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1949 年—1966 年《文艺报》转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06:42

第一章  《文艺报》与转载


1.1  《文艺报》的地位

报刊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文艺刊物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国家刊物”或称“领导刊物”又或“机关刊物”,如《文艺报》、《人民文学》等;二是“大区刊物”,如《长江文艺》、《文艺月报》、《东北文艺》、《西南文艺》、《文学月刊》等;三是“地方刊物”,各省市文联、作协刊物。三者间是上级与下级、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位处第一等级的《文艺报》承担指导、监管其他文艺刊物的重要职责。它与同处于第一等级的其他刊物,侧重方向和各自所监管的领域不同。《文艺报》侧重于理论批评和文艺思想传播,刊登的大多是文艺评论,文艺动向,苏联文学理论的翻译等;《人民文学》主要侧重于各类文学作品的发表。《文艺报》与《文汇报》等私营类报刊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文艺报》所代表的是官方话语,带有权威性和指导意义。中国文联曾明文规定:“《文艺报》上重要的社论和文章,地方文艺刊物亦应及时予以转载和介绍。”②此外,《文艺报》也会从其他刊物中转载作品。转载这一形式带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从地方刊物或是私营刊物中选择文章转载到中央级的刊物,继而引发批评家的评论、读者的参与、其他刊物的效仿,从转载的文章中能透露出强烈的政治意图。《文艺报》的转载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有的作品从“边缘位置”经转载后上升为“主流位置”,为更多人所熟知,如《铁锁链的故事》最初只是大量抗美援朝小说创作中的一篇,经转载后被树立为抗美援朝小说典范;有的作品被当作斗争的工具,成为《文艺报》用来维护无产阶级文学、批判异己思想的一种方式,如《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提高警惕,揭露胡风》等。

......................


1.2  影响转载的主要因素

作为文学传播的方式之一,转载本身就是选择文学价值观和文学立场的过程。被转载的文学作品或是成为优秀的范本、或是成为批判的对象,被转载的文艺评论或是传播特定的思想、或是塑造主流意识形态。

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场域是由无数个体或子场域所构成的。场域内部不同势力争夺资本寻求占位的过程,以及场域外部其他场域干涉的行为,都会影响场域自身法则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文艺报》处在不断变化的“文学场”中,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转载的过程中。

1.2.1  政治意识的介入

中国当代文学从来都不是脱离政治环境独立存在发展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尤为密切,孟繁华针对当代中国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描述道:“政治文化不是社会总体文化,但作为社会总体文化包容下的一部分,却可以把它看作是社会群体对政治的一种感情和态度的简约表达。既然政治文化规约了民族群体的政治心态和主观取向,那么,,知识生产者作为民族群体的一部分,也必然要受到政治文化的规约和影响。尤其在中国,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的学术活动很难与时事政治分离开来。”①文学被认定为是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化载体,可以塑造社会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国初期,在物质条件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党需要建立共同的精神信仰来巩固新生政权。因此文学成为支撑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效用备受重视,并迅速膨胀。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初始阶段,文学政治化成为必然趋势。

..........................


第二章  《文艺报》转载作品的类型


2.1  文艺政策

《文艺报》隶属于中国文联和作协,是协助这两大文学组织管理文学活动的刊物。文联和作协的主要任务是:一、制定、发布有关文艺的方针政策,包括对有关文艺路线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的阐释;二、总结一个时期文学创作、文艺思想的成绩和问题,总结哪些需要发扬和哪些需要纠正;三、直接领导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或文艺思想斗争,特别是 50 年代以来的文学批判运动。因此要求《文艺报》承担反映全国文艺界的状况,宣传、阐释中共在文艺上的方针、政策,并批评当前文艺创作,讨论文艺问题等任务。这一要求体现在转载作品中,主要是转载《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上的社论,和转载文艺会议上的发言、讲话。

中共中央实施的文艺政策在《文艺报》转载的社论、讲话上有所体现。1952 年 5月《文艺报》转载《继续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方向而斗争——纪念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一文,总结了十年来在毛泽东文艺方针下,文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偏离《讲话》原则的文艺倾向提出批评,同时要求文艺工作者继续深入学习《讲话》内容,改进和提高文艺工作。《文艺报》陆续转载《进一步发展人民电影事业》、《提高文艺干部的政治修养和艺术修养》、《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作家、艺术家们,到农村中去》等社论来指导文艺工作按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规定的文艺方向进行。1953 年在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原则下文艺路线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文艺报》转载《努力发展文学艺术的创作》,解读了新形势下的文艺政策。1958 年《文艺报》转载周扬参加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全省文艺理论工作会议时的讲话:《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此时全国处于大跃进时期,周扬在讲话中布置了当前的文艺理论工作的具体任务,这对文艺理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9 月的“群众文艺特辑”中转载茅盾在长春市文艺界大会上的讲话《文艺和劳动相结合》和邵荃麟在西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民歌·浪漫主义·共产主义风格》,两篇讲话契合“广泛开展新民歌运动”的主题,提倡以民歌的形式,将浪漫激情和政治抒发紧密的结合起来,号召作家们积极创作新民歌。

........................


