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诗句_面朝大海春暖花开_吕梁名镇名村保护调查报告
本文关键词:乡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故乡是人生的根,乡愁是血脉的情。记住乡愁可以彰显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魅力,唤醒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愁的载体——传统村落正在流失。记者在临县、柳林、交口、石楼等地调查名镇名村保护情况后,心里充满了甜蜜和苦涩交织的矛盾。甜蜜的是吕梁的名镇名村数量居全省前列,有过辉煌的历史。苦涩的是许多名镇名村毁损严重,一些具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人去楼空,房倒屋塌,年久失修和偷盗毁损导致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手艺濒临失传,让人不免对记住乡愁的未来心存隐忧和不安。
自豪——名镇名村群星璀璨的历史据统计,吕梁名镇名村数量居于全省前列,尤其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古建筑使吕梁许多地方成为晋商繁荣的重要见证,留下了临县碛口古镇和西湾村、李家山村古村落、义居寺古刹,柳林孟门古镇和后冯家沟古村落、陈家湾乡高家垣村古村落,交口双池镇西庄村和回龙乡明志沟村古村落,石楼县龙交乡君庄村古村落等许多古迹,都进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临县碛口于201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碛口古建筑群、黄河码头、明清商贸遗存、民居院落、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及古商道等。另外还有大同碛、黄河天然水蚀浮雕、奇石群、沙滩湿地、土柱林、红枣林带等自然景观,集中代表了古镇商贸文化、黄河峡谷文化、黄土高原文化、红色革命教育文化和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碛口古镇在历史上被誉为“水旱码头大都会”,至今尚存的五里长街依稀可见历史上的三大分区,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以银行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高档商业区中市街,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一条横向的主街道与13条依山而建的竖巷交叉组成完整的交通网络系统,形成了“巷巷相通,铺铺相连”的建筑特色。古建筑群呈现出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四合院,正房、偏房和厢房、绣楼、柴房无不体现着风水观念和伦理等级等中国传统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联合确认具有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潜力。
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内的吴家大院是明清时期晋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晋商豪宅,主要建筑有树德堂、麟厚堂、守约堂、宁善堂、清源堂、回音堂、怀德堂、五福堂、避暑山庄、祠堂、文笔塔、魁星楼、关帝庙等一庄一园一塔一楼三坊九堂一十六宅院,共有房屋700余间。规模之大、建筑之精巧可与晋中大院媲美。交口县回龙乡明志沟村的明清时期古堡式建筑群独具特色,精细的砖雕、木雕、石雕令人叹服,至今名人辈出,演绎着“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古老遗风。
在柳林县,孟门是大禹治水之天下黄河第一门,历史积淀深厚,黄河民俗浓郁,后冯家沟村作为孟门镇十大古民居村落之一,2014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里传统建筑层层叠叠达五层之多,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明柱厦檐窑洞、无根柱檐窑洞、接口窑洞、一柱香窑洞、砖瓦房等不同类型的宅院风格,均为明清建筑,另有五座村庙、百庙和老庙属元代建筑。这里历史上是小手工业、商贸业的聚集地,村民传承了缫丝织锦、纺纱织布、金银加工、蓖麻拧绳等多种技艺。陈家湾乡高家垣村是另一种风格的中国传统村落,据村民介绍,村落繁盛于清代时期,出现过文武生员8名,四大财主、八小财主、24富户,形成了15个四合院、6个躺椅大门、20多个凤凰洞大门。一些四合院曲径通幽处,勾连相通,布局有序,雕刻绘画精美、细腻、生动,绣楼、斗拱及虎眼等造型精致,厢房内有地下暗道,为抗战时期打击日寇提供了便利条件,华国锋、刘志丹等革命前辈曾在此居住。
遗憾——名镇名村日渐毁损的现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恋乡情结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令人遗憾的是,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快速发展,许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被废弃、遗忘、毁损,出现荒无人烟、道路和院落杂草丛生,古建筑房倒屋塌,残垣断壁现象。据媒体报道,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全国传统村落消失110万座,平均每天消失300座。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乡村是乡土文化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口流失和生活方式转变正在使乡土文化趋于解体。
吕梁的一些名镇名村也未能幸免。无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碛口古镇,还是交口双池镇的西庄村、回龙乡明志沟村,柳林孟门镇后冯家沟村、陈家湾乡高家垣村,部分古建筑都已年久失修,风雨侵蚀,房屋建筑和门窗已严重变形,个别地方已垮塌成废砖烂瓦。
有一位外国专家对中国某地的旧城改造这样感慨:“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许多地方为了新建大家“都会有”的高楼大厦,而拆掉毁损别人“永远也不会有”的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筑,甚至是古文物,或者搬移新居任凭古建筑自生自灭。在“拆旧城,建新城”成为一种风潮、一种时尚的背景下,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屡有发生。特别是在政绩焦虑、利益冲动和追求形式的促使之下,许多地方的高楼林立,往往就是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作为代价的。形势已岌岌可危,令人不得不发出“救救乡村”的呐喊。
期盼——名镇名村重放光芒的未来五千年中华文明首要的是乡村文明,她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部分。茶之乡、酒之乡、陶瓷之乡、刺绣之乡、武术之乡、杂技之乡、耕读之乡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数不胜数。当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的古老村落、历史街巷、传统民居、自然山水等不复存在,人们的乡愁就会失去倚靠和源头,随之而来的,便是故土情怀的失落与泯灭。
惊喜的是人们在经历了城镇化建设“拆旧城,建新城”的短暂狂热后逐渐趋于理智,政府确定各级各类名镇名村申报和保护名录,人大和政协调研相关工作情况,更重要的是群众的觉醒。我们在调查走访中,群众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热情地端上温度刚好的绿豆汤、苦菜茶给我们解渴。村民不怕疲劳,抬着大音箱,汗流浃背地随着我们从上坡到下坡往返好几趟,70多岁的老大爷不顾年事已高,头顶烈日,拿着话筒给我们不厌其烦地介绍这些古建筑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还有的乡亲拿出自家种的水果给我们吃。“群众的一幕幕情景引来了我们一次次感动”,随行的领导情不自禁地说。
乡村文明是一块尘封的玉,不是濒临死亡的老人。15世纪发生于地中海城市的文艺复兴成为近代西方崛起的起点;那么21世纪,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也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记得住乡愁”需要把人放到首位。人忘了乡愁就像风筝断了线;乡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怀念,时间越久越浓烈。
为了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尤其是名村名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乡村建设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我们把乡村和城市的两元空间,都看成是实现中国梦的新载体。我们理想的城镇化,不是把中国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中国人在诗意乡村、温馨小镇、田园城市的多元化、生态化的居住环境中,有更多的选择、生活的更幸福。只有增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医疗养老等一体化……一点一滴的改进累积起来就会化为真实具体的幸福。这样的城镇化才能让人记住乡愁。
毕竟,人在,乡愁才在。
吕梁日报记者任昱实习记者王卫斌
本文关键词:乡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2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ongguanliyi/10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