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本文关键词: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更多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导读:《语文天地三》《乌衣巷》,《语文天地四》,二、语文天地:畅所欲言“欣赏书法作品,四、结课老人的真情让我感动,我变得自信了,变得勇敢了。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作业: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板书:唯一的听众锯床腿-----帮助-----优美动听缺乏信心-语言-眼神-行动-恢复自信《语文天地三》《乌衣巷》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1)认读两个一类字(2)理解:朱衣巷、谢、斜、旧时、寻常的意思(3)背
四、结课
老人的真情让我感动,我变得自信了,变得勇敢了。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板书:
唯一的听众
锯床腿-----帮助-----优美动听
缺乏信心-语言-眼神-行动-恢复自信
《语文天地三》 《乌衣巷》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认读两个一类字
(2)理解:朱衣巷、谢、斜、旧时、寻常的意思 (3)背诵《乌衣巷》
2.能力发展点: 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小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感悟诗意 ;难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一看这首诗是从哪方面来展现春天的?板书:乌衣巷
二、探求新知: 1.范读《乌衣巷》,要求:听老师读,注意老师的语气。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 师:(指导)朱雀桥是一座桥名,应连读为朱雀桥边。 (2)生再读(略) 4.学习一类字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一类字,你们认识了吗?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 生:我认识了“巷”字,我是用诗名记住的“乌衣巷”。
生:我也记住了巷字,我是用诗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记住的。 生:我是用成语“大街小巷”记住的。 师:“巷”与哪个字比较相像? 生:“巷”与“港”字比较相像。 师:“巷”字的哪个部分容易写错? 生:巷字下面是“巳(Si)”,不是已和己。 师:说的真好,你们还记住了哪个字? 生:我记住了“谢”,我是用词来记的:“谢谢”。
生:我是用一句话记住的,老师交给我知识,我要谢谢老师。 生:我是用地名来记的“谢家”。 5.再读古诗,质疑 :“巷”“谢”这两个字我们虽然记住了,但它们是什么意思?诗中还有你不理解的字或词?请你默读古诗,找一找?
6.指名质疑:巷 堂 谢 斜 旧时 寻常
7.小组合作解疑 :师:下面小组同学借助工具书,结合诗句给这些字词选一个最适当的解释(小组互动学习) 8.指名汇报 :巷:狭窄的街道 堂:高大的房屋 谢:姓 斜:斜挂着 旧时:从前 寻常:平常 9.看图再读古诗,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说) 10.指名说 师板书
生:朱雀桥边开满了野草和小花,乌巷口夕阳斜挂着,从前王谢两家的燕子飞到平常百姓家去了。
11.师:乌衣巷、朱雀桥一带是当年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居住的地方,如今,这两家的燕子却飞到了平常的百姓家去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燕子不喜欢这两家,他们太坏了。 生:说明燕子喜欢老百姓。
生:说明燕子不喜欢砖房,喜欢草房,草房柔软,住着舒服。 师:如今的王谢两家,房前都长了野草(指板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没有人住了。
师:对,王谢两家现在已经落破无人居住,所以燕子飞不进去才飞到百姓家去了,作者通过野草、夕阳、燕子反映贵族家庭的落破,表现出今昔苍桑。这种以平常事物来反映时代变迁的写法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12.再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谁是关键? 生:野草、野花还有燕子,燕子是关键。 师:大家同意他们看法吗?
三、练习 :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四、作业:把乌衣巷繁荣时的景象写一写,画一画。
《楼兰之死》
教学目的:
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1-3自然段
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归纳概括:完成填表(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地名 时间 以前 现在 楼兰 罗布泊 塔克拉玛干 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现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楼兰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会销声匿迹?
