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本文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亦呈愈演愈烈的态势。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看,人类社会长远的生态效益远远高于单纯的、眼前的经济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不择手段,不顾生态后果地追求经济利益,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这一点从国内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可以得到非常多的教训与警示。
一、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及其智慧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显然决定了人类社会是科学地、可持续地永续发展,还是在未来的某一时点戛然中断。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具有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智慧,关于这一点的印证可以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到。在《道德经》中,“道法自然”一语道出了生态经济学的终极真谛与终极智慧。与道家不谋而合的是,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也将仁爱之心“推己及人,推人而及万物”,将自然纳于仁爱的范畴之中。儒家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倡导对自然生态“用而有护、取之有度”。在我国传统的生态思想中,将整个自然生态当作人文关怀的广义对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我国传统的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智慧相比,当下的生态经济现状令人堪忧,不仅存在着生态与经济的严重失衡,而且还存在着经济的盲目发展以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严重矛盾。同时,导致了生态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益倒挂的显著反比趋势。从具体的表现来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黄河母亲河的断流与污染已经严重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甚至就连东海海区亦呈现出亚健康状态,经长江及其支流的各入海口所排放的悬浮物每年以数十万吨计。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生态的舒缓能力并非是无限的,在达到一定的极限之后,生态反过来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远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扭曲行为,最终反过来必然是要自食其果。从生态经济中不断汲取智慧,改善正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新时期生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关乎可持续发展现状与未来的人文道德沦落的现状令人担忧,更有甚者,这种现状持续劣化。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从客观上而言,是需要政府具备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的卓识与远见。科学发展观早已具足生态智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经济”一词在其诞生地希腊的原始本意是以最小化的人财物力获取最大化的有益物质,生态经济则强调在付出同等经济条件下最大化的生态效益优先,而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则更加符合“顺乎天道,道法自然”的原则。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资源消耗与资源人均较为匮乏的大国,严峻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与冷酷的生态经济现实已经摆在面前。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提倡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之与经济发展举措同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时刻不忘生态效益优先,以生态效益衡量经济发展的功过得失。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建设,对于整个世界的生态经济的现状改善与未来期许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生态经济要求每一位中国人不仅要做基于生物人的经济人,更要做符合生态经济学的理性人与人文视角下的道德人。
二、制约平衡:指向片面经济发展和生态危机
(一)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法则制衡
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揭示了人类以何种方式对待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就会以何种方式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相生相依、相辅相成的紧密共生关系。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改造生态的同时,生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后势与后劲。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数十年历程来看,过度砍伐、开采森林树木,就必然会引发泥石流、旱涝灾害等次生自然灾害;过度挖掘、过度钻探、过度破坏岩层的基本架构就必然会引发严重的地质次生灾害,肆意地破坏生态环境,就必然会造成气候的不正常变化。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更加关注自然生态,使得经济运转在符合自然法则与人文规范的可控范围之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西方发达国家的欧式园林虽然以其宏大气势与整体布局赢得了世界的赞誉,但是,当那些世界首屈一指的园林大师们来到中国,并观赏了中式园林之后,他们无不纷纷为中国点赞。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经济过度强调人对生态的改造,而以中式园林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则更倾向于自然元素的依托、代入、活用、融合。深究生态经济的本质,我们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经济过度关注与纠结于物质,而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在其本质上更加注重的是师法自然,更加注重人类的精神元素。孰优孰劣,在其本质上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别。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中的生态法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制衡关系,无疑更具智慧。
(二)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中的人文法则制衡
生态法则制衡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精神元素的重要价值。此外,针对生态经济,还可以采取人文法则制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经济关系。后工业化时代对于自然的索取几乎已经达到了自然生态所能容忍的极限,自然生态的消纳转化能力也已经逼近底线。如果人类继续保持目前无视自然生态的行为方式,那么,,生态危机将成为人类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应以生态经济为出发点,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生态经济赋予中国特色的人文特质。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和谐思想融入生态经济学应用之中,从而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经济意识。人文法则制衡下的普世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而言愈加重要,普世的生态价值观与中国式的人文生态观都揭示了一种更加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的生态逻辑。从西方的生态观来看,单纯满足视觉的宏大的几何构图偏重的是针对人类感官的刺激,由此必然会对自然生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与改造,对自然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人们应当遵循的生态规律是“先顺天,后宜人”,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师法自然的人文法则。在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所体现的人文法则制衡下,应当跳出“肆意违反生态经济—自然惩罚—大力治理生态环境”的怪圈。
