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当你MOOC时,你谈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6-03-17 22:37

本文关键词:普通生物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你MOOC时,你谈些什么?

当你MOOC时,你谈些什么?

  MOOC改变了教育,重新定义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同时展示出一幅绚烂的未来教育发展蓝图。当一些传统教育者仍然认为MOOC不过是小打小闹的技术把戏时,MOOC海啸却早已涌入大学校门,它或许无法取代大学,却在不断敲打着传统教育的根基。

  毫不夸张地说,等待‘秦始皇’(MOOC课程)开课就好像以前等待自己心仪已久的游戏公测。”吴金翰这样形容他对MOOC的感觉。这位就读于福建泉州华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曾经在一个学年总共获得了31张MOOC证书。尽管现实中成绩并不突出,但他却是虚拟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学霸。

  事实上,当你登录拥有50万用户的果壳网MOOC学院——关于MOOC的在线学习交流社区,能够发现许许多多和吴金翰相似的MOOC学习发烧友。该网站2014年6月底至7月初进行的“2014MOOC学习者报告”显示,中国MOOC学习者中有近45%的人年龄在18到22岁之间,另有超过10%的学习者年龄在13到17岁之间。

  从MOOC中走出的学霸

  吴金翰从2013年8月开始在微博上接触到MOOC这个概念。他告诉本文作者,“相比学校的课程,我明显对MOOC上的课程更积极。毕竟这些课都是我自己选的,学校的课大多没有选择余地,只是说这学期你该上什么课该选什么课,是为修够学分的。而MOOC则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我选的课都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带有很大的主动性。”

  根据麦可思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近半数(48%)认为母校的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另有41%的人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大学课程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许多学生的共识。

  在吴金翰列出长长的已完成课程列表中,你能够看到“史记”“红楼梦”“秦始皇”这些和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也能够看到“工程图学2D”“简单统计学”等理工类课程,此外还有包括“微观经济学”“财务分析与决策”在内的专业相关课程。为了完成这些课,他每天大概会花两三个小时在MOOC学习上。“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的课可能会更久。比如有的课程作业是要写英文的论文,就会很耽误时间,可能要写个两三天。而且写完了还需要不断修改。”吴金翰说。

  和吴金翰类似,张静宁早在进入大学前就开始了自己的MOOC之旅。

  张静宁同样完成了国立台湾大学开设的“秦始皇”课,此外她还完成了一门计算机科学及Python编程导论课,一门Python交互式编程导论,一门史记。她在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时介绍说,“我选课有个方向,就是难的课我一般选择计算机和英语,其他的话就是史记、秦始皇这类比较感兴趣的课。”同时她也坦言,她先后报了十几门课,但并非都能坚持完成。“有些课尝试了一两周之后,可能没有时间,可能太难了,就放弃了。”但不管怎样,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异常黑暗的高三下学期,张静宁过的却是另外一种生活: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学MOOC。

  穿梭于虚拟与现实的旁听生

  来自湖南长沙的Andy在高二毅然选择退学,此后只身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我们高中通常会在高二把新课都学完,之后一年半的时间用于复习,应对高考。我当时就觉得课都学完了用那么长时间复习没什么意思。”于是就决定退学。在北大开始了自己的学术“北漂”生活。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Andy把心理系的专业课和哲学系西方哲学方向的课程都听完了,此外他还旁听了北大一系列的通选课,比如社会学导论、法律导论、普通统计学、普通生物学等等。

  而MOOC的出现也正好迎合了Andy的这种学习选择。对于一直以来喜欢运用网络自学的Andy来说,接触MOOC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会通过网上的教学视频、电子书以及文章进行学习,而MOOC则给他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资源。

  早在MOOC进入中国以前,Andy就已经是他的用户了。“我当时形容它是‘学霸们使用的网络游戏’,因为当时的体验确实是只有学霸在用。如果把学习当作一种娱乐方式的话,我觉得这就是学霸们的网络娱乐方式。但后来我意识到我想得太狭隘了。我当时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对MOOC有需求,愿意参与其中。”

  线上线下,一较高下

  Andy是MOOC学院的活跃用户,并且担任字幕组组长。在MOOC学习中,他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尽管他相信很多课程自学足矣,有不懂的也可以通过网络很快找到答案,但他同时也体会到学习伙伴互相督促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比如当初学习“博弈论”这门课,正当他要放弃时却收到网友的私信不断请教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他不得不自己认真学习课程,并且和这位素未谋面的学习伙伴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最终一起学完了那门课。

