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郑平
本文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免费试读 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书评 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手机阅读 郑平 教育 社科科普
一、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营养庞杂,但都表现为简单、低等的生命形态;微生物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微生物形体微小。观察微生物必须借助于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将其放大几千倍至几十万倍。测量微生物需用测微尺,细菌以微米(μm)为计量单位;病毒以纳米(nm)为计量单位。
微生物结构简单。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物个体。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亚病毒仅由核酸组成;朊病毒则仅由蛋白质组成。
2.代谢活跃、类型多样
微生物代谢活跃。由于其个体小,比表面积大(细菌表面积大约为12m2/g干重),微生物能从环境中快速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并将大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例如,乳酸杆菌每小时产生的代谢产物(乳酸)可多达其体重的1000至10000倍。
微生物代谢类型多样。①基质广泛。既能利用无机物(二氧化碳),也能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②能源谱宽。既能利用太阳能,也能利用化学能作为能源。③适应性强。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发酵或无氧呼吸。④代谢产物多样。既可产生无机产物,也可产生有机产物;既可产生小分子有机物,也可以产生大分子有机物。
3.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微生物繁殖很快。生长旺盛时,有些细菌每20min就能增殖一代,24h可增殖72代。如果没有其他条件限制,经过一昼夜,1个细菌就可增至47万亿亿(4.7×1021)个。若设1012个细菌的干重为1g,则在1天内,生物量将从10-12g增加到4.7×109g。
微生物容易变异。每一世代,细菌出现自发突变的频率约为10-6(即在100万个细菌中有1个发生基因突变),液体培养中的细菌浓度可达108个/mL,这意味着在每毫升培养液中,就有100个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4.抗逆性强、休眠期长
微生物抗逆性很强。高温菌可在2.65×107Pa和300℃的高压高温条件下生活;嗜酸菌可在pH 0.5的强酸性条件下生活;嗜盐菌则可在盐浓度30%以上的“死海”中生活。
微生物休眠期很长。在不利条件下,微生物可进入休眠状态,有些种类形成特殊休眠体(如细菌芽孢)。据报道,有些细菌芽孢在休眠几百甚至上千年后仍有活力。
5.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微生物种类繁多。它包括病毒、细菌、古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类群。据估计,微生物种类数目约为50万~600万种,有记载的约为20万种(1995年),其中病毒4000多种,原核生物3500多种,真菌9万多种,原生动物和藻类10万多种。
微生物数量巨大。在温度和湿度适宜、养分丰富的土壤耕作层中,每克土壤的微生物含量高达数亿个。
6.分布广泛、分类界级宽
微生物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不论是土壤、水体和空气,还是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内部或表面,都存在大量微生物。上至8万多米的高空,下至3000多米的油井;冷至南北极地,热至几百摄氏度的深海火山口,都有微生物踪迹。
微生物的分类界级很宽。在反映生物系统发育的三域分类系统中,微生物包含了细菌域和古菌域的全部生物,以及真核生物域的部分生物。
(三)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和命名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各类微生物的识别、研究和应用,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命名。
1.微生物分类
分类(classification)是根据一定原则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把相似或相近的微生物放在一个分类单位中。从大到小,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依次是域(domain)、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在主要分类单位之间,还经常加进次要分类单位,如亚门(subphylum)、亚纲(subclass)、亚目(suborder)、亚科(subfamily)、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y)。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一群菌株的总称。种的特征常用一个指定的典型菌株(type strain)来代表。菌株(strain)是指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
2.微生物鉴定
鉴定(identification)是借助现有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某一微生物的归属单位。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可分成4个水平:①细胞形态和习性水平。主要以经典研究方法,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运动性、酶反应等。②细胞组分水平。主要以化学分析技术,测定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的化学成分。③蛋白质水平。主要采用氨基酸序列分析、凝胶电脉、免疫标记等手段,测定微生物蛋白质的特性。④核酸水平。主要采用G+C%值测定、核酸分子杂交、16S(18S)rRNA序列分析等手段,测定微生物核酸的特性。
3.微生物命名
命名(nomenclature)是按照国际命名法则,给每一个微生物类群或物种一个专有名称。微生物名称有俗名和学名之分。
俗名(common name)指普通的、通俗的、地区性的名字,,具有简明和大众化的优点;但往往涵义不确切,易于相互重复,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例如,俗名“绿脓杆菌”指“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学名(scientific name)是一个菌种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规则命名的。学名采用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构成。在出版物中,学名排成斜体(在书写或打字时,在学名之下划一横线,以表示它是斜体)。根据双名法规则,学名通常由一个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加一个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构成。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上的学名,在双名之后往往加上首次定名人(放在括号内)、现名定名人和现名定名年份。即:
学名=属名+种名必要(斜体)+(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可省略(正体)例如,大肠埃希氏菌(简称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在少数情况下,当某菌株归入一个亚种[subspecies,简写subsp.(正体)]或变种[variety,简写var.(正体)]时,学名应按“三名法”构成。即:
学名=属名+种名必要(斜体)+(subsp.或var.)可省略(正体)+亚种或变种名必要(斜体)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galleria
二、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在分子、细胞、个体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学科。它的根本任务是发掘、改善、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消灭有害微生物。
经过长期发展,微生物学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依据所研究的生命现象,可将微生物学划分为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等。依据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又可将微生物学划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按照不同标准,还可将微生物学划分出更多的分支学科。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本文编号:717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71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