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核武能力到底有多强
本文关键词:固体火箭技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原子弹的国家之一。二战中,德国有秘密原子弹计划,美国有曼哈顿工程,二者都是集中力量于一点,以尽快搞出原子弹。而日本则不然,觉得一个原子弹计划根本无法彰显皇军的威风,决定一口气搞了两个,于是二战中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分别搞起了自己的原子弹计划,陆军的计划取名比较传统,称之为“仁计划”,海军计划的名字则较洋气,谓之“F计划”。
名字虽然好听,但是日本原子弹计划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刚开始日本是自力更生,但是搞来几年连浓缩铀技术都没有掌握,后来与德国结盟后,求助德国,但是运输铀材料的潜水艇中途却被盟军击沉,断了日本的外援。虽然屡败屡战,但日本人对原子弹一直有着强烈的渴望,直到1945年6月,整个国家都被打残,准备“玉碎”的时候,日本才不得已终止了上述两个核计划。
事实上,二战中的日本在原子弹技术上基本没有取得进展,属于空有理想而无能力的那种。日本投降后,虽然被美国从里到外修理了一顿,但是控制日本政坛的,依然是二战前的政客以及他们的后代。在广岛和长崎的核爆中,这些人体会到了核武器力量的强大,对核武器的渴求甚至比二战前更加强烈。
二战后,多位日本首相公开表示日本渴望拥有核武器。
1957年,时任首相岸信介致信美国政府,称“如果日本认为有必要,将进行核武装”。
岸信介
1961年,时任首相池田勇人公开对美国国务卿表示“我这个内阁中有很多核武装论者”。事实上这个“很多”就包括他自己。
1964年,时任首相佐藤荣作对美国总统约翰逊表示:“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我们日本也得有。”讽刺的是,这位佐藤首相,正是日本“无核三原则”的提出者。事实上,这位佐藤首相提出无核三原则不久就开始反悔,并私下表示“无核三原则就是个玩笑”。
佐藤荣作对核的态度最具代表性,也给后来历届日本首相发表对核谈话时树立的榜样。这个榜样就是,在公开场合,极力支持无核三原则和世界无核化,以获取群众支持和国际同情,但是在私下,却坚定表明自己拥核的态度,并用行动为日本拥核创造条件。
对于拥核,日本吃相最难看的一次发生在1969年。这一年,联合国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日本众多政客认为该条约剥夺了日本核武装的权利,挑起了日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涨的反美民族主义情绪,用以威胁美国,表达不满。然并卵,1970年,受美国控制的日本政府乖乖的在条约上签字了。不过这并没完,条约签字后需要日本国会批准,整个国会突然变得空前团结,一致拒绝该条约生效,这一坚持就是6年,直到1976年,日本政客发现反对无望的时候,才不得不勉强让条约生效。
联合国审核《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国会的态度代表了整个日本对于核武的态度,即日本主流是支持日本拥核的。而那些日媒的反核观点以及日本的反核游行,不过是一场骗骗文艺青年和道德圣母的作秀而已。
就像日本公开表明了“无核三原则”后,依然天天念叨着拥核一样。日本虽然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但是并没有终止拥核的步伐。相反的,日本加快核武步伐,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一样,开始玩起了先斩后奏的游戏,即让自己具备事实上的核武能力,待生米煮成熟饭之时,谁都拿他没办法。
日本的核武能力
核电和核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核燃料循环产业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核电和核武其实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分析日本的核燃料循环产业链,我们就可以知道日本的核武能力到底有多强。
核燃料循环可以简单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是核燃料的制作。由于目前绝大部分核电机组使用浓缩铀做燃料,所以,一个国家若要制造核燃料,那这个国家必须掌握铀浓缩技术。而铀浓缩技术,也是制作原子弹的基础技术,拥有了铀浓缩技术,基本上等于拥有了制造铀原子弹的能力。
例如巴基斯坦的原子弹,就是以浓缩铀为基础制作的。这也是为何美国如此关注伊朗的铀浓缩工厂,尽管伊朗一再表示自己生产浓缩铀只是为了制作核燃料,但是美国明白,浓缩铀浓缩再浓缩,就能做炸弹了。
核燃料循环的中游,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核电。核电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重要成就,但是反应堆在释放能量的时候,还会生成钚等裂变元素。钚和铀一样,是天使还是魔鬼,就看人们如何利用它了。
核燃料循环的下游,主要是从乏燃料中分离钚。上文说过,钚也是一种裂变元素,提取出来后制造混合燃料,可以再次进入反应堆发电。但是,钚同样是一种比铀更适合制造原子弹的元素,它的临界质量比铀小,比铀更适合做原子弹。比如印度,朝鲜的原子弹都属于钚弹。
