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论佛教对《聊斋志异》的影向——以佛教故事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6-05-06 14:39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志怪小说集,被誉为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小说中有491篇作品,将近三分之一的作品涉及到了佛教文化。关于其中佛教文化研究,前人早己涉及。当然,佛教文化是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在前人的研究中,主要是关注在《聊斋》(下文中将《聊斋志异》简称《聊斋》)故事中的佛教思想,如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同时,在研宄的过程中,能逐渐客观理性看待佛教思想的存在,通过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又探讨《聊斋》中三教融合的思想现象。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不再只把研究目光锁定在佛教思想对于《聊斋》故事的影响。开始关注佛教故事与《聊斋》故事的渊源,进而探讨《聊斋》故事与佛教故事的关联。这一方面的研究,是以追溯《聊斋》故事与前代小说(如唐前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等)之关联为切入点,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聊斋》对前代文学的传承,学界己有共识,若能对《聊斋》故事题材与域外宗教的关联能进一步的探讨是很有研究意义的。

另外,佛教作为域外宗教,其故事在类型、人物形象等方面与中国有所不同,传入中国必然会与中国本土故事相融合,总结《聊斋》中与佛教故事有关联的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佛教故事情节、人物和结撰方式对《聊斋》的影响。

.................


(二)研究现状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指出了佛教与中国小说的渊源: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奴;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书中谈到唐传奇、宋元话本、明代的神魔小说、清代世情小说都提及与佛教的关系。佛教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深刻影响了小说素材的选择、人物塑造、情节构思与安排。《聊斋》在传统意义上的说法是,其光怪陆离的小说情节中体现了“关乎儒教之说”的思想。冯镇恋就曾评价到:“聊斋圣贤路上人,观其议论平允,心术纯正,即以程朱语录比对观之,亦未见其有异也。”被掩藏在儒家思想下的佛教思想也受到关注。关于《聊斋》与佛教的研宄前人已经颇有成果,所以在正式论述之前,需要对这一方面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以便全面的了解研究现状。

1.基础性和解读性的研究

《聊斋》问世以来,研究者做过一系列的基础性和考订性的工作。书中关于佛教的研究,较早出现于数量不多的序践题词以及评点和注释之中,其中以评点最为集中。

(1)序践论述

以张友鹤的《聊斋》三会本为基准,在此书中收录的序践均对《聊斋》中存在的佛教思想给予认同。

高序(紫霞道人高銜):彼拘墟之士多疑者,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然而阴隱上帝,幽有鬼神,亦圣人之言否乎

唐序(唐梦赉)中:今观留仙所著,其论断大义,皆本于赏善罚淫与安义命之旨,足以开物而成务,正如扬云《法言》,桓谭谓其必传矣。

《读聊斋杂说》(冯镇恋)中: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响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愚顽。”“慧业文人如聊斋者,段后不向圣贤位中去,定向仙佛位中来也,可以妄语污蔑也哉。

从冯氏的序践可见,其对佛教评价相对客观,肯定佛教的社会教诲功用,并对佛教秉持着宽容态度。

............


二《聊斋》故事与佛教故事的关联


在佛教刚开始的传播时,佛教徒意识到仅靠翻译佛经宣扬佛法是不足够的,因为相当一部分翻译的佛经,其中的义理和文辞对于普通阶层的大众来说显得深奥难懂,不利于扩散。为了获得更多的信众,借助小说来弘扬佛法。随着佛教不断的深入发展,小说已不再是被动的传播佛教思想,而是转换了位置,处于主动的地位。小说中传播了佛教的许多观念如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聊斋》也是如此。


(一)《聊斋》中游冥故事与佛教故事的关联

佛教利用小说来普及的多种观念中,地狱观念收效最为明显,游冥小说多使用地狱观念来结撰故事情节,是中国文学受域外佛教影响的一个重要类型。为了对《聊斋》中游冥故事有全面的了解,下面将其中的游冥故事归纳出来

论佛教对《聊斋志异》的影向——以佛教故事为中心

其中游冥故事共有12篇,并且在《聊斋》的卷里,每一卷都有游冥故事,故事中体现出的佛教地狱观为其提供了情节结构中重要的场所,并和本土原有的灵魂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聊斋》之前,古代小说中出现的游冥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认知。游冥指的是人的魂魄和肉体分离后,到了冥府又能返回阳世。关于魂魄和冥府,是本土早己存在的观念,先民对魂魄和冥府有自己的认知。所谓的冥府,在《山海经》、《楚辞》以及《博物志》等书中均可见对此的记载:

在先民的观念中,幽冥之域宽广无边,佛教尚未传入之前,关于幽冥的管理者,先民认为是后土之神,另一种说法认为昆公山的西王母。

随后佛教中的地狱观念也传入中国,地狱是梵文的翻译,其意是众生死后受难的地方,与本土的幽都、幽冥之域均是指人离开阳间要去的地方。因此佛教借用了与地狱观念相类似的幽冥观念,将佛教地狱观中独有的审判职能融入其中,幽冥之域也开始有了审判能力,公正合理的评判人生前的善恶功过,并且为这些善举恶行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同时佛教还引进了阎罗这一形象,其成为了融合中土幽冥观念后地狱的绝对主宰,这是之前在本土幽都概念中不曾有过的。因佛教的影响,幽冥开始具有审判职能后,也存在统治制度和刑罚制度,出现了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以及名目繁杂的地狱来维护公平,扬善惩恶。

........


