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论韩少功小说中的残缺人物

发布时间:2017-05-15 20:42

1.残缺人物的分类与分析


1.1 身体残缺的人物概述

1.1.1 聋哑型

聋哑型,顾名思义就是听力有障碍或是不能通过语言交流的人物。在医学定义上,聋哑是听觉与语言障碍兼有的病症,但是在本篇论文中,凡是有听力障碍或是语言障碍其中一种的都划分为聋哑型。

韩少功小说中具有这一类缺陷的主要人物有《风吹唢呐声》中善良隐忍的德琪,《马桥词典》中沉默的毒人盐早,还有《女女女》后来轻微耳聋的幺姑,但是因为幺姑中风后的瘫痪比轻微耳聋更加典型,所以把幺姑划分到瘫痪型进行分析。

《风吹唢呐声》是韩少功以“知青”生活经历和经验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一篇小说。韩少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温厚老实的聋哑人德琪,作者对他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同时,通过他与哥哥德成的遭遇对比,与嫂子二香的相处,周围人从对他的讽刺嘲笑到后来的同情,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人性的美好。这也是作者想要表现给读者的,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中仍然有着人性的美好。

德琪是一个好人。人们回忆起德琪的生和死时,就会说“唉,一个好人!”“做了好事在那里,阎王老爷记得的。”德琪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悲剧的,尽管他总是向大家靠拢,做事积极不怕辛苦,但是大家对他更多的是嘲笑,连小孩都欺负他。因为小时候生病,德琪从此成了聋哑人,只能够用唢呐声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是一个好社员,文章前面就这样说到。虽然他听不见广播盒子响,但是起得很早,做事也很积极。开社员会或是干部会时,他从不缺席,尽管他听不见什么,也不能发表意见,他能做的只是给大家筛茶。大家有什么重活脏活,总是“欺负”德琪,而德琪也是随叫随到,从来不管有没有饭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德琪是憨厚老实的,虽然他是一个聋哑人,但他总是向正常人靠拢,甚至比常人还要积极。韩少功在小说中并没有对德琪的人物心理做过多的阐述,因此我们不能直接了解德琪这么做的内心真实想法。但我认为德琪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接受,他是善良的,是单纯的。德琪也是个“爱慕虚荣”的人,他喜欢奖状,收集各种各样的奖状,这种“爱慕虚荣”在他看来更多的也是对他的一种认可,认为自己与周围人在不断靠拢。

.........................


 1.2 精神残缺的人物概述

韩少功在接受台湾作家施叔青的采访时说过这么一句话:“精神病是个很好的窗口,可透视人的内心深处,常人掩盖的部分被打开了,可看到很多东西。”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精神异常的人物,透过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社会历史等各方面造成的原因,进而发现这些原因对我们整个民族造成的影响,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实际上,根据笔者的研究,按照医学上的划分,韩少功所说的精神病并不是医学上所指的精神病,而多是指心理疾病,医学上发现大多数的精神病是出生缺陷和先天遗传,而心理疾病才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而作家笔下的这类人物,除了丙崽是先天性的,其他基本是社会历史文化和周围环境造成的。但是因为韩少功自己把他们定义为精神病,所以笔者也仍然把他们称为精神残缺人物。笔者将小说中的精神残缺人物做了一个大致的分类,分为弱智型,恋物型,恍惚型,焦虑型。

1.2.1 弱智型

说到韩少功小说中的弱智型人物,很自然的会想起《爸爸爸》中的丙崽。《爸爸爸》是韩少功的代表作,也是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很多学者把丙崽与阿 Q 作比较,可见丙崽这个人物的背后精神意蕴之深。丙崽不但身形怪,样貌怪,语言也怪,思维也怪,总之,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物。也就是这么一个一无是处的丙崽,象征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劣根顽疾。韩少功自己把《爸爸爸》定义为社会历史小说:“《爸爸爸》的着眼点是社会历史,是透视巫楚文化背景下一个种族的衰弱,理性和非理性都成了荒诞,新党和旧党都无力救世。”作者想要表现的就是民族文化从出现到消失,但是其中的顽疾就像毒瘤一样难以消除,而丙崽就是顽疾的象征。