(三)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中的效益法则制衡
中国特色的生态效益的生态与经济有偿加协调的方式,与经济效益的资本加劳动力的方式大相径庭。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生态效益的达成不仅需要资本加劳动力,还必须具有智慧与远见。我国的新一代执政者早已认识到,单纯依靠过度发展的房地产经济的大兴土木,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因为钢筋、水泥等现代建材不仅无法与周边生态系统形成内部循环与外部循环,反而会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生态链与经济链的阻断,同时还会产生其他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与经济发展事与愿违的是,房地产经济越发达,房地产业周边的生态效益就越差,投入的越大所获得的实际生态效益反而越小,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普通城市中较少兴建高楼大厦的根本考量。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有创见地将资源、科技、产业、文化、消费、制度等一体化囊括到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制衡中来。中国特色生态经济与传统式生态经济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更加关注生态经济的整个生态链、经济链与产业链,同时深入研究各链条之间的影响与共生关系,从中剔除掉有违生态经济法则的因素,坚决抵制有违生态经济的暴力式发展部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制衡还反映在生态文化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上,全局式的生态经济效益考核将对生态经济起制衡和保障作用。
三、未来发展:由E2到E3的生态经济学转型
在高投高产的纯单向线型经济发展模式之下,一直以来疯狂的工业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了累累伤痕,不仅引发了环境的肆意污染与资源的难以为继,而且导致了气候的异常变化与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异化反应。这样的经济发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并且是有失理性的。不容乐观的过度工业化发展现实,向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面对现实的挑战,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可以给出较为完美的答案。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提倡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时刻不忘生态效益优先,以生态效益衡量经济发展的功过得失。无论是经济结构问题,还是资源与环境问题,都可以通过生态经济予以改善。通过生态效益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以生态工程中的生物种群嬗变、水土保持等方式不仅可以完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达成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正向反馈影响。面对现实生态经济的挑战,生态法则制衡、人文法则制衡与效益法则制衡是生态经济中制胜的法宝。我国早已开始制定宏伟的生态经济规划,拟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珠江五大流域划定为中国典型的五条横向生态经济带,形成以生态经济带滋养的集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社会经济优势为一体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新兴的生态经济学虽然尚处于发轫期,但是,生态经济学中的先进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早已纳入我国新一代执政者的新经济发展大视野之下。在执政者的领导之下,在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的制衡与约束之下,全国各族人民早已做好了迎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变革准备。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任何可资人类利用的生产生活必需品,究其实都来源于自然,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即开始了为生存发展而展开的自然索取史。然而,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早已由最初的狩猎、采集、栽培、耕植转而变为呈几何级数式的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令自然界不堪重负。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与自然之间是协同发展的。人类不能一味从自然中索取,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同时还必须珍视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观,并且从以生态为主的层面诠释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我国在新时期下,首先,应着手进行基于生态经济的环境创伤的重建与恢复;其次,应着手推进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加快实现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一词在英文中是Ecologic,经济一词在英文中是Economic,两个单词不仅前缀Eco-全部相同,而且后缀-ic也完全相同,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相似概念。因此,可以将生态经济称为Eco2或者是E2。由此可见,生态与经济并非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更为复杂的乘积关系。在E2这一生态经济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还要求学界必须追加一条新的规则,即公平正义。如果用一个英文单词来表达,那就是Equity。这一单词的加入使得E2华丽地转型为E3,由E2到E3的终极嬗变与华丽转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在和谐社会里崭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公平正义关系。E3中所追加的公平正义并非单纯指狭隘意义上的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公平正义,E3中的公平正义其实是广义上的公平正义;更关键的是,其中包括了中国特色的人类生态经济理想的现实改变与未来实现。E3中公平正义的达成不仅需要执政者的自上而下的倡导与推行,而且更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与践行,E3中的公平正义的达成不仅需要基于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范畴的最大化创造,而且更需要生态经济制衡与挑战的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在中国由来已久,“道法自然”是人类所共有的至高的生态经济学智慧与生态经济法则,虽历经两千多年仍鲜活如初。面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现实,不仅应该生态法则制衡、人文法则制衡、效益法则制衡三管齐下,还应开辟有中国生态经济特色的生态区划与生态经济带,以大生态的布局带动全国生态经济的良好发展与良性循环。从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用E3中所特有的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逻辑,实现生态经济的公平正义,同时,把握可持续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方针政策,乘着不断深化改革的东风,实现生态经济支撑之下的经济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
作者:潘丹丹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33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