  Andy还曾经组织过MOOC学院的线下活动。“教室里的同学是你的强关系,但他和你的兴趣点很可能不一样。现实中的小伙伴不一定和你志同道合,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在现实中与你结识。网络中的小伙伴却和你的兴趣点是一样的,我们翻译同一门课,学习同一门课。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我感觉会更好。”

  而在吴金翰的学习体验中,线上和线下的伙伴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当他最初接触MOOC的时候,这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只能“单打独斗”。然而随着他越来越多地与周围人提起,前后总共有四五个同学加入到MOOC学习的大军中。“这几个同学中有两位已经拿到10张以上的证书了。”此外,他很享受能够和身边的人一起讨论MOOC学习的感觉。

  进入大学以后,张静宁也一直关注MOOC在校园中的发展。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屏上,她惊奇地发现,原来中科大有一个名为“iMOO科”的MOOC学习组织。令她感兴趣的是,这个小组和一般的MOOC学习小组并不相同。他们并不要求学习者必须完整地完成MOOC上的某一门课,或者拿到证书,而是结合学校目前的教学情况直接利用MOOC某一门课提供的资源。张静宁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把自己学校的教育和MOOC教育结合起来,“我不一定要完成MOOC上的某一门课,我们只是利用他们的资源来做我们自己的事情。”

  既非梦话,也非神话

  2014年出任Coursera CEO的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表示,Coursera每增长八名用户就有一名来自中国。此外,在Coursera的中国用户中,大约40%到45%为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四分之一为中学生,其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很明显,这场来自美国的教育“海啸”早已登陆中国。

  此外,截止2014年已有45门中国大学的课程上线Coursera。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表示,2013年北大推出了15门MOOC课程,“北大的目标是五年内推出100门”。

  在张静宁看来,MOOC最吸引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自由和免费,而优质是前提。“我觉得MOOC的课程必须要有优质的师资才能吸引眼球,才值得我们去学。而自由是说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而非被动地学习。此外,免费才能利于普及。”

  当然MOOC也并非神话。尽管曾有过“大学已死”的争论,但事实上,上述这些MOOC追随者都没有想过MOOC可以取代大学教育。吴金翰认为,MOOC对大学学习主要是一种促进和补充的作用,毕竟学校的课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说想从MOOC获得什么,张静宁认为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对世界有更好的认识。“我觉得MOOC就是你学习的一种方式,就跟看书和在学校接受教育没什么区别。当我有需求的时候,我就会想MOOC是否有我需要的资源,是否能够通过它来解决我的问题。”

  MOOC在中国

  说到底,MOOC在中国到底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李晓明认为在未来三到五年内,,MOOC会作为一个基本元素融入到各个大学的教学计划中。而到了再下一个阶段,网上可能会有上万门MOOC课程。那些本来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会慢慢开始学习这样的课程,从而使高等教育得到普及。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目前中国教育面临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在他看来,MOOC能够一定程度上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上述三点也是中国MOOC发展的方向所在。

  2014年9月12日,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内的11所大中华地区的顶尖高校参加了在北京大学召开的Coursera区域研讨会。他们发现一些中国大学提供的中文课程在海外同样十分受欢迎。

  另一方面,MOOC的学习经历是否会受到中国社会的认可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莱文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时表示,MOOC证书已经获得了一些企业的认可。他认为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并不指望一夜之间实现所有的目标”。

  拥抱教师新角色

  尽管MOOC可能并不会取代大学,但就如同其他技术的出现,确实可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其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被问道:“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很多老师可能就下岗了?”他当时反问对方:“为什么老师就不可以下岗?”尚俊杰认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让人们相信大学老师这样一个“铁饭碗”是不会下岗的。但MOOC的出现却可能很快淘汰那些不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或能力太差的教师。

  另一方面,MOOC的出现也使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成为了可能。目前,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有类似的实践。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从2013年开始便尝试在其“人群与网络”课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威廉·G.鲍恩所著的《数字时代的大学:拆掉常春藤的围墙》一书中,作者惊喜地发现许多教学人员都能接受新的思维方式。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教授”(69%)对“改变教学人员角色,从而减少讲课时间,增加指导学生的时间”的前景,兴奋多过恐惧。减少对传统讲课方式的依赖,可以让高校教员和学生将宝贵的时间投入到更有教育性的活动中去,对众多入门课程来说尤其如此。

  专注高等教育,请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或“MyCOS_Research”。

本文关键词:普通生物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35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8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