(二)《聊斋》中动物报恩故事与佛教故事的关联

动物自古就与人类关系密切,关于动物故事的记载在中国前人叙录中数量众多。《聊斋》中也有动物报恩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旧有动物报恩故事的延续。

在为了更好的说明《聊斋》中动物报恩故事的全貌,下将《聊斋》中的动物报恩故事总结归纳出来

论佛教对《聊斋志异》的影向——以佛教故事为中心

在《聊斋》中动物报恩故事共有16篇,描写报恩的动物主要是狐和犬。当中又以求医报恩故事比较有代表性,不仅突显了故事的传奇性和也表现了人类和动物相亲的意蕴。

关于救护动物蒙报恩的故事在三国时期康僧会传译的《六度集经》中就有类似的救治报恩故事:

昔者菩萨,为大理家,积财巨亿。常侍三尊,慈向众生。观市睹整,心掉之焉。问价贵贱,變主知菩萨有普慈之德,尚济众生,财富难数。贵贱无违,答曰:“百万。能取者善,不者吾当烹之”菩萨答曰“大善。”即雇如直,持登归家,梁护其伤,临放水之,……警后夜来乾其门。怪门有声,使出睹變,还如事云。菩萨视之,繁人语曰:“吾受重润,身体获全。无以答润,虫水居物,知水盈虚,洪水将至,必为巨害矣。愿速严舟,临时相迎。”答曰:“大善。”明晨诣门,如事启王。王以菩萨宿有善名。信用其言,迁下处高。时至變来,曰:“洪水至,可速下载,寻吾所之,可获无患。”船寻其后。

在《经律异相》卷四十四引《阿难现变经》“慈罗放整后遇大水还济其命四”,也是这一类的故事。

..........


三佛教故事对《聊斋志异》思想及艺术的影响........28

(一)佛教故事对《聊斋》思想内容的影响......28

四佛教对蒲松龄及《聊斋》影响的原因探析...........38

(一)明末清初佛教发展环境对蒲松龄《聊斋》创作的影响.......38


四佛教对蒲松龄及《聊斋》影响的原因探析


(一)明末清初佛教发展环境对蒲松龄《聊斋》创作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时,在此之前,中国本土并没有发展出完整意义上的宗教,所以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存在有利条件。但此时的中国是不可能有任何思想凌驾于封建政治统治的权威,域外传来的佛教想在中国发展传播,势必要适应于封建政治的大环境,也就是说佛教即便不获得封建统治阶级推崇,也要使得统治阶级允许其发展。尽管中国早期僧侶强调过沙门不拜王者”之类的主张而与政治绝缘,后来也逐渐意识到离开统治阶级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以佛教僧侶臣服于封建王权而告终。毋庸置疑,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推行佛教必须依靠统治阶级,所以释道安明确的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语言道破封建统治者在佛教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统治阶级则把佛教组织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佛教依附于封建统治,必然要服务于封建统治。僧伯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借助统治阶级的有利条件进行宗教宣传。

《聊斋》中包含的多个佛教故事以及大量的佛教思想,这与佛教的传播和国家的佛教发展环境关系密切,明朝末年政府无力监管佛教,清朝初期为稳定统治而大加宣传,都为蒲松龄创作《聊斋》提供了相对有利旳大环境,所以分析佛教发展环境对于理解蒲松龄在《聊斋》中体现了大量佛教思想是有必要的。

..........


结语

关于《聊斋》的佛教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对《聊斋》研宄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并对《聊斋》故事的典型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聊斋》故事受佛教故事影响下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究,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故事对《聊斋》的重要影响,进而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在《聊斋》创作中的所占有的重要位置。由作品的情节结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所折射出作者的佛教文化心态,使我们客观全面的了解了佛教文化对于蒲松龄以及其创作所应具有的地位和价值。

从故事类型与渊源上看,关于《聊斋》对前代文本传承和故事的“再创造”及其价值,学界己经有了较多的共识,但对《聊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还有可研宄探讨的空间。首先分别梳理了《聊斋》中游冥故事、动物报恩故事、相思病题材故事三类有代表性的故事,并按类型探讨了其与佛教故事的关联,进而探讨佛教故事对《聊斋》故事的影响。

从思想及其艺术特色上看,由于不同阶层对佛教吸收和接纳的程度不同,佛教故事影响《聊斋》故事并体现出的佛教思想也分为居士佛教思想和庶民佛教思想,前者主要是明心见性、慧发顿悟的禅宗思想;后者主要是因果报应的思想。对思想层面的分析也体现出蒲松龄对于佛教禅宗的倾向性。另外,佛教故事在形象创造和情节结构上对《聊斋》也有影响。蒲松龄在结撰故事时,吸收了佛教故事的模式,从人物塑造上、情节上、环境上都表现出了佛教故事对《聊斋》的影响。

《聊斋》之所以受到佛教故事的影响与蒲松龄接受大量的佛教思想有关。蒲松龄作为一个底层的知识分子受到的佛教思想影响是内部和外部原因相结合的结果。文中由外向内进行了探讨,从其时代环境、生活环境、个人生活经历到自身对佛教的思考都体现了佛教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蒲松龄将这些影响都反应到了《聊斋》故事之中。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2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42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8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