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职称论文 >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3篇

发布时间:2016-07-22 22:17

  本文关键词:师德师风学习心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关于“师德师风”的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得体会,小编如下为大家整理了3篇范文,大家敬请阅读!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范文一

  通过前几天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的学习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新时期的素质要求,学习师风师德心得体会。下面简单谈谈几点体会:

  一、敬岗爱业,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自己应该系统地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范文二

  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

  学习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范文

  。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

  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1.2015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2.2015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3篇)

3.2015最新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4.2015年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5.2015年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6.2015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优秀篇)

7.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2015精选五篇)

8.2015关于师德师风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9.2015年关于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

  在新常态下,加强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是党政工作的一大要点,下面是中国人才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民宗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借鉴。

  民宗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1】

  近期,垦利县民宗局在民族宗教干部队伍中开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教育培训活动,结合“三严三实”要求,通过增强四种意识,努力打造出一支风清气正、激情干事、甘于奉献的民族宗教干部队伍。

  一是增强学习意识。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和日益艰巨的任务,引导民宗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理论知识,拓宽业务知识,提高了干部队伍处理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民族宗教无小事”,本着对事业负责、对上级组织负责、对服务对象负责的工作态度,定期召开例会,督查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工作信息、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民族宗教工作的内在规律,提高了干部队伍的防范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

  三是增强服务意识。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为民族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服务水平,拓宽了服务思路。

  四是增强法制意识。注重加强民族宗教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把宪法、法律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宣传等活动,提高了干部队伍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民宗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2】

  今年以来,港闸区民宗局针对民宗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积极地去面对,不断地去研究,另一方面,则通过“三学”的方式去改善和充实,从而适应了民宗领域的新常态,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一是学时事,了解大事。要求局机关里的每位人员,每天都要阅读《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等党刊;要求每日要有一个半小时上网,浏览“国家宗教事务局网”、“江苏民族宗教网”、“南通民族宗教网”等业内网站上的动态信息;同时,还要求点击“新浪”、“人民”等新闻网站等,以此使工作人员,能够媒体都了解国内外大事。

  二是学分析,掌握大势。利用每周的办公会、学习会等,把大家集中起来,围绕国内外发生的大事,结合民族宗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以一题一议的方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尽情表达,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联系各自分管和负责的工作,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发扬民主,统一思想,在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中,掌握了当前的大局和大势。

  三是学基层,解决难事。人民群众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矿藏”。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下三带三促”活动、在职党员到村(社区)当志愿者等,特别是与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少数民族群众等服务对象,广泛接触,深度交流,认真交心,虚心请教,从中感触到和学习到了丰富的经验,为适应民宗工作新常态夯实了一定的基础。

  民宗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3】

  近年来,在咸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突破口,以创新为动力,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有序开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机制,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机制新常态

  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3—4次,听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及分管领导深入民族村镇、学校和企业,就民族关系、民族经济、民族体育、安全稳定等开展调研工作,着力解决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4月27日,现任咸阳市委书记岳亮同志主持召开上任后的第一次市委常委会议,组织市委常委认真听取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汇报,研究咸阳市贯彻落实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的意见,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提出要求。

  二是建章立制,推动活动的开展。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我们积极做好建章立制工作,5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咸阳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办法》、《关于进一步明确来咸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与新疆喀什、和田民族工作部门签署《关于建立来咸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联动协作协议》,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障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群众权益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二、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新亮点

  根据国家民委《关于打造宣传工作品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通知》、《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的实施意见》精神指示,我们积极创建“六进”活动,搭建新的宣传平台,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全覆盖,不留空档和死角。

  一是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作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主体,把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法规等内容列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列入新闻宣传计划,每年定期举办党政领导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培训班,组织全市机关干部参加全国民族知识答题活动,在民族宗教系统举办歌咏比赛、书画展等活动。2010年以来,全市参加中、省、市培训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000余人次。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五五普法”、“六五普法”等活动为载体,采取上街宣传、开办专栏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舆论氛围,增强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宣传教育活动进企业。目前,全市各类清真食品经营单位800余家、生产加工企业45家,其中规模(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十二五”期间全国民贸民品定点生产企业7家,2015年全市民族经济产值将突破50亿元。为促进民族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按照“加强监管,优质服务,龙头带动,树立品牌,培育名牌”的工作思路,搭建政策和贸易平台,优先扶持城市民族经济发展。定期组织少数民族企业家参加中、省举办的各类培训、考察学习和博览会 30余次。另一方面,要求全市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清真食品安全生产常识作为员工培训的必训内容,做到“三个明确”:明确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明确清真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明确民族团结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使企业员工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各企业在厂区都专门开辟《中国民族报》阅报栏,并把设置阅报栏作为检查考评企业的一项必检内容,常抓不懈。为丰富民族企业员工的生活,在民族企业中开展“民族大联欢”文艺晚会、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各民族员工的友谊和感情。

