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公信力、媒体报道与盈余管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会使股份制公司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的,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而该现象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当 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会引起现代公司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股东和管理者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利益不一致时,管理者往往会损害股东利益而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便产生了,它们一方面为了确保管理层有足够动力完成其经营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可以使经理者与股东的利益尽可能保持一致,从而减少损害。其中薪酬激励机制便是激励机制的一种,管理人员会因公司业绩好而获得更多的薪酬和奖金,业绩差时便刚好相反。这样的激励机制设计的初衷时为了减小代理现象而带来的损失,但是当以业绩为评价标准时,却带来了另一个公司治理问题——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治理,早期学者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治理。随着内部治理因素研究的逐渐成熟,法律等外部因素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LLSV(1998)“法与金融”系列兴起后,许多研究都证实了法律制度和环境对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属于经济转型期国家,法律制度尚且达不到发挥良好的公司治理作用时所需的健全与完善,所以想要通过法律制度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尚需相当长的时间。当今,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是投资者了解企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于是,媒体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不同的学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国外的“安然事件”到国内的“银广夏”事件、五粮液违规经营事件以及双汇瘦肉精事件,都是由媒体发现后扩散,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相关事件也在媒体的监督下得以公平透明处理。所以,一方面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披露,对公司治理具有作用;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缺陷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而且管理者也可能会因为媒体报道所带来的强大的市场压力而采取更多的机会行为。那么媒体报道是否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可以成为媒体报道是否可以具有公司治理作用的重要依据。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媒体报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当存在抑制作用时,表现为媒体报道具有公司治理的作用。由于公信力不同的媒体所作的报道质量不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一样,所以有必要根据公信力的不同将报道进行分组,检验报道影响力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研究: 1. 首先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通过评述得出本文研究的特别之处。 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声誉机制、传统监督机制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分析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及发挥途径,为后续研究假设的提出及实证检验奠定基础。 3. 在样本和数据方面,本文以我国深市 A 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量不是很大,这与数据收集的难度有关。因为媒体报道数据全都为手工收集,且要按照来源进行分类,,工作量非常大。 4. 实证部分,通过设定的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在理论界或是实务界,盈余管理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相对于国内,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更早,但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尚未得到一致的定义。 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定义了盈余管理。 第一个角度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或目的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是管理层出于企业或者自身的私利考虑而故意操作财务信息。Shippe(r1989)提出“管理者为了获得个人的利益,会对外部的财务报告过程进行干涉和控制”。这个定义认为管理者会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一些特别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Healy and Wahlen(1999)提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进行的变更财务报告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某些相关契约”。 第二个角度是从报表中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Marin,Aldhizer and Campbell(2002)指出“会计报道在经过盈余管理之后,虽然会缺乏之前的真实性,但也不具有欺诈性”。这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使会计报告超越真实性与欺诈性报告边界。 第三个角度从盈余管理的方式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将个人的判断和观点介入财务报表,对会计数据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的行为。Watts and Zimmerman(1990)就支持这种观点。 第四个角度从报表编报与会计准则出发。Johnso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滥用会计准则的体现。有赞成此观点的,如林肯·特纳(Lynn Turner),也有反对的,William 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政策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的选择,最大化经营者自身的利益或者企业的价值。 第五个角度是从盈余管理的后果出发。Ronen and Yaari(2008)认为,当通过提前确认收益、以会计选择影响盈余后,以盈余管理进行解释。
.......
第二节 媒体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存在内部和外部两种治理机制,早期的公司治理大多指的是内部治理,随着“法与金融”系列(LLSV,1998)兴起后,人们的注意力慢慢扩散至外部治理机制。Allen and Gale(2000)曾提出过公司的治理模式,当时被当做公认模式得到广泛的传播。把公司治理模式按照企业性质分为市场中心,以英美为代表;按照融资机构分为银行中心,以德日为代表。这样的分类不被 La Porta,Lopez-silanes,Shleifer and Vishny(LLSV,2000)肯定。LLSV 的系列研究(1997,1998,2000,2002)、Levine(1999,2001)以及 Friedman,Johson and Mitton(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法律保障的提高可以更好保障投资者权益、可以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使上市速度更快,这些研究将法律加入了讨论之中。各国有差异的公司治理模式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便是法律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差异。所以要改善公司治理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但我国属于经济转型国家,完善正式的法律制度需要很长的时间,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文化、宗教和语言差异阻碍国外成熟的投资者保护法律的移植;转型国家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法律执行效率有待提高;其他的法律外制度会减缓法律制度发挥作用。所以对公司治理发挥作用的其他法律外制度也应同样受到重视(Coffee,2001;郑志刚,2007;Hilary and Hui,2009)。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9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9
第二节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0
第四章 研究设计...... 24
第一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4
第二节 变量设计..... 25
第三节 模型构建..... 27
第五章 实证分析...... 28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28
第二节 相关性检验....... 30
第三节 回归分析..... 31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37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首先,本文将自变量媒体报道按年份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在表5-1中列示。本文主要研究媒体报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且按照报道的基调分成了负面报道(Media1)和正面报道(Media2),故专门对其按年份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从结果来看,负面报道的平均数量从 2011—2013 年分别 1.766、2.091、2.096,负面报道的最大值从 2011—2013 年分别为 12、13、21,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媒体不断发展,增加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度相符合。正面报道的数量没有呈现出规律性递增,平均都在 3.4 左右,最大值出现在 2012 年。从总体来看,正面报道的数量多于负面报道。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 5-2 列出: 1. 被解释变量。本文用 DA 来衡量盈余管理。DA 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为0.011、0.014,相差不大,说明所选样本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公司比较多。DA的最大值为 0.366,最小值为-0.313,负向盈余管理的最大程度为 0.313,要略小于正向盈余管理程度。 2. 解释变量。本文因为对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按媒体公信力分组之后,一共有 6 个解释变量。首先从负面报道和正面报道的总数来看,平均值分别为1.987、3.466,正面报道的数量多于负面报道。负面报道的最大值为 21,最小值为 0,正面报道的最大值为 29,最小值为 0。
.......
结论
当公司外部治理机制逐渐兴起,媒体的治理作用也受到重视。对于媒体的治理动机,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其中较为代表的有 Dyck and Zingales(2002)的三种影响声誉的途径,即通过声誉机制发挥作用,还有 Dyck 等(2008)认为“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可以使媒体报道发挥公司治理作用。而我们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国有股大量存在于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尚不完善,所以媒体通过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效果存在质疑。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研究认为媒体可以通过报道而引起行政机构的介入,从而对公司产生约束,这种约束存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媒体也存在营利性,本文按照主办单位,将其划分为“国有官方背景”媒体,和“非国有官方背景”媒体。媒体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发布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都会有差别,这些会导致它们所作的报道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公司治理作用可能会存在差异。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形成了这样的研究步骤:提出假设 1,负面报道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对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提出假设 2,与负面报道相比,正面报道对盈余管理没有抑制作用;假设 3,媒体报道对国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假设 4,公信力强的媒体所作的报道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4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