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教案模板 >

浣溪沙 苏轼_《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发布时间:2016-09-23 08:13

  本文关键词:古代诗词三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主备人 :李振仁         复备人:           时间 :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告诉我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而我国古代的古诗词更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诗词的世界,一同领略古代文化的美。

二、自学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展示

㈠.分别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三首诗词。

1. 《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写得好吗?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3.《赤壁》中作者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可谓是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找出用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

4.《浣溪沙》表达了作者什么?

㈢.集体朗读三首诗词。

五.精讲点拨

《次北固山下》

1.镇江的北固山在作者的笔下是格外的美丽,于是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通过诵读你认为写景的诗句是哪几句呢?那么抒情的诗句又是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2.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写得好吗?想一想为什么呢?

 

3.古人写诗都非常注意锤炼字句,有人认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是一个典范,你以为呢?

《赤壁》

1.你知道“赤壁之战”吗?你能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个故事吗?你一定行!

2.作者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地慨叹,可谓是以小见大,别出心裁。你认为作者用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诗句是哪两句呢?

《浣溪沙》

1.找找看,词的上阕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而又幽静的景物呢?

 

2.你知道吗?好的作品都能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词的下阕作者转而抒情,联系作者的经历,你认为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迁移应用

1.《次北固山下》抒发了王湾刻骨的思乡之情。可以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吧。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2.课后到图书馆找几首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本文关键词:古代诗词三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ajx/120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d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