  三是宣传教育活动进社区。社区教育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我们把少数民族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社区,作为宣传教育重点,在办公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集民族团结宣传经费,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通过发放少数民族群众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及牛羊肉补贴等工作,营造睦邻、敬邻、亲邻的传统家风和“中华民族一家亲”氛围。

  四是宣传教育活动进乡镇、学校、寺庙。多年来,我们以少数民族聚居村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为重点,将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活动辐射到所在乡镇及全社会,做到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采取“国家拨一点、县区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式,下大力抓好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全力支持民族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2005年以来,我市为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争取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13万元,市县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365万元,用于农村少数民族群众移民搬迁、教育、交通、水利等50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改善当地回汉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宣传教育活动的说服力,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乾县关头社区永久村、礼泉县城南社区西关村、礼泉县叱干镇西马庄村等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每年在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团结征文、民族艺术表演、民族大团结主题活动,充分调动青少年及高校学生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市县两级伊斯兰教协会建设,下大力培养一支在政治上靠得住、群众中有威信、学识上有造诣、关键时候用的上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发挥清真寺管委会在创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清真寺阿訇的讲经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传递到每一名穆斯林群众。

  五是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亮点工程。我们注重发现先进,培养典型,用典型推动全市工作,带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去年9月,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回族女教师丁海艳作为我省代表赴京参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赴京归来后,市上主要领导亲自会见丁海艳,感谢她为少数民族子女教育做出的无私奉献;12月,省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团来我市作首场报告,全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县市区党政领导及统战、民族工作干部近400人聆听报告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热情;立足自身优势,发挥我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主阵地作用,马栏革命纪念馆、西藏民族学院校史展览馆及人权展览馆,累计受教育干部群众70万人次。5年来,我市荣获“全国民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等20余项国家、省级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全市有全国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

  三、主动作为,打造服务民族经济发展新亮点

  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求团结、促发展。我们将工作重心下移,主动作为,注重政策指导,抓好协调服务,强化管理督查,促进全市民族经济发展,一是抓整体,推动发展上新台阶。截至2014年底,全市清真食品经营单位达1000余家,其中生产加工类民族企业45家,全市民族经济产值达到40亿元,清真食品经营单位、民族经济产值分别比2013年增长7.5%、8.3%。二是搭建平台,破解短板。紧抓共建大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积极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搭建平台,搞好银企对接。在西北二棉纺织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受困时,我们主动上门,积极协调,帮其解决国家贴息贷款8510余万元,享受贴息245 万元,及时协调税务部门为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免税250万元,使其走出生产经营困境,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

  一是在机构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市的民族工作部门,还存在基层服务人员少、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来咸外来务工经商少数民族人口因地区、语言、习俗差异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带来新挑战。今后的工作中,由市上分管领导牵头协调,统一安排部署,相关部门联合行动,综合民族宗教、城市执法、质量监督、食品安全、工商税务、公安维稳等部门力量,务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取得实效。

更多相关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1.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2.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1500字

3.2016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4.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体会

5.社区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6.教育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7.区政府办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8.民宗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9.财政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10.关于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荐读)

  区政府办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下面是中国人才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借鉴。

  区政府办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首要一点就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将不该由政府管理和政府管理不好的事项下放给市场和社会,从根本上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

  第一,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会议上肯定了简政放权一年来的成绩,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寻租”空间,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一年多以来,新一届政府先后取消和下放了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修订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改革商事制度,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力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并取消资质资格许可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这些措施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突破利益藩篱,切实放权于市场和社会。

  第二,不断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开制造业准入限制。经过10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说容易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都改革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关键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将那些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高、突破价值大的权力取消和下放出去,真正实现“政府的自我革命”,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