故事的发生时间和背景是模糊的,小说整体就像是一个具有东方色彩的寓言故事,小说中的祭祀,占卜等活动更是增加了其中的神秘性。鸡头寨是一个极其落后封闭,迷信愚昧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具有历史感的事物和风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祖先留下来的,比如奇怪的生物铁甲子鸟,迷路了就对付“岔路鬼”,遇到了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占卜祈求神灵,他们信奉谷神,每次祭谷神都要吃人肉。鸡头寨的人对丙崽的出现也是用因果报应来解释。

.......................


2.残缺人物的创作根源与动机


2.1 创作根源

2.1.1 苦难的生活经历

艺术多半来源于生活,没有艺术是凭空想象的。小说创作也是一样,一个作家的生活成长经验对作家小说内容的选择,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韩少功是一个高度有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现实底层的关注,人们的精神困境,历史文化带来的心灵创伤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怀疑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从这一系列的残缺人物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人道主义关怀与一个作家特有的气质。残缺人不同于正常人,这也就有利于透过他们看到事物最真实的一面。韩少功苦难的生活经历对他自觉的人道主义关怀,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关注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对于韩少功的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形成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1972 年开始的初期创作,这时候的创作有《路》《一条胖鲤鱼》等,这些作品还没有在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第二阶段是问题小说阶段,小说的主要内容是是对文革的回忆与反思,也就是典型的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夜宿青江铺》、《吴四老倌》、《月兰》等作品对文革“四人帮”,极左思潮的控诉。后来八十年代年的学潮让韩少功的思想更加深刻,看到革命者本身的问题,这时创作的《西望茅草地》《回声》《癌》等小说的内容就跳出了文革的内容。接着《风吹唢呐声》、《飞过蓝天》、《谷雨茶》等小说的发表多是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美好人性的探寻。第三阶段“寻根”小说阶段。1985 年,韩少功《文学的“根”》一经发表就在文学上引起了轰动,文章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话语的出现,我们应该寻找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文学。随后,韩少功创作了一批符合“寻根”理论的作品,《爸爸爸》、《归去来》、《蓝盖子》、《老梦》、《女女女》、《鼻血》、《北门口语言》、《真要出事》等。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 90 年代。第四阶段是文体创新时期,也就是引起文体轰动与争议的《马桥词典》和《暗示》。第五阶段是韩少功返回湖南乡村,人称“韩爹”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乡土色彩浓重,主要创作有《兄弟》、《报告政府》、《山歌从天上来》、《月光两题》等。分析每一个阶段的小说我们都能发现小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验都有着直接关系。韩少功戏剧般的生活经历对他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笔下残缺人形象塑造也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


 2.2 创作动机

韩少功是一个有自觉责任意识的作家,他始终关注着民族本土文化和人的生存,所以他的作品主题多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缺人物,作者不仅是寄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且作者是通过塑造残缺人物,创作荒诞的故事情节,更加深刻的表现了自己的关注与思考。笔者认为他的残缺人创作动机主要分为三个大方面,对历史文化的批判,对人性的解剖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2.2.1 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作为寻根派的带头人,韩少功把当时的文学目光从盲目崇拜西学转向了本土文化,提倡文学应该植根于我们的本土文化。这说明韩少功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作家。但是从《爸爸爸》、《女女女》等寻根小说来看,作者并没有盲目自信推崇民族文化,而是用敏锐的眼光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提出挑战与质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过他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与批判,而是把民族文化劣根性的本质暴露出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老梦》、《鞋癖》就是对我们民族历史的一个深刻反思。他们都因为现实的创伤造成了行为的怪异。勤保因为现实的压抑导致了白天和夜晚的反差,母亲因为父亲的迫害形成了对鞋子的癖好。在“文革”期间的畸形禁欲文化的熏陶下,勤保总是努力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庄严面孔,似乎看着是一个正人君子,但偏偏这种表演却又被自己的真实欲望无情拆穿。历史是不该被忘记的,历史的忘记能够给我们带来伤口被抚平的假象,但我们不需要假象,真正的理智应该是是铭记历史,反思历史。韩少功把民族历史用一个个特殊的角度暴露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的反思。文革带给一代人的伤痛是难以忘记的,它造成的精神创伤也是难以抚平的。《领袖之死》通过长科“哭泣”的习惯达到了对那个荒谬时代的讽刺,长科从开始的胆战心惊到后面的理直气壮都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北门口预言》是对整个历史的回望。《蓝盖子》从文化角度深入反思“文革”悲剧的人性成因和文化基础,并采取普遍化的叙述手段,对民族某些最深层最顽固的东西进行挖掘,对人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有力的穿透。

