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课程 >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发布时间:2017-08-23 08:03

  本文关键词:文化概论


  更多相关文章: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随堂模式 暨南大学 学堂在线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中国当代社会现实为基础,反思过去和面向未来,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之精神脉络,而非面面俱到地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诸要素。我们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必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

本课程自1985年始开,作为面向境外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至今已有近30年课程建设史。本课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通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审核并上线教育部爱课程网。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完成了由“知识教学”向“方法教学”的过渡。所谓方法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从老师的层次来看,指的是通过跨文化比较、跨民族思维方式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文化比较方法,以此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对人事物的批判性和鉴别性,帮助他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中,通过进行比较、筛选,发现实质,找到规律;从学生的层次来看,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传授社会方法和科学方法,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为线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串起来。。。。

   在课程内容上,则侧重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以及挖掘传统文化之现代意义,是“辅新命”,可称之“立新”。 课程组充分认识到,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诸要素如文、史、哲等作为课程内容的主体,课堂讲授很容易演变成相关学科的专业课,同时,如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上将以上内容全部讲授完成,课时设置也无法满足。课程组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无论是从文、史、哲,还是从宗教、科技等方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授课教师有一些内容是一定皆会涉及的,即文化精神与思维方式。有鉴于此,课程组通过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将课程内容设定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建立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认识关系。通过讲解文化的含义、构成,以及传统的精神和对现实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使他们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从正确区分社会传统的精华和劣质成分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部分(第一讲),建立人与生态环境的认识关系。综合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背景,从生态自然、社会结构、行为与文化三层维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外原因;通过分析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中国文明产生的源头和形成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地分析中国辽阔疆域形成的原因和多元文化融合及其实质;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辩证(“中和” )的方法去分析古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部分(第二讲),建立人与文化规律之间的认识关系。利用哲学方法,高度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实质,并将其作为贯串全课程的主线,从人文精神、自然主义、工夫与境界三个方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特点;通过分析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道家的自然观、庄子的齐物论、古老的系统观及其现代意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中和”文化的实质、内涵和现代价值。

    第四部分(第三讲),建立文化行为与文化认识之间的关系。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这样一个新锐话题,从文化载体中独立出来,专章讲授;从经验思维、整体思维、序变思维三个角度解析中国式思维的特征,并将之与其它文明相互比较。通过剖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中国人,正确认识世界中的中国。

   第五部分(第四讲),引导学生关注案例教学,即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践智慧。以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多个角度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主要集中于具备现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方面,如历法数术、文学艺术、中医武术、饮食养生、建筑风水、民俗节日等。

概言之,本课内容已完成了由对历史之探索转到对当下问题的回应,即由对中国历史“是什么”而转到中国现代文化 “为何如此”的思考;从问题,尤其是当代讨论的“热点问题”入手,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综上而言,本课希望在有限的课时里演绎出无限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方法是要在当代社会问题之视域下,以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为核心,以文化诸要素、诸案例为材料,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珠贝似海,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畅游其中。





展开 课程章节

第一周导言上0.1中国历史的分期0.2传统文化的概念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第二周 导言下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1.1.1人与自然的关系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1.2.0 引言1.2.1 华夏文化形成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1.3.1早熟的官僚体制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2.2 易学基础简述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2.3周易中的人文神文与人文测试题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3.2说“儒”释义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3.5 孟子的性善论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4.1道家概述4.2老子与《道德经》4.3说“道”论“德”4.4上善若水4.5道法自然4.6自然无为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5.1庄子其人5.2庄子其书5.3道性与人性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第十二周 考试

授课教师
  •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龚红月暨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和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行为学。曾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暨南大学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广东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

  •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史怀刚暨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史怀刚,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易学、中国近现代哲学,现为暨南大学国学研究所副所长,暨南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成员,岭南心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蒋述卓暨南大学 文学院 教授

    蒋述卓,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等;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著述丰厚,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和科研奖,,获得国家、省和校级荣誉称号无数。

  •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马炳涛暨南大学 文学院 博士后

    马炳涛,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是佛教哲学、佛学与现代社会。

  • 精华笔记

    精华笔记正在评选中,去看看全部笔记

    常见问题

    课程成绩如何构成?

    单元练习(20%);课堂讨论等(20%);期末考试(60%)。

    思维和精神都属抽象的内容,课程会不会很难学习?

    不会。本课开课30多年,曾专为暨南大学外招生(境外、海外学生)开设,为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不断进行教改,因此,教师讲课要求深入浅出、深刻明了,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白深刻的道理。



    本文编号:723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kc/723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