  第三,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重要抓手,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途径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各级政府在全面摸清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

  二、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管”和“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何做好“放”“管”结合、“放”“管”并举是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挑战。“管”,就是事中事后监管,是当前改革面临的一大短板,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不到位。很多政府部门“会批不会管”,“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对事中事后监管既不熟悉也不热衷,导致以批代管、以费代管和以罚代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二是监管体制不健全。一方面,多头监管、权责不对应问题严重,监管职责既交叉又缺位;另一方面,监管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监管方式不科学。监管部门较多采用“静态式”“运动式”的监管方式,平常监管不严,无心顾及问题隐患,问题暴露后才一拥而上。

  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常态要求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提升政府监管意识,落实监管责任。重点是改变重审轻管、有权无责的现象,做到权责对应,切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从根本上破除“懒政”、“怠政”思维,清除“监管认知盲区”。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方式。一方面是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预防性制度体系,例如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等,通过相关制度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是建立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公开监管执法信息,完善市场监管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填补监管缝隙,堵住监管漏洞。第三,鼓励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自律。一方面鼓励社会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监督,提升公众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依靠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第四,加强监管研究,放管同步推进。国务院明确要求,在行政审批改革过程中,对取消下放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同步研究、同步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并同步落实。对予以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如果下一步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不明确、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应当暂缓取消下放,否则又会回到“一放就乱”的老路上,影响改革成效。

  三、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按照内在经济规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切实发挥政府在管宏观、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方面的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第一,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传统宏观调控思路更多强调速度和规模的指标,更为关注GDP、物价、货币供应、信贷投放、财政收支等数据。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以及经济之外的民生、生态等指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部分,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

  第二,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经济新常态下,要探索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的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定向调控是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间调控的深化。实施定向调控,就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定向施策。综合运用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既调控经济总量,也调控经济结构,既强调结果的有效性,也注重调控过程的精准性,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创新宏观管理的实现形式。

  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管理方式是政府为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绩效的重要途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第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行政执法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同时,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在行政执法领域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改变行政执法随意性强、规范性弱等问题,提搞行政执法公信力。

  第二,依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和运转有序的市场环境。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有关部门也在抓紧制订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措施。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等方式,创新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市场监管体系。

  第三,积极开展政策措施第三方评估工作。为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新一届政府针对重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在督查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估,这是行政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持续开展针对政策措施的制定前、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对畅通政策渠道、完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五、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目标,应当从三个方面重点切入。

  第一,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总体水平。政府应当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职能配置,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做到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不“缺位”。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法治化,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权责体系,消除政府怠于提供公共服务的随意性。

  第二,加大公共投资,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国际经验表明,高速增长期结束并不意味着中速增长期会自然到来。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把握底线思维,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公共领域投资是稳增长的有效手段,重点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投资,提高公共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使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第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核心是将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社会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和提供服务上来。对市场和社会能够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要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允许和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六、优化政府组织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处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大部门制要稳步推进,但也不是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大,有些部门是专项职能部门,有些部门是综合部门。综合部门需要的可以搞大部门制,但不是所有综合部门都要搞大部门制,不是作用相关职能都要往一个筐里装,关键要看怎样摆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

  优化行政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保障。这就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同步推进政府组织机构优化,使其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应当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科学配置行政职责,完善行政权力结构,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形成科学、稳定、高效、廉洁的行政权力配置结构和运行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从法治的高度规范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将优化进程规范化、制度化,祛除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随意性,打破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膨胀-精简-膨胀”的恶性循环。

  区政府办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这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力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至此,已初见成效,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不断改革已逐步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这就要求我国的行政体制还进一步完善。但是,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有很多地方并未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组织机构设置、依法行政和监督机制以及廉政建设等方面,都须进一步健全制度、优化机制。再次提出行政体制改革,是对以往改革的深化,改革的核心则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又在于简政放权、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它是推进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做好简政放权,优化职能配置,要结合不变的原则和千变万化的方法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处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一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将不该由政府管理的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承担的事务管理起来,打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 二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当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职能配置,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做到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不“缺位”。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法治化,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权责体系,消除政府怠于提供公共服务的随意性。 三是要依法推进改革。依法行政是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过去很多行政审批事项设定没有规范,在社会、群众中很难具有说服力。行政要依法,行政改革更要依法依规。 四是要落实改革举措。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由于期间掺杂利益关系,导致政府部门横在中间,上面的政策无法落实到位,执行政策效果不甚理想,经济难以发展。只有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要鼓励社会监督。加强广大社会群众、团体、单位等对行政改革的监督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自律性。

