强。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主要寄生于胃黏膜,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为了提高Hp的根除率,本研究收治Hp阳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80例,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Hp阳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8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4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70例、十二指肠溃疡70例,Hp14C尿素呼气试验DPM≥150。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9~74岁,平均(48.4±10.5)岁。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选择162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1例患者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81例患者采用目前临床常用的三联疗法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并用Hp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根除情况,同时记录其不良反应。
治疗后2组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治疗后阳性率为62.96%,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Hp清除率为74.07%,对照组Hp清除率为56.79%,观察组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疗法具有Hp根除彻底的优点,而且新配方四联疗法可以简化药品的服用次数,降低不良反应,使之更安全可行。
对照A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0~80岁,平均(47.5±11.2)岁。对照B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1~78岁,平均(46.3±10.5)岁。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方法:
对照A组给予三联疗法方案治疗,具体如下:克拉霉素片口服,0.5 g/次,2次/d;甲硝唑口服,0.6 g/次,3次/d;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0.3 g/次,4次/d,前3次餐前0.5 h服用,第4次睡前温水服用。2周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对照B组给予中药方案治疗。
1.2中药组方:
黄芩10 g,枳壳10 g,竹茹10 g,青皮10 g,黄连4 g。为便于患者服用,由我院中药房统一制成汤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150 m L/袋。2周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即联合对照A组、对照B组的治疗方法,2周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复查患者停药1个月后Hp水平,以及治疗结束后第2周末、第4周末14C尿素呼气试验情况,DPM<100为根治。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不同分类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数据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组临床疗效比较:3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比较:观察组停药后2周,59例DPM=0,7例DPM<100,4例DPM≥100,Hp根除率94.3%;停药后4周,48例DPM=0,12例DPM<100,12例DPM≥100,Hp根除率85.7%。对照A组停药后2周,50例DPM=0,13例DPM<100,7例DPM≥100,Hp根除率90.0%;停药后4周,41例DPM=0,17例DPM<100,12例DPM≥100,Hp根除率82.9%。对照B组停药后2周,24例DPM=0,10例DPM<100,6例DPM≥100,Hp根除率84.3%;停药后4周,21例DPM=0,17例DPM<100,2例DPM≥100,Hp根除率78.6%。
3组不同胃镜分类疾病Hp转阴情况:观察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转阴率92.3%,胃溃疡Hp转阴率94.7%,十二指肠溃疡Hp转阴率96.0%。对照A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转阴率70.0%,十二指肠溃疡Hp转阴率72.0%、胃溃疡Hp转阴率68.2%。对照B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转阴率64.2%,十二指肠溃疡Hp转阴率68.3%,胃溃疡Hp转阴率65.0%。观察组Hp转阴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Hp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Hp感染率高达40.0%~90.0%。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痛、泛酸等。Hp定植于胃黏膜后能产生丰富的尿素酶,其分解尿素的作用较强,尿素分解后会产生对黏膜有毒性的氨,所以会最终引发各类消化道疾病。收治Hp阳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A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对照B组给予单纯中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Hp转阴情况。3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转阴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Hp转阴率。
综上所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大都由Hp引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Hp阳性消化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更理想,可提高Hp转阴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56821
为了提高Hp的根除率,本研究收治Hp阳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80例,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Hp阳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8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4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70例、十二指肠溃疡70例,Hp14C尿素呼气试验DPM≥150。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9~74岁,平均(48.4±10.5)岁。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选择162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1例患者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81例患者采用目前临床常用的三联疗法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并用Hp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根除情况,同时记录其不良反应。
治疗后2组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治疗后阳性率为62.96%,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Hp清除率为74.07%,对照组Hp清除率为56.79%,观察组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疗法具有Hp根除彻底的优点,而且新配方四联疗法可以简化药品的服用次数,降低不良反应,使之更安全可行。
对照A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0~80岁,平均(47.5±11.2)岁。对照B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1~78岁,平均(46.3±10.5)岁。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方法:
对照A组给予三联疗法方案治疗,具体如下:克拉霉素片口服,0.5 g/次,2次/d;甲硝唑口服,0.6 g/次,3次/d;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0.3 g/次,4次/d,前3次餐前0.5 h服用,第4次睡前温水服用。2周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对照B组给予中药方案治疗。
1.2中药组方:
黄芩10 g,枳壳10 g,竹茹10 g,青皮10 g,黄连4 g。为便于患者服用,由我院中药房统一制成汤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150 m L/袋。2周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即联合对照A组、对照B组的治疗方法,2周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复查患者停药1个月后Hp水平,以及治疗结束后第2周末、第4周末14C尿素呼气试验情况,DPM<100为根治。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不同分类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数据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组临床疗效比较:3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比较:观察组停药后2周,59例DPM=0,7例DPM<100,4例DPM≥100,Hp根除率94.3%;停药后4周,48例DPM=0,12例DPM<100,12例DPM≥100,Hp根除率85.7%。对照A组停药后2周,50例DPM=0,13例DPM<100,7例DPM≥100,Hp根除率90.0%;停药后4周,41例DPM=0,17例DPM<100,12例DPM≥100,Hp根除率82.9%。对照B组停药后2周,24例DPM=0,10例DPM<100,6例DPM≥100,Hp根除率84.3%;停药后4周,21例DPM=0,17例DPM<100,2例DPM≥100,Hp根除率78.6%。
3组不同胃镜分类疾病Hp转阴情况:观察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转阴率92.3%,胃溃疡Hp转阴率94.7%,十二指肠溃疡Hp转阴率96.0%。对照A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转阴率70.0%,十二指肠溃疡Hp转阴率72.0%、胃溃疡Hp转阴率68.2%。对照B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转阴率64.2%,十二指肠溃疡Hp转阴率68.3%,胃溃疡Hp转阴率65.0%。观察组Hp转阴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Hp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Hp感染率高达40.0%~90.0%。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痛、泛酸等。Hp定植于胃黏膜后能产生丰富的尿素酶,其分解尿素的作用较强,尿素分解后会产生对黏膜有毒性的氨,所以会最终引发各类消化道疾病。收治Hp阳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A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对照B组给予单纯中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Hp转阴情况。3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转阴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Hp转阴率。
综上所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大都由Hp引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Hp阳性消化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更理想,可提高Hp转阴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56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5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