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高中语文人教版教科书中悲剧性作品的解读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06:53

绪论

为了实现教材利用的最大化,首先我们需要对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进行大致的梳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必修部分主要分有四个板块,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为教师课堂内必须安排讲解的教学内容,而最后一个板块属于学生课外时间自由安排阅读的部分。"表达交流"部分主要是写作与曰语交际,这和以语法知识、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为内容的"梳理探究"板块一样,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技巧和语文能力而设,不在我们阅读教学的探讨范围,而"阅读鉴赏"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语文课文",主要选取中外名家名篇,按单元进行编排。经由对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必修5所有阅读鉴赏的课文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作品占据了教材的一大片江山,其中必修1共14篇课文,悲剧性篇目占了7篇,必修2共化篇课文,悲剧性篇目占有5篇,必修3共有17篇课文,悲剧性篇目占有8篇,必修4共19篇课文,悲剧性篇目占有4篇,必修5共13篇课文,悲剧性篇目占有3篇。从以上数据可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阅读鉴赏部分,大概有30%的课文为悲剧性篇目。"名著导读"板块为课外阅读推荐,恰好与课内选文相得益彰,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每本必修教材推荐两本中外名著,统计过后发现,在这十本中外名著中,有6本为著名的悲剧性小说。

高中语文人教版教科书中悲剧性作品的解读教学研究

....


第一章人教版髙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悲剧性篇目在不同年段的分布

总体来说,必修一到必修五一系列教材的悲剧性篇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体裁多样,中西结合。纵观全部篇目,从新旧诗歌到小说戏剧,几乎所有类型的体裁都有所涉猎,且讲求中国与西方著作相互结合、对比进行阅读,具有全面性。其二,解读难度由浅至深。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可看出悲剧性作品的解读由浅显易懂的新诗到需要深入解读分析多重矛盾的小说,再到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戏剧,最后到需要课外延伸补充阅读,难度层层递进,具有阶梯性。其三,悲剧性主要依靠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及其活动进行演绎。整体看来,不论是形象飘渺难以定义的《雨巷》中的姑娘,或者是《登高》中作者多病孤独的自我描述,都是通过塑造某一形象的悲剧性色彩来凸显作者所需表达的情怀。综上可见,这三大特点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悲剧性作品的解读教学中,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抓住悲剧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做到由浅入深,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学生对不同题材的广发阅读兴趣。

第二节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育意图

悲剧性作品通过对美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毁灭以此肯定其价值,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揭露和批判,在这样的艺术处理中,读者能在阅读审美中发现美、肯定美,进而在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下,形成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这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较为罕见的以具有反面色彩的人物为主人公的篇目。这一课文中,作者通过夸张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始终以专制制度为行事准则,胆小怕事,害怕变化的别里科夫,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着自由和热情,她美丽、活泼、开朗,生活在她看来充满着希望和光明。学生对这一课文的初读印象大多对这两人已有明显的好恶,他们一方面对别里科夫的荒谬行为感到滑稽,另一方面则对华连卡富有好感,如果能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样的初读印象进行深入的解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物背后的象征意义,他们自然而然能够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面前做出判断,在无形中搭建起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章面向高中生审美心理的教学设计.......3

第一节高中生的悲剧性审美心理特征.....5
第二节悲剧性作品解读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14
第三节悲剧性作品解读教学的重难点.....15

第四节悲剧性作品解读教学的主要环节.....20

第三章悲剧性作品和非悲剧性作品的比较....27

第一节非悲剧性作品的分类及其教育意图.....27
第二节悲剧性作品和非悲剧性作品审美价值化较.....27
结语.....31

第三章悲剧性作品和非悲剧性作品的比较


第一节化悲剧性作品的分类及其教育意图

其二,是以激发读者理性思考或阐述哲思的作品,这类作品主要是作者由某一事物引发的感慨或哲理性思考,从而对其进行议论或抒情,起到启发读者进行思考的作用。这类作品一般为议论文、演讲稿或说理性文章。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批判了"送去主义",谴责了崇洋媚外的行为,同时也批判了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并提出对外来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全文有破有立,次分明,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极具思考价值。再如《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是帕斯卡尔以芦苇喻人,认为人虽然脆弱,但却应当积极进行思考,全文简洁、清新的语言阐述了我思故我在的人生哲理。总体来说,此类作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进行批判或说明道理


第二节悲剧性作品和非悲剧性作品审美价值比较

但悲剧性作品作为以审美为目的作品之一,具备上述两种要素之外,还有其额外的特性,那就是建立在道德同情之上的"审美同情"。也就是说,悲剧性作品能使读者在阅读鉴赏中除了获得审美中的美感享受之外,还能引起读者在审美体验中所获得的同情,而这样的同情是超越功利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审美同情可被认为是"移情作用"中的一种,即读者在阅读悲剧性作品时,运用想象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活动的人物中,设想我们也正在经历那些苦难。那么从这一点来看,悲剧性作品其实是一种持殊的审美作品,不同于只把审美目的局限于美感的美感类作品,悲剧性作品,除了美之外,同时还指向了善。因此当读者在阅读时,除了能获得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之外,还能够跟随着作品人物的痛苦、挣扎,获得审美同情,这种同情恰恰又能够通过移情作用使读者从作品回到自身,最后达到反省自身、洗涂心灵的作用。
....


结语


总体来看,悲剧性作品由于其能够带给学生宜泄情感、演示教育和审美体验的三种重大教育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而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师明确了实行悲剧性教育的可行性之余,也为教学设计更为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发出了挑战,因此悲剧性篇目的解读教学尤为关键。根据阅读和总结了多位语文教育名家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方案,以及观看了多位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实录以后,笔者总结了悲剧性作品解读的四大关键。首先是创作阅读情境,即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为学生营造悲剧性的氛围,为此可以通过朗读和补充背景知识来创设这一悲伤情境。其次,剖析人物形象特点是悲剧性作品解读的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和典型的环境特征,可以获得初步的建立。此外,人物形象塑造背后的意义解读才能使得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完整。再者,悲剧性作品除了人物之外,情节的推进才能使得悲剧故事发展,而情节的推进一般是由于多方面的矛盾冲突变化、发展,其中主要有因果的错位矛盾、真善美的错位矛盾以及一些显而易见的异样关联,送吉者都是解读教学时应当抓住的重点。最后,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多重能力,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能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0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370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0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