  区政府办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3】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并更好的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以促进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简政放权

  首先,提高政府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府的简政放权,就必须放开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业务,放开国内制造业的准入限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激发我国经济市场的活力,推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会议上肯定了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取得的成绩,并提出要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体制机制上存在的漏洞。近年来我国新一届政府先后取消和下放了7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各项制度,减少了行政事业型收费,并进一步取消了资格许可事项,诸如以上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激发了企业和市场的活力;为此,在以后的行政职能转变中还应该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以切实放权市场和社会。

  最后,进一步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以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机构、职能、程序和责任法定化,为此,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无授权不可为,也就是说,不能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损害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该在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二、新常态下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管

  新常态下政府职能的转变还要求其必须加强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管工作,为此,政府部门应该从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进一步完善政府制度建设,创新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模式,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预防性制度系统,比如,我国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提高市场经营主体的违法成本,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在工作中公开执法信息,完善监督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高政府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自身的监督管理意识,在工作中积极落实监管责任。政府机构的工作要改变有权无责、重审轻管的问题,确保政府的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以从根源上消除监管的盲区。

  再次,政府机构应鼓励社会公众监督自身的工作,加强自律。来自公众的监督,可以更好的约束政府部门的工作行为,尤其是与利益相关的人员的监督,可以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公正性,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最后,政府机构应该加强监管研究工作,放管同步推进。在政府行政审批改革的过程中,针对取消下放的项目都要进行同步研究,同步提出加强监督的对策,并积极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改革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新常态下政府应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以及有效的政府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为此,在新形态经济背景下,政府机构必须尊重经济客观发展规律,并通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进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制定的制度化,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价格、产业政策手段相结合,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政府机构尤其应该探索新型宏观调控机制,实施定向调控和区间调控相结合,以定向调控抓住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定向实施政策,不仅要控制经济发展的总量,也要兼顾经济发展结构。

  其次,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思路。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强调速度和规模的指标,并着重关注物价、货币供应、财政收支等数据;而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部分,以实现经济的稳增长。

  四、新常态下政府应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首先,政府机构应该依靠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此,政府机构可以建立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监管体系。其次,推行行政执法改革,创新法治思维,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政府机构内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并不断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改变行政执法行为的随意性。最后,政府机构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对重要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对政府政策实施制定前、实施过程以及落实情况的评估工作可以对完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新常态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政府机构必须不断优化行政权力结构,积极推进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创新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方式,通过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更多相关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1.2016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2.2016年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3.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4.社区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5.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1500字

6.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7.区政府办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8.教育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9.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10.财政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局发出通知,从2月14号至2月29号,组织市局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特此,中国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教育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教育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事业也蓬勃发展,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了4065家,10年间增长一倍多。尽管各类教育博物馆不断涌现,但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经费缺、门类杂、功能少、影响弱等问题,而综合性的国家级教育博物馆一直都是空白。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建立国家教育博物馆是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的体现,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

  承担重要历史使命

  建立国家教育博物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化发展系列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体现。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教育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教育博物馆属于专题博物馆,为教育界提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变革的具体画面。

  建设国家教育博物馆可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公众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好满足庞大教育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公众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感受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

  我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珍贵的教育遗产和教育文物资源,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有教无类”,体现了普及教育、追求教育大众化、平等化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保障,这需要充分发掘传统教育内涵,以促进现代教育发展。因此,建立国家教育博物馆符合新形势下广大社会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迫切愿望,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标志,可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科学继承教育历史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一部中国教育史,折射出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官学、私学、书院、科举都有众多教育文物遗留;近代新式学校和数次留学热潮也有众多教育文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形成有大量档案见证;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的探索发展有众多教育文物亟待整理与保护;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名人的教育珍藏有待系统管理与应用;大量分散在各地的名校、老校的教育文物与教育史料,需得到保护利用;各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的特色教育文物、教育档案需要征集与保护等。

  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

  目前,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28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3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国家教育博物馆,通过加强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基于上述原因,我有以下想法:

  一是高度重视,增强保障,将国家教育博物馆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列入国家财政专项支持。

