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采风”制度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
1.导论
1.1 新时代,问题:研究背景
民意所向往的地方就是历史大潮所趋,在民本政治的古代社会,民意是统治者维护其地位的根本工具;在民主共和的现代社会,民意更应该成为政府的首要关注点和价值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民意。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都强“不要包办群众的事情”,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来办事情”。近些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一次学习群众路线的重要契机。十八大三中国全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仅仅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三个代表的“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等一系列党的文件上都在不断重申着尊重民意,民意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但是,放眼望去,社会冲突性事件频频发生,但只 2011 年一年我国就境内上演了 18.25 万起的内容各异的群体性事件。既然我们的行为和价值导向是尊重民意,顺应民意,那么问题的发生则应当是出现在渠道环节,民众的意见没有科学的表达渠道,国家的收集民意的渠道也不畅通,上下之间有某些障碍阻止了原真民众意愿的流通。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种权力在社会强势崛起,他们在传播信息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通过他们似乎国家与民众的沟通应该日益通畅才对。但是,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大众传媒也如此。他们在传播信息时,具有强烈的有限理性体倾向,除了自身的视角和与问题的距离等难以抗拒的因素之外,还会由于自身利益,以及社会强势人群的影响而有意识地遮盖一些信息,沉默的螺旋》中的一句话:“没有被报道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星期六评论》上有一幅漫画的文字说明是这样的:“爸爸,当森林里有一棵树倒下的时候,但是大众传媒没有在现场,因而没有报道它,那么这棵树真的倒下了吗?”①这些都表明了大众传媒在涂改民意,甚至臆造舆论控制民众意识上的“权力”,它们大大地损害了民意的原真性,因此一些时候他们在国家与公民沟通时所发挥的功能并不必然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效。因此,民意采集制度科学与否便成为任何一个欲依靠民众智慧的政府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
............................
1.2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处于亚斯贝尔斯所说的伟大的“轴心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最早居住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早经历着这片土地给予的恩赐与考验。他们进行生命生存之道的探索,最大限度地筛离出朴实、本真的生命真谛,
容不得半点花哨和不切实际。②“采风”兴盛于西周时期,那个时空下城市国家的统治者和民众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中华文明最早的民意采集制度,就了中国历史上三大治世之一的“成康之治”,得周成王和周康王扬名后世。“采风”所采的内容涉及民间诗词、谚语、民间曲调、故事等各种民众借以表达心声的形式,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固然,马克思主义来说,采风”制度是先秦城市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而使用的手段,有工具理性色彩。但是,其散发着的浓烈的原始民主意味,却是我们不得不借鉴的理由。虽说世异则事异,但是一些根本的、最朴素的东西确是永不改变,先人们背着框子采风的画面就像老树的根须一样永远扎根于中华这片土地上,历史将永远铭记。因此,究先秦“采风”制度,习我们的祖先们如何采集民意,与民众沟通,并在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之有所借鉴,建立合理的民意采集制度,与吾国吾民也是大有裨益。政府倾听民众真实心声,而在政府活动中充分反映民意,升民众的对政府的信任度,终增强的政府的合法性。其次,建立有效的民意采集渠道有利于民众的政治参与。我国作为一个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而间接民主占更大范围的国家,民众的智慧和诉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反馈给政府,渠道问题使很多起初政治热情的民众也日益冷漠,民众的参与度是不高的。 建立科学民意采集制度,有利于民众表达自己,在国家建设中出力献策,培养并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
2.“采风”制度的内涵
2.1 历史视野中的“采风”
据史料记载,采风”行为最早出现的先秦时期,先秦国家设立“采风”制度来进行社会治理,之后不断出现在中国的历史大舞台。那么“采风”制度在先秦究竟是怎样的呢?与现代意义上的“采风”是否一样呢?古代文献中并未有关于“采风”制度含义的详细记载,是这一制度的真实存在确是真实无疑的。因此要把握其内涵,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和还原这样一种制度。
2.1.1 初识“采风”
马克思韦伯在阐述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时,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因此从一个典型的保存着资本主义精神的文献开始,之后分析文献得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同样地,采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以各种形态不断涌现,也可视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因此把握其内涵,也应当从展现其典型精神和方法的文献中开始去揭示其制度内涵。
言及“采风”二字,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可听到采风一词。但是,先秦“采风”制度与今天的采风却有本质区别。 欲知“采风”的含义,须先理解“风”的含义。“风”先秦时期已经有确切含义。风,讽也,即用委婉含蓄的言辞进行劝谏。《毛诗序》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由此,以“风”传达意见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活动,是具有交互性的沟通活动。通过“风”来劝谏、沟通在先秦社会非常普遍的意义。关于“采风”制度的研究多出现在文学界,政治学、行政学领域鲜有听闻。目前文学界多把采风制度与群众文学的起源连在一起来看。其实在中华文明初期的先秦社会,采风”制度应该更接近于一种处理共同体社会关系的政治或行政制度,这样也更加符合文明初期制度的朴素本真性。
......................
