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研究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增速,高校德育研究的相关理论得到丰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更多的研究方法被应用到研究的过程中来,我国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研究正逐渐步入正轨,学术研究大量涌现。但“互联网+”这一特殊的时代导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交互作用,高校内外部育人环境日趋复杂。这无疑对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更好运行和纵深发展提出了全面而崭新的挑战,并直接影响到了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机制的运行效果。因此,必须要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参照依据开展科学、严谨、细致的系统性研究。在学习他人和总结自身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以便进一步展开讨论。尽管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大量涌现,但与高等教育德育研究其他方面相比,在全员育人创新机制这一领域的探讨并不多。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即该问题的研究正在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呈现出以理论探索为基础进行实践反思的特征,这一点从专门著作与论文的统计中可见一斑(见图 1.1、图 1.2)[1]。
....
第一章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形成及其重要性
第一节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形成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成为了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形势,我国从高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的育人政策。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 年),提出“教书育人、管理人、服务育人”的要求,为我国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培养起到奠基的意义。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颁布了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其中将德育赋予了关乎“国运兴衰”的更高地位。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再得到强调。上述政策的变迁说明,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形成具有强大的政策基础作为支撑,并会受到政策变化的显著影响。第二节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探索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可以看作是网络的“原住民”,其主体特性的形成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鲜明性地区别于其他群体。育人的前提是了解所要教育的对象,这是机制有效性的切实保障。尽管当代大学生呈现出高度的个性化,但也表现出较为明确的群体一致性。这是这种一致性的存在,奠定了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能够发挥实效的基础。第一,当代高校中的学生更加善于理性思考。一项针对高校学生信仰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政治头脑、战略眼光、价值判断、明智选择。以对文化的感受力为例,尽管他们自小受到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但仍有超过 60%的学生相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见表 1.1)[16]。这是保证“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生命力的源泉。第二章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现状.................14
第一节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成功经验..........14第二节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现存问题................15
第三节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问题的成因..........18
第三章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完善策略............21
第一节 更新全员育人机制的先导性理念.........21
第二节 形成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环境保障.........24
第三节 优化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程序与形式.....25
结 论 ..........33
第三章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完善策略
第一节 更新全员育人机制的先导性理念
第一,,改变传统上育人仅以上级政策为导向的不良做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减少育人过程中的盲目性。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是育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必要构建学生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形成及时、全面的学生信息大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育人主体不同的职能实施分类负责制。每学期确定育人主题的调查内容,并认真组织调查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将调查结果在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共享。第二,整合育人的内容,突破由于“碎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形成学生健康的成才意识。当前,影响学生的社会环境变化快速,互联网的正负向作用各有体现,不同的文化思想在学生群体之间相互激荡,同时就业市场的波动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对此应有所侧重,不能将学生培养与就业甚至是学生毕业后作为“校友”的身份进行人为的割裂,而应在捉摸不定的现实社会环境中,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以及作为学校中人的归属感。在这一点上,以美国高校的理念和做法最为突出,诸多一流大学的有效实践为我国高校的育人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
第二节 形成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环境保障
育人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公立高校是主体,政府是最为重要的外部治理主体,从这一角度说,育人也是政府的责任。但政府不可能直接作用与学生群体,所以政府育人功能的实现是通过为高校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来实现的,这是政府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责无旁贷的职责。全员育人创新机制需要动员所有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参与[37],所以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经费予以保障。而且,育人与解决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结合在一起,影响着整体育人的效果,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与高校配合,形成奖、助、贷、勤的长效制度体系。政府在育人方面的作用还能够体现在引导毕业生及其家长转变就业观念之上。政府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丰富,特别是信息掌握全面的优势帮助他们认清就业的形式,下调其虚高的就业期望值,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就业工作,全面减轻各个育人主体的压力。......
结 论
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是对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我教育力量的一体化整合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该机制的效能不取决于各个主体作用的独立发挥,而是体现在教育合力之上。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教育资源分散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整个生态系统中,因此育人机制的实施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各种教育力量来推动。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构建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始终是我党和我国在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国家及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规章和政策文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并彰显了该机制在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重要性。综合其他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有利于弥补单纯学校育人的有限性。围绕“育人”这一核心,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承担责任,有助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8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6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