  二是借鉴经验,明确定位。国家教育博物馆要建设成为教育文物的收藏中心、教育文化的展示中心、教育遗产的研究中心、教改经验的推广中心、世界教育的交流中心、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公众文化休闲中心。还可根据类型设立主题馆。

  三是合理选址,争取赞助。为彰显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国家教育博物馆的选址可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附近区域。建成后,可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四是积极宣传,形成共识。通过各类媒体,举办相关文化传播活动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识,以推动国家教育博物馆建设。

  五是凸显特色,服务教改。国家教育博物馆可划出一些专题展厅进行动态策展。由不同教育单位轮流举办展览,既能推动学校自身发展,又可实现交流,达到共同进步,推进教育均等化。

  六是广泛合作,扩大影响。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联盟,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博物馆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同时拓展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中华教育文化数字资源库,增强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教育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2】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而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而教育不应该成为枷锁和禁锢,紧紧地攥着孩子。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会引导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新常态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长不趋炎附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还要求老师们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他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九年、十二年学习之后的那两天。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教育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3】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用了64个“改革”、70个“新”、26个“教育现代化”等字眼。这意味着以深入推进改革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转入新常态的重要“风向标”。

  多做对国家有益的事,多办群众期盼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1月22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以改革的精神抓落实,敢于打破利益固化,勇于突破旧体制机制!要以创新的方式抓落实,把督查、自查和第三方评估、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让社会监督我们的落实效果!要以严格的问责抓落实,该奖励的奖励、该惩罚的惩罚!要以完善的制度抓落实,做好任务分解、限期报告、政策调整,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在回顾总结2014年教育工作、分析研判当前教育形势和研究部署2015年的教育工作时,袁贵仁用了64个“改革”、70个“新”、26个“教育现代化”等字眼。这意味着以深入推进改革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转入新常态的重要“风向标”。

  往民生“最低处”精准发力

  2014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中国社会各领域正在适应,世界也在适应“中国节奏”。

  作为社会民生之首的教育事业将如何适应“新常态”,成为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袁贵仁说,“我们的目光要关注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我们的政策要惠及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要把抓好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次“换挡”。这意味着教育综合改革从2014年聚力攻坚克难“啃硬骨头”,转入向教育民生“最低处”精准发力,让所有受教育群体都能享受到政策阳光,享受发展成果,以垫高教育公平的起点。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适合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之梦。对此,袁贵仁强调:“要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关于择校问题,说句实在话,北京能解决,没有地方不能解决!别的省不要再来说有困难,没有理由解决不好!”

  保障随迁子女、特殊教育、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等困难群体的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弱势群体最大的心愿。老百姓的这些期盼都已被列入今年教育部的重点工作。袁贵仁要求,要坚持雪中送炭、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今年的教育工作会报告针对性非常强,对地方的指导作用很大。”坐在会场第一排的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说,“我们用两年时间,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火炉全部改造成水暖、电暖,解决了不安全、不卫生等问题。但从今年的教育工作会中,找到了我们下一步改革的发力点。”

  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活力

  当“新常态”遇上中国教育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历史性转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倒计时的历史关口,中国教育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何在?

  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相似,“换挡期”的中国教育发展也需要新思路、新方法。“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有合理的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袁贵仁说,发达地区也有发达地区的难处,薄弱地区也有薄弱地区的优势。有的省提出的问题,其他省份早就解决了,答案就在兄弟省份!

  以2014年高教界普遍关心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例,袁贵仁说,一些学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名称和地位“升格”了,但办学能力、培养水平并未真正“升格”,有的甚至出现了招生难、就业难并存现象,发展难以持续。

  “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这些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袁贵仁进一步解释说,转型是对已有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路、模式的调整,不是职业院校的升格,不是“挂牌”,不是更名。转型要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阵风。

  对此,教育部2015年将抓紧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印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和分类评估制度,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谈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袁贵仁指出,今后,要以一流为目标,持续支持,统筹推进;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强化特色;以绩效为杠杆,突出竞争,强化开放。国家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方向不仅没有变,而且还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但是,今后的管理方式要改革,要引入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核,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入实施“2011计划”,不断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育人,使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调结构、提质量的背后,是观念的改变。徐梅说,教育已进入“新常态”,但我们的教师、校长、学生、家长、社会,还没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思想观念还未转过来,这也给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比如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观念的任性和惯性很强,地方政府顺应形势变化的反应较慢,持续过去的惯性较强,对今天“新常态”下对教育的新要求、新变化,也还没有适应。