也就是说,只要在核燃料循环体系中,掌握铀浓缩技术或钚提取技术其中一种,就事实上拥有了制造原子弹的能力。而事实上,日本是拥有完整核燃料循环产业链的唯一的非核武国家。日本的铀浓缩技术和钚分离技术都相当发达,不输联合国五常中任何一家。另外那些所谓拥核国如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在这方面的能力,根本连日本的脚趾头都比不上。
日本铀浓缩和钚分离工厂分布图
现在,我们再看看日本的核循环产业链有多强大。
从60年代开始,日本就大力发展核电,但是日本核电的核心技术都在美国手中,自身的核电技术并不高。照理来说,日本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国家,应该大力提升核电技术,形成品牌,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但是诡异的是,日本从来没有心思在这方面努力,却对核产业链的上下游技术(铀浓缩和钚提取技术)十分上心。
刚开始,日本民间对于核循环技术并不感兴趣,毕竟这个玩意儿不赚钱。这让致力于拥核的日本政府焦急万分,于是将核燃料循环作为“国家计划”,由国家投巨额资金,并由科技厅和动燃事业部进行研发。
若是一般的国家,公开说发展核循环产业,美国肯定马上抡着棒子揍过来了,这样的先例比比皆是。例如巴基斯坦,虽然美巴是盟友,但是美国得知巴基斯坦要建核燃料后处理(钚提取,下同)工厂时,又是经济制裁又是政治颠覆,差点将巴基斯坦搞残。比如伊朗,,自从美国发现他们搞铀浓缩之后,一直制裁到今天;朝鲜就更不用说了,就连最喜感,国际人缘最好的印度,在得知印度建立了核燃料后处理厂后,美国也是毫不留情地挥起了制裁大棒。
但是日本不一样,日本不仅公开说要搞铀浓缩,还要建立核燃料后处理工厂,而美国不仅没有一句废话,而且还默许英国和法国帮助日本。
日本核燃料海运
在美国的护翼下,日本开始埋头搞起来铀浓缩。从60年代开始,日本动燃事业部在人形\啵╭ia)建设了铀浓缩工厂,这个工厂1982年投产,虽然年分离能力很小,远远不能为日本众多核电站提供燃料,但是日本初步掌握了铀浓缩技术。
此后,由众多“爱国”民企投资,日本又在六所村建设了一座大型的铀浓缩工厂,经过三次扩大产能后,这座工厂的铀浓缩能力达到了600吨SWU每年,每年可以提取浓度3%的浓缩铀150吨。若反复分离,大量生产武器级的铀235易如反掌,而理论上,制造一颗铀弹只需要25千克。
铀浓缩工厂
而对于钚提取技术,日本的能力更是惊人。1969年,日本已经掌握了钚分离技术,第一次从乏燃料中分离出208克钚。日本打着制造铀钚混合燃料和研究快堆的旗号,大力发展钚分离技术。
刚开始,日本由于钚分离能力有限,将乏燃料运往英法处理。后来,日本钚提取技术能力上来后,开始自己进行钚生产。到2012年年末,日本国内贮存的钚已经达到了9.3吨,且还在英法两国存放了34.9吨,共计44.2吨。而理论上,制造一颗钚弹,只需要9千克钚。
日本生产钚的借口是制造铀钚混合燃料和用于快堆研究。但是实际上,日本仅仅有4座反应堆使用了混合燃料,而普贤快堆早已退役,文殊快堆在1995年事故后一直没有运行。因此,日本这么多年来生产的钚,基本上都存在那里,而且在目前40多吨的基础上,日本钚存量依然在不断增加。
2014年,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过去两年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本国贮存的钚存量时,漏报了640千克浓度为62%的钚。这些钚去哪了,明眼人一看便知。
事实上,日本核电表面上发电,暗中研究核电的企图,国际社会早有共论,连美国有时候都觉得害怕,前几年,美国曾多次要求日本公开钚存量,归还属于美国的钚。
事实上,在上世界90年代,日本已经具备了制造原子弹的能力,这从日本政要的公开演讲中可以明显看出来。
1991年,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在公开表示:“对于日本来说,核武装在技术上没有问题,财政上更没有问题。”(我有技术有钱,只要想做,随时可以做出来)
2002年,安倍晋三表示,“宪法不禁止日本拥有核武器”,“日本需要小型核武器”。(我们制造核武没有法律限制,我实在想造几个出来了)
上述两人的表态,已经毫无顾及的告诉世界:日本通过发展铀浓缩技术和钚分离技术,不仅完全具备制造原子弹的能力,而且具备了大量制造原子弹的能力。
日本不仅具有制造核弹的能力,而且还有成熟的核弹投送能力。日本在上世界90年代就已经掌握了独立发生卫星的固体火箭技术,这意味着日本已经掌握了可以转为开发洲际弹道导弹的固体火箭技术。在战争中,日本可以迅速建立全球化的核威慑力量。
日本新型火箭“艾普斯龙”发射升空
目前,日本的核威慑战略类似于以色列80年代的核威慑战略,即“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自己拥有核武器,从而让对手投鼠忌器。而当前,很多迹象表明,日本有意放弃这种威慑战略,转而将这种核威慑拿到台面上。2015年,在广岛核爆70周年纪念活动中,安倍晋三已经不提“无核三原则”了,而日本新安保法已经强行通过,现在又致力于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日本以核威慑为后盾,军事上转守为攻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了。虽然日本强调发展核武器是针对朝鲜,但是真正的目标是谁?大家都知道。
日本核武应用唯一有效的限制是美国,虽然美国也担心日本事实拥核后可能反戈一击,但是在美国国力相对衰落的今天,也不排除美国利用日本拥核来威慑我国的可能。
所以,对于日本,决不能抱有任何幻想。
(完)
本文关键词:固体火箭技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hengyudg/31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