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科技创新“大戏”越唱越精彩
科技实力是最强劲的发展动力,也是最强大的发展后劲。全市国家级高新区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零的突破……“十二五”以来,吉安市着眼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坚持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入手,以改革激发活力“因子”,以服务催生升级“硕果”,科技创新“大戏”越唱越精彩,为吉安发展升级、小康提速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与动力。
创新平台载体从无到有。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协同创新体6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6家,其中省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5家增长到2015年的103家,年均增加近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到2015年底预计达266亿元,较2010年的56.24亿元,年均增长74.6%,在全省排位由201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由2010年的22.4%提升到2015年的36.2%。
科技创新能力由弱到强。“十二五”期间,吉安市普正制药肖军平、新天地药业李龙瑞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同时联创电缆肖志军获省级主要学科技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普正制药康兴东获省级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获批省级优势技术创新团队3个,组建市级优势创新团队15个;组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由2010年的4个和25个分别提高到目前的19个和68个,分别增加15个和43个;获省科技成果307项;科技奖206项,其中省级18项,尤其是在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上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受理量达3833件,授权量达1852件,较2010年年均增长分别达210%和123%,实现了省专利奖零的突破。
财政力度投入逐步加大。“十二五”以来,,全市市、县两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均达到或超过2%。同时,向上争资力度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向上争资501项、经费31236万元。其中国家级92项、经费9054万元,省级409项、经费22182万元。较“十一五”期间向上争资分别增加92项、经费12882万元。
科技贡献率越来越大。全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省排位由此前的第10位提升到现在的第5位,升幅达5位。其中永新县、井冈山市、吉水县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50%提升到目前的55%,较201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围绕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吉安市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有序推进“三单一网”建设,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切实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机关服务效能和行政效率。同时,通过创新项目资金管理,对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实施竞争性分配,确保做到公平、公正安排项目、资金,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充分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因子”。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力促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吉安市一手抓想方设法招才引智、尽才尽智。通过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尤其是支持和鼓励企业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核心和共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全方位科技开放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机构与新兴产业的紧密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综合实力。另一手抓千方百计延伸“触角”、服务发展。通过推广科技特派团制度,组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等途径,推广良种良法,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入园工程,推进科技政策、科技机构、科技项目、人才技术、科技服务入园,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经济实体的能力。
本文编号:32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3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