  从依法治教中找寻改革的动力

  实干为先,落实为要。新一年的改革依靠什么来保障落实,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始终绕不开的命题。

  “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袁贵仁说,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依法系统梳理职责权限,划定行为边界,减少审批及各种变相审批,把本该属于学校、社会的权力还回去,使行政行为都于法有据。同时,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好,该协调的协调好。

  袁贵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这两个原则,尽早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既要从“越位点”退出,又要把“缺位点”补上,并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教育行政执法如何有效行使执法权力,是与会厅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分组讨论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建议,教育行政执法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学校,重点是要把所有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主体纳入执法对象,比如说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教育投入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关于代表们关心的“新常态”下教育经费筹措问题,袁贵仁提出,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是法律规定,也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同时,“我们还要用有限的财政支出,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和国际资源,放低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教育的门槛。特别是我们要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理念,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少花的钱尽量少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对于任何一起贪污挪用办学经费、困难群体补助经费的,都要绳之以法,让他们身败名裂!”

  教育优先发展永远不过时

  在今年的年度工作会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格外受到关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服务能力,通过高质量服务和更大的贡献赢得更多的支持。”袁贵仁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大家也都会记得,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永远没有“过去时”。徐梅说,与多年前不同,现在的地方政府也重视教育,但一些地方的科学发展观还未完全树立起来,觉得重视教育就是把学校建得漂亮点,甚至有的贫困县举全县之力建一所高标准学校,而将偏远的教学点、村小全部撤并,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今后在方向、规律上还需适应新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经济“新常态”后,教育如何争取更多教育投入是个新问题。因此,要发挥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中获得更多支持。

  袁贵仁要求,教育系统的干部要奋发有为、主动作为,在中国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之际,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懒政怠政,要尽心尽力,廉以服众、勤以治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更多相关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1.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2.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3.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4.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1500字

5.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体会

6.社区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7.关于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荐读)

8.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5000字

9.教育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10.区政府办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目的是为即将开展的“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干部)学习教育做好思想准备,动员广大财政干部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省、市、县委和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为打造“一城三基地”,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幸福新长武作出积极贡献。下面请看中国人才网带来的财政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财政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全市党政联席(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江林就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出了“提升境界、担当有为、干事创业、走在前列”的总体目标要求。会后,市财政局立即召开了局长办公会和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认真部署全年工作,明确了“促发展、惠民生、推改革、提水平”四个方面的财政工作新定位。

  促发展要有新作为。围绕全市重点事业、重点项目、重点问题,发挥财政在资金筹集、政策争取、统筹落实方面的优势和职能。在筹集资金方面,更有效率的利用各种要素,积极开辟筹资新通道,走出PPP合作新模式,多方位筹措资金,保障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在政策争取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将更多的项目投资划入上级投入范围和重点,力争在专项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的争取上实现突破。

  在统筹落实方面,全面落实国家减税清费政策,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积极开展财政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助力重点企业、骨干行业做大做强,促进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同时,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动员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努力为促发展提供财力支撑和政策保障。

  惠民生要有新举措。坚持民生优先,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在全面落实好城乡养老、城乡医疗、抚恤、城乡低保等各项普惠民生政策扩围提标的基础上,针对农村薄弱环节、特殊群体、重点制约因素,结合上级政策,加大重点专项投入,将更多的财力配置到民生实事办理上。全面落实好农村公益事业 “一事一议”政策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支持支部“1+3”工程,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村级实力;加大扶贫解困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城乡统筹,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

  改革要实现新突破。财政作为国家改革的重点和先行,在改革中起着引领和保障的重要责任。将结合上级要求和我市实际,重点抓住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实行预算公开,严格预算执行,提高预算绩效,实现预算“全口径、全透明、硬约束”;继续深化国库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直接支付比例和支付效率,强化账户管理,推广使用公务卡,努力丰富财政财务管理手段;进一步规范结余结转资金管理,激活存量资金、盘活闲置资金、整合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认真研究税收体制、财政体制各项改革,吃透改革精神,广泛深入调研,化解和破除影响发展的各种利益制约,理顺体制和机制,推动各项改革顺利进行,努力建设实力型财政和法制型财政。

