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农民工工人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7-05-16 06:3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资收入者,但不包括那些具有雇主、自我雇用身份和个体经营的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者们(李培林,2010)。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可知,2015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7747 万人,比上年增加 352 万人,增长 1.3%。农民工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亦或是两者兼有?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学术界和政府都没有一个标准。从户籍角度看,他们在农村出生,又具备农村户口,所以本质是农民,然而从职业角度看,他们长期在城市务工,已成为城市工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身份,将其推入了身份冲突的尴尬境地。农民工对工人身份的认同会影响个体的角色转换进程,只有当农民工在心理上认同城市工人的身份时,才会出现向市民角色转换的意愿和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放缓,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长,但就业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常态。虽然农民工的总量虽然保持上涨的趋势,但其增速明显下降(见图 1-1),这意味着农民工正在从无限供给时代转向有限供给阶段。如果劳动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那意味着大量资本找不到匹配的劳动力,这会严重阻碍经济生产。此时即便资本增加,也依然无法弥补劳动力缺失对整个经济组合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进行一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和沟通方式,构建富有影响力的组织文化,在留住广大农民工的同时,努力提高其工作投入的水平,从而提升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

农民工工人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传统心理学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心理疾病,这与心理学的初衷相违背。20 世纪末,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其中最知名就是 Seligman 的《积极心理学导论》,这极大地拓宽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指,运用一些心理学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研究旨在挖掘人潜在的、具备建设性的力量,使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受到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也相继开辟了管理学新的研究视角,即积极组织行为学(简称 POB)。工作投入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根据 Maslach 等的研究成果,Schaufeli(2002)指出工作投入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完美的情绪与认知状态,当员工的工作投入度较高时,他们会积极地完成工作角色所要求的任务,反之,个体会游离在工作角色之外,这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所以,工作投入是衡量员工工作态度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梳理相关的文献后发现,工作投入的前因变量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工作特征和组织因素等,较少从个体认知层面出发,因此,本研究将进行一定的补充。

基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本研究将农民工群体作为调研对象,以此来研究农民工工人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内外群体进行一定的社会比较后,群体偏好就会发生改变。如果个体发现自身所处的群体处于弱势地位,那么,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他们会选择不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转而希望成为高地位群体成员。当群体边界存在渗透性时,他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情景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长期的城市务工生活,使农民工在日常穿着、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里人的差距较小,对工人身份的高度认同使得他们更乐意像城市工人一样努力工作。因此,本研究将选取工人身份认同作为自变量,工作投入作为因变量,并引入组织支持感作为中介变量,以此探讨他们三者间的关系。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同理论

(一)概述

在 20 世纪 70 年代,Tajfel 等人在最简群体实验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所谓的社会认同,是指个体通过感知自身所处群体的特征,从而获得相关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满足自尊的需求,而群体特征会赋予个体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这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同。个体为了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常常会将自身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社会比较,结果显示,积极的差异会带来较高的满足,而消极的差异则会导致较低的满足,因此,当个体感知到自己是低地位群体成员时,就会产生离开该群体的倾向,相反,他们会积极争取加入高地位群体。

(二)基本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

1. 社会分类

社会分类是指个体为了更好地辨别物体,会对其进行分类,从而便于管理。这一过程中会存在一种增强效应,即个体倾向于扩大同一分类间的相似性和不同分类间的差异性。在对他人的分类过程中,个体会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人们倾向于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人归为一类,即内群体,把不同属性的人归为另一类,即外群体。后来,Turner(1987)等人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完善,并提出了自我分类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会依据所处的环境,对自我进行分类,当个体特征与群内成员相似时,便会进行自动归类。

2. 社会比较

一旦个体将自己归为某一群体,便会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为了维护自尊,个体在进行群体比较时,往往会夸大内群体成员间的相似性和外群体成员间的差异性,从而内群体成员的评价更积极。Hogg 等(2012)指出,当内群体成员比外群体有更积极的社会认同时,就会产生正向的自我评价,这有利于提升个体的自尊。

......................


第二节 农民工及工人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一、农民工研究综述

(一)农民工概念界定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主要指具有农业户籍,但在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且依靠非农收入生活的劳动力。广义的农民工是指在县城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以及跨区域的务工人员。狭义的农民工是指跨区域的务工人员。李培林(2010)认为,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资收入者,但不包括那些具有雇主、自我雇用身份和个体经营的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者们。

本文将农民工定义为,具有农业户籍身份,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依靠非农收入生活的劳动力,但不包括那些具有雇主、自我雇用身份和个体经营的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者们。

(二)农民工问题的演变脉络

本文将超星发现系统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作为处理海量知识单元的研究工具,梳理并概括了农民工问题的演化脉络和阶段特征。在研究思路上对应以下四个重要的历史性结点:改革开放起步、南巡讲话再掀改革高潮、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金融危机后,由此划分四个阶段,分别是 1981 年~1992 年、1993 年~2001年、2002 年~2008 年和 2009 年至今,具体如表 2-2 所示。 

农民工工人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27

第一节 工人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28

第二节 工人身份认同对组织支持感的影响..........................29

第四章 研究设计...........................32

第一节 量表设计与来源.....................34

第二节 预调研分析.............................34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9

第一节 信度分析..........................39

第二节 效度分析............................41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节 信度分析

本节将运用“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值”来识别和剔除垃圾条款;采用 α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

一、工人身份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由下表可知,无论剔除工人身份认同量表中的任一题项,量表的 α 系数均会减小,因此,均予以保留。组织支持感量表的整体 α 系数为 0.809,这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农民工工人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果讨论 

一、工人身份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农民工工人身份认同能正向预测专注、活力、奉献,这与最初的研究假设一致。根据“隧道效应”理论,良好的晋升空间保障了绩效隧道的通畅性,也就是说,即便一开始农民工的初衷达成度较低,但当其看到其他农民工相继成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骨干后,他们仍会抱有积极的预期,这会促使农民工更乐观的工作,并提高工作投入水平。

从数据上看,工人身份认同对专注、活力、奉献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路径系数分别为 0.427、0.411、0.265,这表明工人身份认同对专注、活力的影响较大,其次才是奉献。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农民工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只能从事较为基础的工作,而这些岗位的可替代性较高,一旦他们工作懈怠,便会处于被企业解雇的窘境,这会激励员工更专注地工作,并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使自身保持较高的活力。然而受岗位性质、个人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工并不认为现有的工作能带来自豪感和意义感,这与调研反馈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出现了农民工奉献程度相对偏低的现象。

二、工人身份认同对组织支持感的影响

农民工工人身份认同对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最初的研究假设一致。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低地位群体成员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会不断优化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实现身份的转变,因此,当群体边界存在渗透性时,他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情景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农民工外出务工并非冲动之举,相反他们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未来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和权衡。对于有着明确留城意愿的农民工而言,他们渴望背离农民身份,转而成为城市工人,因此他们会有意识的调节自身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积极融入组织,缩小与组织间的心理距离,这会对组织支持感产生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9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69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2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