...........................


3. 残缺人物的创作方式 ................ 32

3.1 湘楚方言的运用................. 32

3.2 独特的巫性思维................. 33


3.残缺人物的创作方式


 3.1 湘楚方言的运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湘军在文坛上异军突起,受到了很大的关注,韩少功正是这一队伍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将笔触深入乡土世界,探寻文化深层内蕴,挖掘现实人生表象背后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个性与独特生命形态。他们追寻着“寻根”的口号,把“根”寻在了这片令他们亲切的神秘的湘楚世界。在湘西这片土地上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笔触随意跳动。他们笔下的世界仿佛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相似处,但沈从文湘西世界是表现并寄托着更多的美好,而韩少功是借这片土地挖掘更多值得反思的人性与文化。20 世纪 70 年代马桥世界是一个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相互交织的世界,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具特色的风俗民情,作者用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极具地域形态的乡土世界。捕蛇避蛇的方法、报复别人的迷山咒、罗江丑女作怪的传说和渡河方式等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对这类传说神话、习俗风物、迷信禁忌等最能代表地域特征的文化形式作了大量详细生动的描画。

韩少功在小说中不仅极尽地表现了湘楚的地域特征,传说神话,习惯风俗,还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理层面。我们中国人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如此,,一个地方人都有普遍的性格特点,这与这里的地域特质和文化特点都有很大的关系,韩少功也通过展现人们的精神本质透露文化的最深层次。湖南人俗称“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爸爸爸》与《马桥词典》中的世界总是有着野性的气息和活力。例如《鸡头寨》的人们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决定炸鸡头,而鸡尾寨的这一决定更是群情激奋,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开始。这场战争是对湖南人英勇善战的集中体现。

.......................


结论

从韩少功的创作来看,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都能体现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严肃思考。不过他还有保守、传统的一面,当市场化下许多作家依靠出卖灵魂,以赤裸的情节和语言博取读者眼球时,韩少功仍然坚守灵魂的高地。世界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有时候甚至有了残缺才算是真正的完整。所以我们不必苛求完美,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残缺,亦或是学会如何利用残缺。韩少功给我们塑造了如此多的“非常人”的残缺形象,就是通过一个残缺的视角让作品的表现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文革”时代留下的阴影,“知青”时代留下的伤痛,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淡化,或许伤痛也会随着一代人的消失而逐渐抹平,但正是这些作家的记载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回望那个时代。韩少功把我们带入一个个荒谬的过去时代,那里有德琪、盐早式的“至美”人格的人物,也有德成、盐午式的自私人格,还有各式各样或冷漠愚昧或善良淳朴的人,就算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人性美好的一面,所以我们对传统文明应该有理解包容的一面,不致于让现代都市文明陷入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现代文明之下的拜金思想不容忽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所带产生的负作用相较于传统之下的各种“怪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韩少功还给我们塑造了现代文明下的“非常人”,《真要出事》、《红苹果例外》、《梦案》中的三个异化主人公都是对现代文明弊端的揭露,《暗示》中的老木更是传统与现代同时腐化的产物,就此引发我们的关注与反思。不管是对传统文明还是现代文明的反思,韩少功的反思都是深刻的,都具有现实意义。反思传统文明存在的弊端,就是为了更清晰的看到现代文明的痼疾,让现代社会不要出现更多的“残缺人”!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8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68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3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