  管理水平实现新提高。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全面落实各项管理规定,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将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和绩效评价落实到资金管理的每个环节。牢固树立内控理念,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行分事分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加强权力运行全程监督,激发和调动全员多方控制的积极性,努力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不断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财政队伍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按照“四有”要求,倡树五种风气,不断完善财政作风建设,落实主体责任,更好的提升财政服务发展、服务单位、服务群众的水平,树立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新形象。

  总之,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能担当、会担当。财政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各种矛盾,千方百计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第2篇】财政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发展形势做出的科学论断。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就要做到“中央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任务”,财政部门必须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积极引领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

  深刻领会新常态的科学论断,新常态的“新”,就是我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常态”就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是一种长期状态,成为一种趋势。在增长阶段转换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新常态是进步,是我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总量大了,家底厚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这30多年的努力,成就巨大,难能可贵。综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现在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度增长,客观条件不允许:从速度层面看,由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国经济 “做不到”、“受不了”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必然会换挡回落;从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现代服务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动力层面看,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是驱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在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由“世界工厂”转向创新驱动。从风险层面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显露出来。比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削弱人们的投资信心,过去积累的楼市泡沫和风险就凸显出来:在楼市下行预期下,房地产企业会暂停购买新的土地,造成以土地财政为重要来源的地方财力紧张;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银行的相关贷款就会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等等。虽然新常态面临着内需不振、产能过剩、财政增收缓慢、地方债务偏高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蕴含多种发展机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我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就伊犁而言经济同样存在速度、结构、动力和风险层面的问题,受经济下行、政策性减税、一批新建企业在税收减免阶段尚未形成税源等因素的影响,2010-2014年,州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30.6%、43%、25.8%、22%、10.7%,呈现出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态势。支出方面民生、改革和维稳等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部门必须在新常态下的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压力中激发动力,坚决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深化改革、依法理财,全力以赴推动财政各项工作。

  凝聚共识,提振发展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做出了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全国经济仍将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运行。在新常态下,我们已迎来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迎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确立,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供了重大机遇。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增加了市场活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迎来了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稳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这些都为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破解发展改革难题,开拓工作新局面,提供了难得机遇。财政部门必须坚持以“新思路”科学认识新常态,冷静理性思考,不急不躁,适应政治使命“新常态”,紧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把握主要矛盾,坚持底线思维,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适应维护稳定“新常态”,正视反恐维稳的严峻形势,紧紧把握反恐维稳的斗争主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决摒弃不以GDP论英雄就放松发展、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就不要发展、坚持“两个可持续”和保护生态就是放慢甚至放弃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和关键的意识。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州。不断充实发展的新思路,解决前进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全面推进各项财政工作。

  增收节支,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密集性的减税政策将成为常态,对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必须统筹当前和长远两个大局,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职能作用。首先要努力增强财政实力。增强地方财政实力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即:组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预期增长目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助和项目资金、提升融资能力。在组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要加强税收管理,实行社会综合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做到依法征收,不得通过财政垫付转引税款、列收列支等形式,虚增收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大各类资源资产类非税收入的征缴、监管力度,不得拖延滞后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坐收坐支、挤占挪用。特别是要主动做好主体税种影响因素评估,加强税务、非税执收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收入目标由约束性向预期性转变的衔接工作。在积极争取上级财力方面,准确把握中央、自治区的政策导向,如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将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专项资金采取因素法切块下达的政策,对于地方财政而言,就是一项政策机遇,在扎实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的同时,突出地方区域建制、边境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产粮大县、特殊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边民补助、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及维稳任务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特殊因素,进一步加大争取的力度。最大限度的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在提升融资能力方面,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加快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等领域改革”的要求,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依托政府融通担保平台,争取发行中期票据和小微企业扶持债,扩大与政策性和各类商业银行的合作,努力争取棚户区改造贷款,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资源效力,积极支持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转化精深加工型、现代物流拉动型、工业组装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为稳、富、美助力。其次要全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职能作用进行了准确定位,就是“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要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在政府决策时发出专业、理性、客观的“财政好声音”,在财政收入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和财税运行规律,发挥财税对经济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积极利用财税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培育稳定、优质、广泛的税源,建立健康稳健的收入结构和增长模式,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在财政支出方面,出台政策、提高标准,要充分考虑财政的可承受能力,要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整合专项资金、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式,挖掘内生动力,解决收支矛盾。