三、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阅读2-6) 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
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 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e、土地沙漠化原因:自然原因(河流改道,沙尘暴,气候变化等因素)人为原因:(战乱,过度垦荒,破坏植被??) 四、升华
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
《唱脸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以及脸谱特点。
3、读课文,听歌曲,品一品《唱脸谱》的韵味,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以及对戏曲音乐的热爱。
教学中重难点:读课文,听歌曲,品一品《唱脸谱》的韵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京剧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一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歌曲吗?大家想听戏吗?老师为大家现场演唱一段好不好?师唱第二段——
2、老师唱得好不好?大家觉得老师唱的是歌曲,还是戏曲?(引导学生明白:这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 你知道吗?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剧种,被世人称为“国粹”,而京剧脸谱又被称为“国粹之国粹”。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唱脸谱》,来体会这一“国粹”中所蕴含的韵味。大家要积极表现,待会儿我会让大家欣赏这首韵味十足的歌曲。 3、(旧知回顾)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知识:
(1)这首歌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押什么韵?(总分总,a)
(2)课文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师板书:外国友人称赞、勾画脸谱、美佳佳) 二、读一读(朗读课文,自悟“韵味”)为了理解歌词,我们得先读一读: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可以同桌对读,相互检查)
2、思考:你从课文中品出了什么韵味?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说一说,品说“韵味”把你从课文中品出来的韵味和不懂的在组内交流。提示: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1、京剧给外国友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导朗读第1小节)
(1)从“愣”你体会到了什么?(外国人的惊奇、不可思议)和“简直”都是北京方言。“简直”表示“真是”、“实在是”的语气。这些词语使歌词具有了京腔、京韵。 (2)“四击头”是什么意思?模仿一下。(主角出场前,龙套们翻跟头时,锣鼓使劲地敲——“哐齐来栽~~哐齐来栽~~哐——伧”最后这几声就是“四击头”)
(3)外国人如何称赞“京剧”的?你觉得还可能怎样称赞?这也可以理解为抒发了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小结:这节写外国人的称赞和观众的喝彩,这是一种什么描写?(侧面描写)
2、利用你查找到的资料,结合文中提到的人物的有关故事,,说一说各种脸谱的颜色与人物性格的联系。(指导朗读第2、3小节)
3、说一说勾画脸谱的艺术特点。(指导朗读第3小节)你体会到了京剧脸谱的什么特点?(鲜明、生动、夸张,) 4、听歌曲,品一品《唱脸谱》的韵味。 四、测一测(巩固检测) 五、练一练(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那些家乡戏?简单说一说。如川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眉户、蒲剧等。 2、用笔写一写,你学习《唱脸谱》一文体会到了哪些韵味。
结束语: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感觉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了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希望在当今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大家不要忘了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的人。
《我喜欢》
【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
【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2、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喜欢小动物、喜欢和朋友交往,喜欢做梦,喜欢??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可采用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 六、小结。
七、仿写课文: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 八、全文总结。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四》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书法作品”和“对对子”的意思。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书法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有机会同学到网上进行小调查。浏览课文《推敲》,了解课文大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自读自悟,想办法解决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解决。各组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师生共同评议,总结推广效果好的学习经验。加强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熟读成诵。引导学生谈个人感受,怎么想就怎么说,老师表扬说得有创意有个性的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语:在“韵味”这个单元中,我们接触了不少的好词,好句子,大家来读一读好吗?
2、投影出示:在课文中画的部分词。 陶醉 心旷神怡 余音绕梁 回味无穷 万籁俱寂 赏心悦目 3、自己独立读一读,然后学生开火车进行轮读。
二、语文天地:畅所欲言“欣赏书法作品,说说书法作品对我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1、在小组通过查字典或举例理解“书法”。说说“书法”意思。然后交流课前搜集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言,小组长带领,每个学生都得说。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说话的机会和时间。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板书书法。 三、学习课文《推敲》。
1、自己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课文大意。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事情?先同桌互相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3、课题中哪个字是题眼?为什么要用“敲”?自己认真读课文找答案。
4、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自读自悟,想办法解决问题,个人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解决。各组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师生共同评议,总结推广效果好的学习经验。 5、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找优美的语句划下来,交流。
6、美读这些优美的语句。熟读成诵。同位比比谁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语气好?推荐到全班美读。并谈谈这些句子为什么生动优美?引导学生谈个人感受,怎么想就怎么说,老师表扬说得有创意有个性的学生。 7、师生同读,共诵。
作业设计: 1、把优美语句用钢笔认真写下来。 2、向家长说说自己搜集的书法作品,共同欣赏。
《千锤百炼为一“绿”》
要点提示:
1.本文是对前几篇课文显示语言与文章韵味的补充和拓展。文章语言简洁,却激情洋溢。阅读时对那些寄托着作者无限深情的句子,要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体会文中所述人物之情,作者之情,以及自己对其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与本文产生共鸣,感悟创作之道。
2.借助本文,让学生了解“推敲”的故事;依托本文,让学生理解“推敲”的内涵;超越本文,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
3.对文中有关用“绿”字的解说,要仔细阅读、理解体会,如果自己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探讨,经历、参与锤炼语言的过程。 教法建议
1.教师要让学生课外搜集王安石有关资料,阅读时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本课故事情节虽较容易理解,但作者语言简练,感情饱满激昂,阅读时也要在朗读中加以理解体会。如:实行变法改革,经历磨难。江南明媚的湖光山色抚慰了他劳累困顿的心,他寄情于山水,??于是闭目吟哦,滔滔的江水拍击着船舷,滚滚的思绪充溢在胸间??
3.反复阅读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家人)听,体验锤炼语言的过程。 读词积累
“积累理解词语”可以结合学生阅读课文时进行。阅读《推敲》一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推敲”一词(见参考资料⑧)的基础上,说出与“推敲”意思相近的“斟酌”(书面语)、“琢磨”(口语)――语体色彩有别的两个词语;再结合课文内容――韩愈与贾岛“推敲”词句的语境,引导学生概括出他们二人在“切磋”诗艺,以区别“斟酌”、琢磨”。而“锤炼”一词则可以结合阅读《千锤百炼为一“绿”》一文,知道了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的
本文编号:1133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113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