2.2  文艺批评

在建国初期,文艺批评一旦发生,很快就会超越文艺范畴,演变成全国性的批判运动。《文艺报》在文艺批判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追随《人民日报》,成为批判的第二梯队,这点可以从《文艺报》转载《人民日报》的批判文章中看出;二、本身作为批判的前沿阵地,运用《文艺报》自身的批判方法和工具,展开深入批判;三、《文艺报》发挥作为“机关报”应有的高度政治敏感性,捕捉最高领导人的批判信号,响应批判的号召。

《文艺报》在“十七年”期间转载作品数量最多的类型是文艺批评,这是因为《文艺报》是管理和监督文学意识形态的刊物,它要引导文学思潮的方向、规范作家的创作等,因此转载的作品有关文艺批评的数量较多。《文艺报》时刻关注着文艺动态,针对新发表的作品或是新上映的电影、公演的戏剧,《文艺报》及时刊登或转载相关文艺批评,如《边疆文艺》1959 年 3 月发表《流沙河之歌》,随后《文艺报》转载评论文章《〈流沙河之歌〉的艺术特点》;电影《林则徐》上映后及时转载《谈优秀影片〈林则徐〉》;《红旗》杂志发表杨朔的小说《雪浪花》,《文艺报》立刻转载曹禺的评论。转载的文艺批评不单单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创作,而是涉及到各方面。如转载的《学习和继承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对于民间音乐演唱与民间器乐中的一些问题的理解》一文,对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节目分析研究,鼓励音乐家应多向民间艺人学习;转载郑振铎《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介绍传统的优秀作品,讨论绘画艺术在新时代的“推陈出新”;转载《鲁迅小说研究中的错误倾向》批评“在鲁迅小说研究中,也存在着庸俗社会学和反历史主义的观点,生硬地把鲁迅小说变成政治口号的说明和历史实践的佐证”①的情况;转载阿英的《谈许宣的转变》讨论改编剧本时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文艺报》转载的文艺批评作品运用的是马克思理论批评方法,这些作品使用的批评方法符合建国后的新要求、新规范,提出的观点也被主流意识认可。这些转载的文章可以看成是,作为“权力刊物”的《文艺报》从其他刊物中选择出来的,能够表达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确文艺思想的作品。

..........................


第三章  “场域”视野下的转载 ............................ 17

3.1  批判电影《武训传》: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 17

3.2  批判“《红楼梦》研究”:领导人与编辑的对峙 ................... 20

第四章  《文艺报》转载的意义 ....................... 29

4.1  政治引导 .............. 29

4.2  文本示范 ............... 30


第四章  《文艺报》转载的意义


4.1  政治引导

除转载社论外,《文艺报》还会通过转载文艺批评或在转载前添加编者按的方式,传递政治信号,引导文艺活动的发展。诸如电影《武训传》公映后,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文艺报》转载《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武训传》提出批评,给予批判的政治信号,并转载《武训的真面目——评〈武训传〉影片、武训以及孙瑜先生的检讨》、《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等文艺批评引导批判的方向。李何林在《十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的一个小问题》提出作品概念化的去表现正确的政治观点,并不等于作品的思想性就高的观点。转载时添加的编者按指出这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是没有理解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问题,并对他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文艺报》在编者按中表明立场,透露政治倾向,用赞扬或批判的态度,规范文艺创作。

转载这一方式在文艺批判运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转载的文章表达着固定的思想内容。“十七年”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和介入下发动、推进了一系列的文学运动和批判斗争,并在各个时期,对作家、批评家提出应遵循的文艺路线。这些政治信号隐藏在转载的作品之中,作家、批评家接受到这一信号,并在行动上与之保持一致。如有不一致的情况,会像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风等人那样受到批判。当权者采用把学术问题政治化的方式,对知识分子及其思想进行改造。

.....................


结语

转载是文学再生产的过程,作为文学生产的第二发生现场,转载行为由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倡导,对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的构建产生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文艺报》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秉承了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文学思想,承担着传达国家主流意识话语的责任。在刊发优秀作品的同时也转载了《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国家级重要刊物上的作品,传达着主流的文学创作理念,始终保持着它的权威性和代表性,给文学转型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那些被转载的作品,对于当时的社会是具有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优秀成果,符合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对这些作品进行转载是为了规范当代文学制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造知识分子。作为核心的机关刊物,《文艺报》集中反映了文学主流发展趋势,转载的作品也无不透露着权威话语,研读这些作品可帮助我们从既有的文学资源中寻找那些被忽略、被掩盖却有着重大意义的作品。

之前大部分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都侧重于对带有政治性的文本内容进行细读,而忽略了丰富的、充满复杂性的整体文学现场。“转载”作为这一时期特殊的文学创作方式,成为了文学发生的第二现场。笔者通过研究转载作品,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鲜活性,比较全面地考察十七年的文学生态,尽可能地贴近文学的原貌。

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着眼于对转载这一行为的宏观把握,强调外在因素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编辑等,着重从转载的过程和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框架。由于当代文学生成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不够全面,相信日后经过更为深层的挖掘,会有更多的发现。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69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69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c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