  转变理财方式,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就是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支出责任无限扩张,越位与缺位长期并存,导致财力紧张,效率低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原则。财政部门要努力解决财政作用“万能化”、支出责任“无限化”的问题,将公共财政的职能回归到“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能上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要转变支持发展的方式,清理规范各类财税优惠政策,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补贴,财政部门一般不要直接向企业分配和拨付资金,不应直接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营造发展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上来。要注重财税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突出政策精准发力,通过财税杠杆的撬动,激发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要转变保障民生的方式,立足公共性原则,合理区分政府、市场、社会、集体和个人的责任,科学安排政策和支出。要树立“托底”、“补短板”思想,托牢民生保障底线、补长区域发展短板,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推动树立个人努力、各方面合理承担责任、勤劳致富的科学的民生理念。要转变投入方式,按照“公共财政必须讲投入产出”的要求,继续开展各类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要善于借助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来弥补财政资金不足、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学校、医院、养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放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比如政府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目的是通过政府投入较少的资金,来撬动社会资本完成某一个项目,用小投资换来大服务,进一步盘活社会资本。

  贯彻落实新预算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15年是新预算法执行的第一年,也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关键年。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尤其是要把贯彻落实新预算法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高度重视预算改革工作,积极转变按年定事、零敲碎打的传统预算模式,按照强化控制、突出绩效、公开透明的要求,科学编制财政预算;改进预算控制方式,预算执行中出现超收,要用于冲减赤字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出现短收,要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他预算资金、削减支出实现平衡;要维护预算的刚性和法定性,经人大批准的预算,非法定程序,不得调整,有新增支出的,要么砍旧预算,要么放到下一年,不能用新增财力解决,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增强对预算的敬畏心和遵从度。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财政工作、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关键是建设一支讲大局、懂经济、有思路、干实事、敢担当的财政干部队伍。要做到心中有党,把牢政治方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争做“四强”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民,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继续抓好作风建设,自觉抵制和纠正“四风”问题,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做到心中有责,做干部就要有担当,要意气风发、激情干事,不能年年都是涛声依旧,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要做到心中有戒。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纪律建设,守纪律讲规矩,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形成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第3篇】财政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在全省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和楼继伟部长讲话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高站位、谋全局、观大势,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适应财政新常态、促进财政新发展。

  一是适应收入新常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克服财政收入速度传统理念,做到财政收入有质量并持续提升。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反对“竭泽而渔”,坚决不收“过头税”。大力培植有发展潜力、有增长后劲的企业,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做强,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做大,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不断夯实财源基础。

  二是适应支出新常态,处理好统筹与持续的关系。充分考虑财力现状,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切实把钱用在刀刃上。该财政保障的落实服务到位,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但不能大包大揽、一兜到底。科学调控保障基层,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认真编制财政“十三五”规划,算好政治民生账、经济社会账。

  三是适应发展新常态,处理好财政与市场的关系。遵循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无形、财政有形,市场无限、财政有限,市场有力、财政有为,市场有序、财政有效。发挥财政税费政策牵引作用,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发挥财政产业政策综合效应,使市场更有效率地利用各种要素。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叠加效益,吸引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四是适应改革新常态,处理好财政与财务的关系。认识新常态倒逼改革,开展财政改革工作“回头看”,更加注重发挥预算部门单位的作用,凝聚深化财政改革的强大合力。落实好帮联制度,健全会商工作机制,充分依靠和服务财务、关心和支持财务、引导和带动财务,形成财政部门带动预算单位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带动预算单位业务部门的正向效应。

  五是适应法治新常态,处理好透明与规范的关系。严格按照权力清单和法定界限用权,自觉将财政的政务和事务活动置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以政务公开常态化推进财政管理精准精细精良。认真贯彻实施新预算法,把新预算法的各项规定作为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发挥人大对财政工作的监督、指导、促进和推动作用。

更多相关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1.财政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2.教育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3.区政府办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4.政府部门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5.民宗局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学习心得体会

6.2016关于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4篇

7.关于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荐读)

8.2016最新领导干部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9.乡镇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10.法院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师德师风学习心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5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ongguanliyi/75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0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