2.2“采风”的制度类型
前述材料揭示出,采风”制度主要有两种机制:采“风”之制和献“风”之制。关于两种“采风”机制,关文献已有一些简单的划分,的学者的认为“采风”制度分为“使者采诗”之制和 “巡狩采诗”之制度;有的研究者认为分为采诗之制和献诗之制。前一种划分的标准是“采风”的行为人,使者采诗的行为人是使者,狩采诗的行为人是天子。从史料来看,这样的划分并未周延整个先秦“采风”制度,忽视了以贵族为主动行为人献风活动。“采风”制度是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治权力而采集民间智慧、风俗和怨愤而逐渐形成的制度。从阶层理论来看,为最高统治者的同盟军,族阶层的意思也是天子必须重视的;从权力理论来看,作为政治权力有力竞争者的贵族,其作风动态也会被统治者所重视。因此,无论是从实然层面还是应然层面,贵族献风之制都是不能被略过的。“采风”之制是专职人员代表天子到民众中间“采风”收集民意,“献风”之制是天子直接倾听收纳民意。因此从王权的角度来看,二者皆是“采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风”之制 “采风”之制又可分为天子巡狩“采风”和专职官员“采风”两类。天子巡狩周期的限制使得后者成为“采风”之制的常态,前者相对成为补充性性机制。但是巡狩的宗教色彩、政治统合色彩以及周期稳定性使得后者依然具有较大程度的重要性。专职官员是王权的代表,由此两种机制实质上都是以最高统治者主动发出的“采风”行为,是王权对民意的自觉收集行为。“采风”主要在与“野”相对的乡、邑、国三个地域层级展开,象主要是各个区域的平民,,即国人(诸侯国贵族可自行献风)。“采风”之制保障了先秦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权。《诗经·国风》中的风诗都是“采风”之制的结晶,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民众意见。
......................
3. 行政学视角:“采风”制度的源与流....................29
3.1“采风”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境域中?.............29
3.1.1 社会境遇分析:等级社会之下的官民分立 ............30
4. 先秦“采风”制度的社会治理价值........................38
4.1“采风”与原始民主:打开政治参与的大门,民意得以上达....................38
4.1.1 原始民主中的政治参与意蕴..................38
5.“采风”制度的当代价值分析...................46
5.1 内源性发展:采风精神与方法的当代继承....................45
5.1.1 价值层面:民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点......................45
5.“采风”制度的当代价值分析
5.1 内源性发展:“采风”精神与方法的当代继承
政治文明发展的首要方法便是立足于自身的传统。先秦作为中华文明的基调确立时期,开启了后世各项制度的先河。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采风制度是中华文明最初期确立的民意采纳制度,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处理君民关系的“初心”,因此继承采风精神对于民族就显得尤为重要。
5.1.1 价值层面:民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点
在中国上下 5000 年的文明史中,民意基本上是政治的基点,英明的统治者总是与民意分不开,先秦时代尤其是如此。我们从现今流传的官方文献和学术文本中都可发现先秦政治中的民意基点。
统治者对民意十分重视,最早的民意观念是和宗教思想下的天意连系一起的。先秦天命理论下,天子在人间帮助实现上天的意志,上天的意志乃是民意。《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早期的文献还充分肯定了民众的智慧。《皐陶谟》有言:“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我民明畏。”“天生民而立之君……天之爱民甚矣。岂使一人肆于民上……”这句话记载于《左传·襄公十四年》。梁任公先生认为这几句话透彻的说明了君主的责任,天意既已是民意的体现,君主亦自当以对民责任体现为其对天责任。”类似的思想还有“天之历数在尔躬”、“恭承民命”、“顾畏民岩”等。古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民众的表达诉求,不独于君主的废立之际,民心可以从违示去取,即在平时,国之要政亦应取鉴于舆情”。
.....................
结语
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在于发挥各种社会主体的作用,实现从传统的政府一元治理到整个社会多元共治的转变,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突破。在治理方式转变中,各种民众的智慧和意愿无疑非常重要,民众意愿被长期忽视是旧的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弊端。先秦“采风”制度作为中华文明初期的民意采纳制度,其朴素的民意精神和采纳方法都可为今天提供有益经验和教训。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亚斯贝尔斯意义上的轴心时代也处于这个时期之内。作为先秦时期的民意采集制度,采风”的目的是“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采风”制度有包含两种次级制度,“采风”之制和“献风”之制,者是统治者派遣专制采风人员到民间采集民意,者是贵族直接向统治者进谏民意。所采之“风”的本质是民意,其具体形式确包罗万象:诗、谣、谚、歌戏、代语、艺事等。先秦严格的礼仪制度使得“诗歌”成为风的主要形式。“风”的主要形式的语言的委婉性和语义的真挚性使得“采风”制度取得了空前的政治适应性,此文人与统治者也达成谅解。作为中国古代官方圣典的《诗经》就是“采风”制度的一项意外结晶。“采风”制度为先秦统治者遴选了民意,客观上也给予民众了言论表达的自由。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9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6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