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职称论文 >

家访心得体会短语_家访教师心得简短_教师家访心得

发布时间:2016-07-08 16:11

  本文关键词:家访心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教师家访心得

教师家访心得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通过家访我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所以这登门家访的传统不能去。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老写的“亲”字,也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常见面才会亲。所以家访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心应手。
对于家访的对象是后进生,我觉得“后进生”因为一些不突出的优点而受到老师的称赞时会很高兴,老师可以和家长一起从点滴的进步谈起,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用优点去克服缺点。所以在家访时我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每次家访都会让我受益非浅,和学生家长相互了解情况,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沟通感情,既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且同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在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 教师家访心得 相关内容:
  • 幼儿园教师家访心得
  • 家访是我们幼儿园每学期末每位老师必做的工作,刚开始时我很疑惑:我们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很多时候我们都通过电话交流,有些小事则可以在接送的时间三言两语与家长交换意见,有必要走进家庭实行这样传统的家访吗?家长会乐意接受吗?通...

  •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 作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心中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和梦想。但试问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很少!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往往流于空泛,简单的让学生想象或讲出自己以后的理想是什么?那么至于怎样实现...

  • 2011年教学常规月学习心得体会
  • 为认真落实教育局的指示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我认真学习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并作了学习笔记。

  •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 近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下,学校组织我们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修订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短短的八条内容,却让我们感触颇多。

  • 幼儿园教师2011见习心得体会
  • 见习是踏入工作的第几步,我不知道,但每当我每走一步时,生活赋予我一个矛盾的集合点,一边坚持左一边坚持右,分辨是是非非,靠的是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 教师党风廉正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 “廉洁治校,勤俭办学,清白执教,,服务学生”、“敬廉崇洁,诚信知礼,律已向善,遵纪守法”……这是我校教育工作主题之一。学校的中心主题是要求老师们清廉高洁,坚持操守,用清廉做直尺,以勤俭为尺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

  • 幼儿教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心得
  • 一、新形势下搞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一项紧迫而紧要的任务。 (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三)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 教师学法用法心得
  • 为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制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本学期我们泰山小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多...

  • 查看更多>> 教师心得体会

  •   本文关键词:家访心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ongguanliyi/67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6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