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6-04-28 15:41

  本文关键词: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成果可靠度。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8.4.2 快速静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

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

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基线中误差

为5mm±1ppm2D。

3.应用范围 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

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转移时,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

优点: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8-11),可靠性差。

8.4.3 准动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在测区选择一个基准点,

安置接收机工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

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

在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况下,

将流动接收机分别在2,3,4……各点观测数秒

钟。

2.精度 基线的中误差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

工程测量及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1. 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

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过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否则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间1~2min。

8.4.4 往返式重复设站

1.作业方法 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

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依次到每点观测

1~2min;1h后逆序返测各流动点1~2min。设站

布置如图8-13所示。

2.精度 相对于基准点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控制测量及控制网加密、取代导线测量及三角测量、工程测量机地籍测量。

4.注意事项 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15km;基准点上空开阔,能正常跟踪3颗及以上卫星。

8.4.5 动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

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先在出发点上静态

观测数分钟;然后流动接收机从出发点开始连续运

动;按指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运动载体的实时位置。

作业布置如图8-14所示

2.精度 相对于基准点的瞬时点位精度

1~2cm。

3.应用范围 精密测定运动目标的轨迹、测定

道路的中心线、剖面测量、航道测量等。

4.注意事项 需同步观测5颗卫星,其中至少4颗卫星要连续跟踪;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

8.4.6 实时动态测量的作业模式与应用

1.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简介

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RTB)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 GPS)测量技术,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

实时动态测量的基本思想是:在基线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测量,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2.RTK作业模式与应用

根据用户的要求,目前实时动态测量采用的作业模式,主要有:

①快速静态测量

采用这种测量模式,要求GPS接收机在每一用户站上,静止地进行观测。在观测过程中,连同接收到的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解算整周末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如果解算结果的变化趋于稳定,且其精度已满足设计要求,便可适时的结束观测。

采用这种模式作业时,用户站的接收机在流动过程中,可以不必保持对GPS卫星的连续跟踪,其定位精度可达1~2cm。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城市、矿山等区域性的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等。

②准动态测量

同一般的准动测量一样,这种测量模式,通常要求流动的接收机在观测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进行观测,以便采用快速解算整周未知数的方法实时地进行初始化工作。初始化后,流动的接收杨在每一观测站,只需静止观测数历元,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解算流动站的三维坐标。目前,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该方法要求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保持对所测卫星的连续跟踪。一旦发生失锁,便需重新进行初始化的工作。

准动态实时测量模式,通常主要应用于地籍测量、碎部测量、路线测量和工程放样等。

③动态测量

动态测量模式,一般需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观测数分钟,以便进行初始化工作。之后,运动的接收机按预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自动地进行观测,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的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目前,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这种测量模式,仍要求在观测过程中,保持对观测卫星的连续跟踪。一旦发生失锁,则需重新进行初始化的工作。这时,对陆上的运动目标来说,可以在卫星失锁的观测点上,静止地观测数分钟,以便重新初始化,或者利用动态初始化(AROF)技术,重新初始化,而对海上和空中的运动目标来说,则只有应用AROP技术,重新完成初始化的工作。

实时动态测量模式,主要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和航空物探中采样点的实时定位,航空测量,道路中线测量,以及运动目标的精度导航等。

思考题:1、怎样编写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2、为什么要进行GPS网的基准设计?其目的是什么?

3、进行GPS网形设计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4、GPS测量外业观测在一个测点上要进行哪些工作?工作流程是怎样的?要注意什么?

8.5 数据预处理及观测成果的质量检核

8.5.1 数据预处理

1.数据处理软件及选择

GPS网数据处理分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各阶段数据处理软件可采用随机软件或经正式鉴定的软件,对于高精度的GPS网成果处理也可选用国际著名的GAMIT/GLOBK、BERNESE、GIPSY、GFZ等软件。

2.基线解算

对于两台级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值进行独立基线向量(坐标差)的平差计算叫基线解算。它的基本内容是:

①数据传输;

②数据分流;

③统一数据文件格式;

④卫星轨道的标准化;

⑤探测周跳、修复载波相位观测值;

⑥对观测值进行必要改正。

基线向量的解算一般采用多站、多时段自动处理的方法进行,具体处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基线解算一般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基线大于30Km,可采用三差相位观测值。

②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值,可作基线解的起算数据。

③基线解算中所需的起算点坐标,应按以下优先顺序采用:

? 国家GPS A、B级网控制点或其他高等级GPS网控制点的已有WGS-84

系坐标。

? 国家或城市较高等级控制点转换到WGS-84系后的坐标系。 ? 不少于观测30min的单点定位结果的平差值提供的WGS-84系坐标。 ④在采用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的一个同步时段中,可采用单基线模式解算。 ⑤同一级别的GPS网,根据基线长度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 ⑥对于所有同步观测时间短于30min的快速定位基线,必须采用合格的双差固定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

8.5.2 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

1.每个时段同步观测数据的检核

①数据剔除率应小于10%;


  本文关键词:GPS定位原理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37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